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全球掀起了干细胞的研究热潮 ,其中肝脏干细胞 (liverstemcells)的研究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推动下 ,有关肝脏干细胞的定位、来源、发生、演变、功能及体外培养、鉴定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将近年来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1 肝脏干细胞的类型与特征  根据肝脏干细胞起源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 ,前者主要来源于分化的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后者主要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及胰腺上皮细胞等。不同来源的肝脏干细胞虽然在形态、…  相似文献   

2.
肝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细胞为机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细胞族,在机体细胞再生调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认为以肝内胆管系统源性为主的多潜能肝脏干细胞分化群,即可向胆管细胞分化,又可向肝细胞分化。近年来,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推动下,有关肝脏干细胞定位、来源、发生、演变、功能及体外培养、鉴定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各种类型的干细胞以其独特的模式在肝脏再生中发挥作用,这在许多报道中均已阐述。本文对当前广泛讨论的多种干细胞群体加以描述,试图将有关肝干细胞生物学方面不同的观点加以概括。本文重点阐述了用“细胞融合”而非“转分化”理论来解释肝脏再生的观点。并且认为在尝试干细胞对肝脏疾病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尚有一系列未明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肝源性肝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干细胞是指能够参与肝细胞再生和损伤修复的同时具有干细胞特质的细胞的总称。当肝脏或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肝干细胞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使得肝功能得以重建。根据起源不同,肝干细胞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肝干细胞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细胞,在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近年有实验表明,肝干细胞亦可能是肝肿瘤细胞的起源,它与肝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肝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了解肝损伤修复机理,肝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肝干细胞的分类、来源及特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的主要差别,肝干细胞的活化、分离和培养,肝干细胞分化增殖的调节,肝干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以及肝干细胞的发展前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本综述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了干细胞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1)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和分类;(2)小鼠胚胎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特征;(3)骨髓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特征等;(4)干细胞向特异组织细胞(如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分化诱导研究;(5)干细胞在治疗心脏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角膜疾病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肝干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存在于许多组织中;肝干细胞在肝脏的形成和再生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分化为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和胰腺上皮细胞等.随着对其特性的深入了解,它将代替肝细胞移植和肝脏移植成为治疗器官衰竭的一种重要细胞来源,在体外对肝干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将对肝的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肝脏干细胞、移植肝脏干细胞的标记、肝脏干细胞的移植途径、移植后疗效的评价进行论述,提出肝脏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肝硬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成体干细胞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及产生分化谱系后裔能力的细胞。干细胞的委任(commitment)是指干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后裔被严格预定向特殊谱系发育。分化(differentiation)则指委任干细胞后裔向预定特殊谱系发育程序的顺序执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委任是预定产生外胚层、内胚层与中胚层。继而,各胚层细胞不断繁殖、委任与分化,形成不同谱系和功能的细胞群。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与胚胎干细胞特性高度类似的多能干细胞类型,具备三胚层分化潜能和持续自我更新能力。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具备功能的肝脏细胞对临床肝脏替代治疗意义重大。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肝脏细胞定向分化实验方案。方法:利用明场显微镜、免疫荧光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特性进行鉴定。通过转录因子重组蛋白手段时序性调控不同信号通路,即在第0,5,10,15天顺序加入激活素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骨形态发生蛋白4、肝细胞生长因子、肿瘤抑制因子M,使多能干细胞经历终末内皮层、肝内胚层、肝母细胞(肝脏前体细胞)最终分化成为有功能的肝脏细胞。利用明场显微镜、实时定量PCR(qPCR)、ELISA动态观察不同阶段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物。结果与结论:①所使用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备经典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态特征并且高表达诱导多能干细胞特异标记蛋白(SSEA4、SOX2、OCT4);②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发生了终末内胚层、幼稚肝细胞、肝脏细胞不同阶段形态转变;③qPCR结果显示,随着肝细胞分化进展,诱导多能干细胞特异标记物(OCT4)显著下调,终末内胚层(GCS、CXCR4)和肝脏内胚层标记物(HNF4α、HNF1β)则呈现先升高再下调趋势,而肝脏细胞标记物(CYP34A、ALB)则呈现出逐渐递增趋势;④ELISA结果进一步显示,诱导15 d以后的肝脏细胞开始具备肝特异蛋白(白蛋白、尿素)分泌功能,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其分泌功能进一步增加;⑤上述结果提示,成功建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方案,为未来临床肝脏细胞替代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成体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各国科学家在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应用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第一个干细胞制剂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已经启动。为了使广大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我刊特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与临床移植研究”的专题综述,重点介绍干细胞研究最前沿的理论问题,并对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做了较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离纯化14 d大鼠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用Sertoli细胞作为饲养层对大鼠精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方法 酶消化法制备大鼠睾丸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不连续密度梯度沉降法分离Sertoli细胞和精原细胞.结果 经分离的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的纯度分别达到92.73%和78.36%.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共培养,可见精原细胞发生分裂增殖等行为.结论 在添加EGF、bFGF和GDNF等细胞因子的10%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中,精原细胞能够存活一定时间;而Sertoli细胞表现为旺盛的生长状态,并可促进精原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相似文献   

