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焦燕 《临床医学》2007,27(8):16-17
目的初步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诊断收住我急救中心内科的患者。入选患者567例,按清晨血糖水平分为正常、应激性高血糖(SHG)、糖尿病(DM)3个组,再按血糖值≤6.1 mmol/L、6.2~10.0 mmol/L、≥10.0 mmol/L分为A、B、C 3组。进行资料分析。结果567例中合并SHG者186例,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83例、左心室功能不全(LVF)10例、心源性猝死(CD)0例、ACS伴有DM者144例,发生AMI 79例、LVF 29例,严重心律失常17例、CD 9例;血糖正常组237例,发生AMI 52例、LVF 8例、CD 0例。结论血糖的升高对ACS预后的不良影响增加,对ACS患者的血糖应注意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0例,根据PCT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n=121)、B组(n=49)和C组(n=40),其中A组PCT≤0.05ng/mL,B组0.05PCT0.5ng/mL,C组PCT≥0.5ng/mL,比较各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UA)、简单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心源性休克并发STEMI(CS)的发生率,并用COX回归分析PCT水平与心脏不良事件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C组CS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且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UA和STEMI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PCT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HR=1.68;95%CI 1.05~2.68;P=0.030)。结论 PCT水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高危险因素,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卜法芹 《临床医学》2007,27(8):19-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术(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2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罗格列酮4 mg/d治疗半年,观察PCI术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EF值的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水平,做治疗后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心机梗死发生率下降,P<0.05,EF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NO明显升高,而ET、CRP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ACS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 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 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分为e GFR正常组和e GFR降低组。观察两组基础性疾病和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e GFR降低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疾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发生率均高于e GF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e GFR正常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发生率高,极易发生心源性死亡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病死率高,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和经皮肤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诊断为ACS并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的352例患者作为ACS组,另选取同期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合格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脂及血清Cys C水平,分析其与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的关系,分析ACS患者不同Cys C水平等级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结果 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病变冠脉支数不同的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数越多的患者血清Cys C水平越高。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4,P<0.05)。Cys C高水平组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其OR值为16.63(95%CI:3.87~71.49,P<0.05)。结论 Cys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PCI治疗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8年5~12月143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的患者,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根据入院24h的首次红细胞分布宽度,按照其中位数将患者分成二组(RDW<13.1%和RDW≥13.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有无差别.结果 RDW≥13.1%组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比例高于RDW<13.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有一定价值,RDW较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王娓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228-3229
选取确诊并通过PCI和他汀治疗的ACS患者13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强化组给予强化他汀(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CK-MB TNI、CRP水平、临床治疗效果、住院周期和死亡发生情况。强化组CK-MB、TNI、CRP、LDL-C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血清肌酐峰值显著性降低,强化组住院天数、死亡率显著降低。强化他汀治疗可有效加快心肌功能的恢复,降低CK-MB、TNI、CRP、LDL-C,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周期,降低死亡的发生,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以80例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静息心率≥75次/分和<75次/分2组,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1年。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息心率≥75次/分组1年内发生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心率<75次/分组(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静息心率水平与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静息心率水平高相对较高者预后较差,高静息心率水平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PCI)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CS并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PCI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对症治疗,联合组50例加用氯比格雷75mg,1次/d;对照组50例加用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两组在30d内不同时问段血小板聚集率及12个月内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服药后30d内2组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逐渐降低,联合组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服药后12个月内联合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显著强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PCI术后死亡率,减少血管再闭塞事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介入术后无复流的ACS患者3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6),两组在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罗非班持续输入48h,观察用药后两组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冠脉造影(CAG)前向血流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缺血损伤导联减少(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CAG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结论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