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损毁或电泳药物,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单位反应。实验观察到:(1)电刺激PVN或注射盐酸吗啡可使大鼠痛阈显著升高。微量注射纳络酮可翻转盐酸吗啡的作用,(2)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持续20min,在刺激后3min作用最显著。(3)电解损毁PAG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实验结果表明:PVN是脑内镇痛的主要核团之一,其作用通过PAG实现,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直接投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刺激大鼠PVN影响痛感受下行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鼠腰脊髓背角泳入辣根过氧化酶(HRP)下丘脑室旁核(PVN)找到逆行标记细胞,在PVN泳入HRP,脊髓内均有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分布于脊髓背角第ⅠⅡ和ⅣⅤ板层。可见大鼠PVN-脊髓背角间存在直接纤维联系。用行为测痛法观察到电刺激PVN或注射谷氨酸钠,盐酸吗啡,痛阈的均显著升高。纳络酮可翻转盐酸吗啡的作用。电刺激PVN的同时,电针双侧“足三里”痛阈升高更显著;说明刺激PVN可使痛阈升高,可针“足三  相似文献   

3.
痛行为实验表明,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具有中枢抗阿片效应。本实验研究了胰高血糖素与吗啡和低频电针穴位刺激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显示:胰高血糖素预处理可有效对抗吗啡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的抑制效应;若在吗啡作用后10min与30min在脊髓背表面滴注胰高血糖素,亦可部分翻转吗啡的抑制效应。低频电针(1~3Hz)刺激大鼠同侧后肢"足三里"与"三阴交"穴位30min,可明显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若以胰高血糖素作预处理,则低频电针的抑制效应明显减弱。单独注射胰高血糖素则可明显兴奋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上结果提示:胰高血糖素在脊髓水平亦具有对抗吗啡和低频电针作用的效应;其抗阿片作用的机制可能通过脊髓内胰高血糖素受体与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来介导。  相似文献   

4.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神经神经元放电与脑核团注药方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注入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对中缝大核痛兴奋神经元痛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PVN内微量注入L-谷氨酸钠能明显抑制NRM内PEN痛放电。示PVN内某些神经元参与痛调制,且其作用有可能通过PV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RM间的纤维联系,经下行镇痛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细胞单位记录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黑质网状部(SNR)对丘脑腹内侧核(VM)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刺激SNR抑制大多数V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反应分为单纯抑制和先抑制兴奋两种不同形式,结果提示,在大鼠,SNR-VM传入投射主要通过抑制VM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及损伤前脑内侧束(MFB)后对侧伏核(PN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了正常大鼠、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健侧、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MFB侧PNA神经元自发放电,同时观察电刺激VTA对PNA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电刺激VTA后神经元多数呈抑制反应(t=2.17,P〈0.05);正常大鼠自发单放电频率较PD大鼠模型损毁侧放电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与细胞电生理学方法发现:大鼠脊髓腰膨大部含有较高密度能与(125)Ⅰ-胰高血糖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其在脊髓内的分布以脊髓背角尤其是背角边缘区和胶质区的受体含量最为丰富;背髓背角内直接注射胰高血糖素(5~15μg)可明显兴奋脊髓内伤害性反应神经元的细胞放电(12/22),而对少数伤害性反应神经元(4/22)和伤害性抑制性反应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则产生或加深其抑制作用;而这些对胰高血糖素产生兴奋或抑制反应的神经元亦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并以背角边缘区和胶质区的细胞数量为多。提示大鼠脊髓内不仅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而且还可能参与了脊髓内多种功能尤其是感觉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单脉冲低频率电刺激大鼠纹状体(CPu)和黑质网状部(SNR)注射P物质(SP,2.5μg/0.05μl),对丘脑腹内侧核(VM)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是:(1)电刺激CPu使大多数VM神经元兴奋(16/18);(2)SNR注SP使大多数神经元抑制(15/19);(3)大多数神经元(11/15)对电刺激CPu表现兴奋的同时,对SNR注SP表现抑制。提示电刺激CPu触发了纹体—黑质GABA的释放,GABA与SP在黑质水平共同调节黑质—VMGABA通路,前者抑制,后者兴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及损伤前脑内侧束(MFB)对后侧伏核(PN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②方法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了正常大鼠、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健侧、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MFB侧PNA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同时观察电刺激VTA对PNA神经元放电的影响。③结果电刺激VTA后神经元多数呈抑制反应(t=2.17,P<0.05);正常大鼠自发单放电频率较PD大鼠模型损毁侧放电频率低(q=3.49,P<0.05),而与PD大鼠模型健侧PNA神经元放电频率相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q=2.89,P>0.05)。④结论PNA神经元的自发电活动通过MFB接受VTA相应的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拟观察电针频率对电针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反应是否有影响,实验采用一侧后肢足底给伤害性刺激,诱发广动力神经元伤害放电,于同侧脊髓背角以细胞外记录方式记录诱发发电,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施加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观察结果表明,100Hz电针对广动力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15Hz电针的作用(P〈0.01),提示电针的镇痛作用受电针频率的影响。此结果不仅为临床上不同频  相似文献   