12.
人类羊水源类ES细胞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m cells are classified into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and adult stem cells, which are the progenitors of any cell types of the body or tissues,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self-renew and produce one or more differentiated cell typ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探讨VEGF-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3和F-肌动蛋白,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C刺激后,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测量细胞迁移距离,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VEGF-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bFGF、VEGF和VEGF-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VEGF-C的作用最强。在VEGF-C组的迁移细胞,F-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结论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3,VEGF-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引起F-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相似文献   

14.
用半固体-液体两步法克隆的人LAK细胞不仅表现对NK敏感的K562细胞和NK抵抗的HL-60细胞强烈的细胞毒性,在二次杀瘤过程中表现同样高的活性,而且LAK细胞培养上清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新鲜白血病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然而不同杀伤活性的LAK细胞培养上清对新鲜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结果表明LAK细胞在直接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还通过分泌一些活性因子间接影响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分化成熟,反映了LAK细胞抗白血病作用的多向性。  相似文献   

15.
16.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y8,9 on the cell interaction between malignant tumor cells and other cells, especially with lymphocyte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investigating cell to cell interaction of human malignant tumor cells and human lymphoblastoid cells such as T-cell (MOLT-4 cell) and B-cell (Burkftt lymphoma cell).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live lymphoblastoid cells were not adhered on the cell surface of the tumor cells, nor is it ingested by tumor cells, but in the presence of HVJ (Sendai virus: 2,000 H.A. Units) it adheres slightly on the cell surface of tumor cell but no cell fusion of tumor cells and lymphoblastoid cells is observa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umor cell as well as T-cell and B-cell all have receptors to concanavah A (Con.A) on their cell surfaces, and they show a marked cell binding such as tumor cell and T-cell, tumor cell and B-cell, and there can be observed a marked phagocytosis of lymphoblastoid cells by tumor cells. Moreover, the tumor cells that have phagocythd lymphoblastoid cells undergo a marked cell destruction within 4 hours of cell-binding and phagocytosis, which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the case of phagocytosis of E.B cell by tumor cell.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用高级BASIC语言编制的蛋白质抗原顺序的亲水性及两性分析的微机程序从而推断Th和B细胞的识别位点(epitope)。此程序有三套最常用的氨基酸亲水值数据供选择使用,顺序分析的区段长度可有一定选择。分析时只需输入蛋白质抗原的氨基酸顺序,便可得到计算结果,结果的景佳值选择和作图分析都由计算机完成,由此结果可推断蛋白质分子上B细胞和Th细胞所识别的抗原位点,为人工合成疫苗、抗原决定基分析等提供依据。本程序简单,易于掌握,适用于各种微机。本文以溶菌酶分子为例,用此程序对其氨基酸顺序进行了亲水性和两性分析,并将经计算所推断的抗原位点与溶菌酶分子已知的抗原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孙继虎  汪洋 《解剖学杂志》1996,19(3):261-264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实验分别用(Ⅰ)全胶原酶;(2)全胶原酶;(3)胰酶(5份)和胶原酶(1份)三种方法分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及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第1天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γ-IFN,第2天再加入IL-2、CD3单抗和IL-1,获得了已被定义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即CIK细胞。通过学种方法,使外周血中微是的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这种CD3^+CD56^+细胞被证明是T细胞并具有NK细胞表面标志CD56抗原。CIK能溶解多种肿瘤细胞,表面为非MHC限制  相似文献   

20.
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嗅鞘细胞(OECs)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取孕14d的SD胚鼠嗅球和腹侧中脑组织,分为OECs+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组进行培养。用p75免疫组化法,p75、BrdU/nestin、GFAP、NF(神经原纤维)和p75/nestin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OECs和NSCs并观察其增殖与分化。在培养7d时,绝大多数OECs呈梭形且发出2~3个突起,少量呈扁平椭圆形,两者均呈p75阳性。在7d时,单独培养的NSCs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球悬浮生长,呈BrdU/nestin阳性;14d后偶见神经球贴壁分化,球中的少数细胞呈绿色荧光标记的NF阳性,大部分呈GFAP阳性。在5d时,OECs+NSCs共培养组形成神经球;10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球心透亮度良好;12d后神经球的体积不再增大,开始贴附在OECs上生长,可见神经球向四周伸出突起并开始分化;14d时NSCs紧贴OECs生长并同OECs广泛交织在一起,可见NSCs和OECs分别呈nestin和p75阳性,NSCs中的大部分呈NF阳性,小部分为GFAP阳性。NSCs单独培养组和OECs+NSCs共培养组中N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7.2%和69.5%,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OECs有促进NSCs增殖和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