强微血管灌注,从而明显改善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完全血运重建和部分血运重建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Collaboration和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阅目前已知的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合并MVD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筛查并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文献,应用RevMan5.3软件系统评价应用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多支血管血运重建(MV-PCI)和罪犯血管血运重建(CV-PCI)]治疗合并MVD的ACS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如平均住院日、梗死血管开通时间、造影剂用量、平均造影时间、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使用率、平均支架数、主动脉内球囊使用率、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119674例合并MVD的AC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仅处理罪犯血管的部分血运重建CV-PCI治疗相比,MV-PCI术可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MD=-4.27,95%CI-5.1^-3.44,P<0.00001),增加患者的支架使用数(MD=0.98,95%CI 0.88~1.09,P<0.00001)、造影剂使用量(MD=72.99,95%CI 33.24~112.73,P=0.0003)以及造影时间(MD=7.27,95%CI 2.2~12.35,P=0.005),但对患者的血管开通时间(MD=-0.64,95%CI-1.69^-0.41,P=0.24)和造影剂肾病发生率(RR=0.99,95%CI 0.51~1.92,P=0.98)、围手术期出血事件(RR=1.11,95%CI 0.84~1.46,P=0.48)和主动脉内球囊使用(RR=1.02,95%CI 0.83~1.24,P=0.88)并无影响。结论完全血运重建术可以降低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平均住院日,虽然增加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造影剂用量、造影时间和平均支架数,但并不增加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国产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PCI治疗的325例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210例)和对照组(115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支架植入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3级的比例,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轻微出血、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术后30 d和12个月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心梗)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发生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9.05%比94.78%,P<0.0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47%比2.61%,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和12个月病死率、心梗和TVR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 d:0、0.47%、0.47%比2.61%、3.48%、2.61%;12个月:0、0.47%、0.47%比2.61%、5.22%、5.22%,P<0.05或P<0.01);替罗非班组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比4.35%,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病例;替罗非班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0.95%比0,P>0.05).结论 国产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状况,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减少术后30 d和12个月的病死率及心梗和TVR发生率,且不增加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47例冠脉综合征患者从院前急救、急性期护理、康复期健康管理三大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中21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辅助药物治疗后好转;3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好转;4例并发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积极的护理干预、急性期有效的护理配合、康复期全程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对病情转归、预后具有满意的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6月—2020年5月选取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69)和研究组( n=7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干预术(PCI)后血B-型尿钠肽(BNP)变化特点,评价PCI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ACS患者236例及54例对照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中至少有一支内径狭窄≥70%,且罪犯血管的TIMI血流≤2级。发病12h内进行PCI者为急诊PCI组,发病12h后至一周内进行PCI者为择期PCI组。按照不同罪犯血管和进行PCI的时间窗进行分组,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比较各组问血BNP水平及其他反映心脏形态、结构、功能的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AC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血糖、胰岛素抵抗情况、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CS组左室射血分数(INEF)显著降低;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LVPW)显著增厚;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为(332.06±483.17)ng/L博(31.06±52.15)mg/L,均3~4倍于对照组。[(81.44±195.55)ng/L and(11.15±20.78)mg/L,P〈0.05].急诊PCI抢救的ACS患者较择期PCI者其BNP值下降了约50%(P=0.036),较未行PCI者其BNP值下降了约75%(P=0.001)。高敏C反应蛋白仅在保守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左前降支(LAD)病变患者其BNP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6);室间隔明显增厚(P=0.012)。结论ACS患者血BNP水平显著增高,以未行PCI术者及LAD阻塞者为显著。急诊和择期PCI均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城乡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依从性差异,分析影响城乡区域患者依从性差异原因。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5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首次行PCI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对于问卷中不能用评分方法进行的内容,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补充。通过χ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等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城镇患者PCI术后依从性评分高于农村患者[(2.57±0.73)分 vs (2.38±0.80)分,P=0.031)]。通过进一步分析依从性影响因素认为,认知程度对患者依从性有影响(OR=3.593,P=0.012)。通过对比城镇患者与农村患者认知程度发现,城镇居民认知程度高于农村居民[(2.83±0.87)分vs(2.55±0.92)分,P=0.039]水平。对比不同认知程度水平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水平,发现文化程度存在差异(χ2=9.979,P=0.002)。进一步研究文化程度与认知程度相关性发现,文化程度与认知水平存在相关性(OR=3.431,P=0.002)。在对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规律复诊、规律服药、自行锻炼情况发现,城镇患者门诊复诊情况优于农村患者(81.1% vs 58.8%,P<0.001),两组患者在规律服药及规律自行锻炼方面无明显差异性(规律服药:χ2=0.737,P=0.391;规律自行锻炼:χ2=0.391,P=0.246)。对比不同影响门诊复诊原因发现,城镇区域患者主要为缺少时间(48.0%),农村区域患者主要表示居住地区较远,复诊不变(45.7%)。 结论(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中,城镇区域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农村区域患者;(2)PCI术后患者依从性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影响,患者的认知程度越高依从性越高;(3)患者文化程度影响患者认知程度,患者文化程度越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越高,患者文化程度间接影响患者依从性;(4)农村患者规律门诊复诊情况较低,受患者文化程度、认知程度影响,同时部分患者由经济原因、居住地区较远、门诊复诊不便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