11.
麻醉或制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活动及其对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反应,并观察了电解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后伤害反应的变化。实验结果:①电刺激PVN能明显抑制脊髓背角对刺激坐骨神经所诱发的伤害性反应,其作用在刺激PVN 3min时最为显著。②分别电解PAG和NRM后,PVN抑制伤害反应的作用仍存在。结果提示PVN参与了脊髓水平伤害信息的调制,而这种作用未经PAG和NRM的中继。  相似文献   

12.
在17只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端亚核(STCN)中的77个对电刺激下齿槽神经有诱发放电的神经元(EDN)和20个无诱发放电但有自发放电的神经元(SDN)上。观察了微电泳GABA、吗啡、5-HT和电刺激中缝大核(NRM)对这些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提示:①电刺激NRM对多数EDN的诱发放电有抑制作用,对少数EDN无作用。向前者微电泳GABA对其中多数的诱发放电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与NRM的抑制作用相似,而向后者微电泳GABA则不产生抑制作用。微电泳GABA对多数SDN的自发放电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微电泳吗啡只对少数可被NRM抑制的EDN有抑制作用。③微电泳5-HT对两种EDN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部分SDN则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腰段(L_(2~3))背角神经元电活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 Ⅱ)对其诱发放电的影响及其与电针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50~500 ng/20 μl A Ⅱ脊髓背表面微量注射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可产生抑制性效应(25/35)或易化效应(10/35);(2)2 μg/20 μl AⅡ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为易化效应(5/5);(3)250 ng/20 μA Ⅱ能增强电针“足三里”及“三阴交”穴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的抑制作用(8/9),两者呈协同作用。结果提示:在脊髓水平,一定剂量的 A Ⅱ呈镇痛作用,而较大剂量则呈相反效应;一定剂量的 AⅡ可影响电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醋酸泼尼松龙鞘内注入对脊髓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泼尼松龙鞘内注入镇痛的脊髓机制。方法 慢性鞘内置管的SD大鼠随机分为泼尼松龙组和对照组 ,每组 6只。泼尼松龙组大鼠鞘内注入泼尼松龙 2mg kg(2 0 μl) ,对照组注入等容积生理盐水 ,1h后进行福尔马林试验 ,动物继续存活 2h后取脊髓腰段 (腰膨大 )多聚甲醛固定的冰冻切片。P物质免疫组化显示用ABC法。结果 两组大鼠右侧脊髓背角浅层P物质光密度值较左侧明显增加 ,泼尼松龙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P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 ,P物质免疫反应产物无明显变化。结论 泼尼松龙鞘内注入对脊髓背角浅层P物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膀胱及盆底肌伤害感觉神经在脊髓中枢的分布及其关系.方法用甲醛分别刺激S-D大鼠前列腺、膀胱、盆底浅层肌,用原位杂交方法确定脊髓中痛敏物质SP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甲醛刺激前列腺、膀胱及盆底肌引起相似(L6-S1)的脊髓节段内P物质的表达显著增强.结论接受前列腺、膀胱及盆底的伤害刺激的脊髓伤害感觉神经元有显著的互相重叠.前列腺、膀胱、盆底的病变可引起相似的疼痛感觉.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P物质对绵羊红细胞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大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PFC)技术作为反映绵羊红细胞(SRBC)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的指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脊髓P物质(SP)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电化学检测器连用测定儿茶酚胺(CA)的含量,对大鼠脊髓SP对SRBC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提示,脊髓后角SP对SRBC引起的胸腺依赖性体液免疫反应起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脊髓后角SP对胸腺活动的影响有关,免疫反应高峰期脊髓后角SP含量增多可反馈性地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使之不至于过强。此外,从CA及SP测定结果看,脊髓侧角SP参与调节SRBC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脊髓腰段微量注射和微电泳辣根过氧化酶(HRP)研究都证明,下丘脑室旁核(PVH)与脊髓有直接的纤维联系。PVH—脊髓投射纤维可发自PVH的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的各部,以背侧、外侧和内侧小细胞部为主。腰髓背角电泳导入HRP的动物,仅在PVH的小细胞区找到标记细胞,以外侧小细胞部为主。PVH至脊髓背角的这种定位投射说明,PVH可能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躯体传入信息的初级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