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最近研究显示 ,肉毒杆菌毒素A (BTX A)能抑制受伤组织疤痕的形成 ,于是本作者联合应用直视下尿道切开 (DVIU)和BTX A局部注射治疗复发性尿道狭窄。作者选择 3名曾进行DVIU的后尿道狭窄患者 ,再次使用DVIU并联合局部注射BTX A。这 3名后尿道狭窄患者分别为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 (2例 )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行Targis微波治疗 (1例 )后 ,均通过膀胱镜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为复发性尿道狭窄。治疗中先在狭窄段尿道 3、6、9、12点切开局部纤维组织 ,深达局部出血 ,将F2 1膀胱镜顺利插入 ,并用 2 5GWilliams针将 2mLBTX A(5 0…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尿道绿激光与尿道狭窄内切开及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尿道狭窄患者行经尿道绿激光汽化(A组),18例行经尿道内切开及电切(B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最大尿流率、尿道狭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率等指标,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12月,两组术后住院日、术后最大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手术时间、尿道再次狭窄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均低于冷刀内切开B组(P<0.05).结论:经尿道绿激光汽化优于尿道狭窄内切开及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免疫组化研究尿道狭窄瘢痕中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Smad2、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表达的差异。方法:本研究样本采集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例初发性尿道狭窄、10例复发性尿道狭窄患者标本和10例正常尿道组织(取自前尿道狭窄患者的少量正常组织标本)。开展针对正常尿道组织、初发性尿道狭窄瘢痕和复发性尿道狭窄瘢痕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1)通过分析正常尿道组织和尿道狭窄瘢痕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VG染色结果发现,尿道狭窄瘢痕组织的HE染色、VG染色切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较正常尿道组织明显增加,排列较为紊乱。(2)在对比正常尿道组织组和尿道狭窄瘢痕组之间的免疫组化结果后发现尿道狭窄瘢痕组的钙离子/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2+/CaMKⅡ)、Smad2、CollagenⅠ的表达情况以及胶原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尿道正常组(P<0.01)。(3)比较同为尿道狭窄瘢痕组别之间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复发性尿道狭窄瘢痕组的CaMKⅡ、Smad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首发性尿道狭窄瘢痕组(P<0.01)。复发性尿道狭窄瘢痕组的CollagenⅠ表达情况显著高于初发性尿道狭窄瘢痕组(P<0.05)。结论:尿道狭窄瘢痕的发生与CaMKⅡ、Smad2、CollagenⅠ在尿道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游离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治疗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BXO)所致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狭窄段尿道沿尿道外口纵形切开,采用口腔膜移植片分期尿道成形治疗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排尿通畅,随访至今未见尿道外口再次狭窄及其他异常.结论 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致尿道外口狭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腔内黏膜尿道成形治疗尿道狭窄的长期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口腔内黏膜(颊黏膜和舌黏膜)尿道成形治疗前尿道狭窄255例.尿道狭窄段长度3 ~18 cm,平均6 cm.尿道成形采用保留原尿道板的扩大尿道成形术或埋藏黏膜条背侧替代尿道成形术.对49例尿道狭窄段≥8 cm者采取双侧颊黏膜拼接、颊粘膜与舌黏膜拼接或双侧连续长条舌黏膜尿道成形. 结果 术后随访8 ~120个月,平均37个月.230例患者排尿通畅,尿线粗,最大尿流率为16~51 ml/s,平均26 ml/s.尿道造影显示重建段尿道管腔通畅.总成功率90.2%.25例患者于术后1年内发生并发症,其中尿道再次狭窄17例,尿道皮肤瘘8例.17例尿道再狭窄患者中15例再次行口腔内黏膜尿道成形,2例吻合口狭窄行尿道内切开,术后排尿通畅;8例尿道皮肤瘘均接受尿瘘修补术后治愈. 结论 口腔颊黏膜和舌黏膜均是良好的尿道替代物,舌黏膜取材较颊黏膜更为便利;口腔内多种黏膜的组合移植重建尿道是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 ≥8 c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2021 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首次发布了尿道狭窄诊治指南,全面概述了不同性别病人尿道狭窄的诊断及治疗.尿道狭窄最常见于前尿道(92.2%),尤其是球部尿道(46 .9%)[1 ].男性前尿道狭窄是指尿道黏膜及周围海绵体组织纤维化、瘢痕化过程导致前尿道出现狭窄节段[2].在儿童中,27 .8%~48%的尿道狭窄...  相似文献   

7.
尿道内留置钓鱼线治疗后尿道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采用尿道内留置钓鱼线及自行研制的单 J管治疗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或闭锁 2 2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2 2例 ,均为男性 ,年龄 8~ 79岁 ,平均 39岁。病程 3个月~ 1 8年。骨盆骨折致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狭窄 1 4例 ,行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狭窄再行尿道内切开后再次狭窄 5例 ,行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狭窄再行尿道狭窄段切除、尿道端端吻合术后再次狭窄 3例。尿道狭窄长度为 1 .5~ 5.0 cm。其中 6例患者已反复行尿道手术 2次以上 ,2例达5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 ,经尿道排泄、逆行或会师造…  相似文献   

8.
后尿道断裂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尿道会师术后导尿管持续牵引是早期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后尿道断裂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多医院多采用该方法,但尿道会师术后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发生较长段尿道狭窄,需长期定时行尿道扩张,有些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我院从1989年以来采用尿道会师术后导尿管持续牵引加间断加力牵引治疗后尿道断裂20例,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旧性、复发性尿道狭窄或闭锁伴假道形成的治疗比较困难。我们自 1 987年 3月~ 2 0 0 2年 3月共收治复发性尿道狭窄或闭锁患者 5 2 0例 ,其中伴假道者 33例 ,占 6.3%,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3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 4~ 62岁 ,平均 38岁。病程 6个月~ 2 8年 ,平均 7年。致伤原因为骨盆骨折 2 6例 ,炎性尿道狭窄 5例 ,尿道成形术后 2例。患者接受手术次数 2~ 7次 ,平均 3次。致尿道狭窄的原因均为尿道扩张所形成 ,其中 1条假道者 2 1例 ,2条者 8例 ,3条者 3例 ,4条者 1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1 .2 …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是临床中常见的尿道狭窄,本文对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流行病学、病因学、处理策略以及预防等进行总结分析。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的常见部位是舟状窝、阴茎阴囊交界处、尿道球部。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的可能的病因包括机械损伤、电损伤、感染和留置尿管等。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的治疗一般包括内镜下微创治疗和开放重建手术。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效果无法保证,尤其是对于长段或严重狭窄的患者,狭窄复发率很高。尿道成形手术包括端端吻合、口腔黏膜修复、会阴区皮瓣修复和尿道会阴造口等术式。针对TURP术后前尿道狭窄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较为匮乏,面对临床上的具体病例,往往是在尿道狭窄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