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效果。方法 2016年1-7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院就诊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原有"一站式"护理救护模式;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同法选择4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两种方法下从接诊就诊-应用静脉溶栓药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判断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对缩短DNT的效果和对AIS患者疗效的影响。AIS患者疗效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就诊-CT检查、CT检查-溶栓、DNT时间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溶栓前、2周后NIHSS、mRS评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推广脑卒中专职护士护理模式是缩短DNT、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能缩短DNT的效果,对AIS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s, 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指标、溶栓治疗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就诊至急诊医师接诊的时间、就诊至卒中医师接诊的时间、就诊至CT检查完成的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的时间、就诊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溶栓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溶栓率(68.00%),研究组溶栓24 h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DT信息化管理结合院内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有效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护流程,为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患者的溶栓率,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实现快速救治及急救救护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值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急诊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率、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耗时、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耗时、就诊至CT完成报告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护效率,改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2020年3—12月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组,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进行静脉溶栓。比较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以及溶栓前、出院后3个月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前,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末,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团队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实施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患者院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IS静脉溶栓患者200例,其中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MDT实施后收治的95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溶栓各关键节点时长、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差值。结果 2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长(ODT)、CT接诊至完成CT的时长(RTI),溶栓前NIHSS评分,≤3 h与3~4.5 h时间窗内溶栓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至急诊分诊护士和医生接诊时间(DTT)、入院至完成CT的时长(DTI)、入院至出血标本检验报告的时长(DTL)、抽血至出血标本检验报告时长(BSL)、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长(DN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3~4.5 h与4.5~6 h、≤3 h与4.5~6 h时间窗内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2月常规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指标包括:①过程指标: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②结果指标:溶栓率、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vs(5.10±2.93)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vs(25.46±3.77)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vs(20.24±7.26)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vs(27.76±7.99)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vs(57.46±3.77)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率(88.29% vs 79.6%)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96.60% vs 90.06%)显著提高,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 [(4.95±2.02)分vs(5.21±2.29)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DNT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7.
尤敏 《妇幼护理》2023,3(11):2699-270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受急救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 我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03 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绿色通道流程管理。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我院接诊 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05 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比较两组的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急救环 节时间及溶栓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项急救环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 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风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救治时效性具有关联性。 开展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能有效减少院内延误,保障治疗最佳时机,提升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个案管理方案,评价其实践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在本院急诊就诊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38例为对照组,实施原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模式及照护模式;同期选择4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卒中急救护士主导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模式及个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MBI)、功能结局(mR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出院前及出院后一个月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以卒中急救护士为主导的个案管理实现了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各种资源的整合,协调多学科进行管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结局,是一种有效的卫生服务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流程再造的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7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9例为对照组,实施"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同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的5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新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环节时间和救治效果。救治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表示。结果流程再造后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由优化前41.0min缩短至27.5min,观察组治疗后24h和治疗后1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流程能够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各环节时间,改善患者救治后病情,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赵晓红 《全科护理》2020,18(5):599-602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时间的效果。[方法]选择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接受以护士为主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入院至见到急诊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小组接诊时间(door to stoke team,DTT)、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入院至介入溶栓时间(door to recanalization time,DRT)、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出血发生率、1 h内溶栓率、脑介入溶栓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DTP、DTI、DTT、DNT、DR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的NISSH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的NISSH评分与mRS评分分别为(2.85±1.35)分和(1.58±0.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01±1.47)分和(2.37±0.81)分(P<0.05)。观察组1 h内溶栓率与脑介入溶栓率分别为70.00%和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4.88%和72.00%(P<0.05);两组症状性脑出血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介入溶栓流程临床护理路径简化了AIS院内救治流程,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改善AIS病人预后,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1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Z=-8.506,P<0.001;Z=-6.750,P<0.001;Z...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6月 30 日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手术室治疗的6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前后时间段分别取样分组,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入院-溶栓时间、入院-股动脉穿刺时间、转诊时间和待手术时间;术后2组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患者就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溶栓时间、入院-股动脉穿刺时间、转诊时间和待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医疗环境外,观察组对医护服务态度、团队业务能力、护理应急能力及主动性、沟通交流、健康教育和患者需求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对急诊介入手术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可提高抢救患者的工作效率,改善患者临床救治结局,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前后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与病情转归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PL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轻型卒中(NIHSS评分≤5分)和重型卒中(NIHSS评分≥6分)2组患者溶栓前各项指标变化;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升高组及降低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溶栓后24 h跟溶栓前相比,PT、APTT、MPV增高,FIB、PLG、vWF:Ag、vWF:A、凝血因子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2组患者相比,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升高组和NIHSS评分降低组相比,PLG明显降低,vWF:Ag、vW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24 h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能辅助预后和评估出血转化,对指导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30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治疗),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设为观察组(成立QCC小组,采用QCC优化流程救治)。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入院至评估患者、入院至获得影像学检查、取药-溶栓、DNT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和DNT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可提高AIS患者静脉溶栓DNT达标率,同时提升了医护人员应用QC手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分析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合并房颤的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120例,根据是否予以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56)和对照组(n=64),分析入组患者急性期的临床资料,随访30 d,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减分值、30 d改良Rankin(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mRs 2分)、再发脑梗死、其他栓塞事件、颅内外出血事件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抗凝组和对照组在NIHSS减分值、再发脑梗死(1.79%vs 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 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颅内外出血事件及其他栓塞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抗凝治疗)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2.41,95%CI 1.30~3.51)、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39.87,95%CI 21.98~57.77)、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再发脑梗死风险,且不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缺血修饰蛋白(IMA)及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55例,NIHSS评分≦5分65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体检的1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sdLDL-C、IMA、UACR水平,并分析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呈正相关(P<0.05)。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dLDL-C、IMA、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展关系密切,临床可加强三者联合检测,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收缩压在150~185 mm Hg的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采取积极降压,即在溶栓开始60 min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对照组患者按照指南标准降压,即将收缩压控制在180 mm Hg以下。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4、48及72 h给予多模式核磁共振检验,记录2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再灌注及血管再通情况,对2组随访3个月,观察2组生存状态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24、48及72 h的收缩压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而2组同时期舒张压、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3个月自发性脑内出血率、生存率、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血流再灌注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未见不良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致残或死亡风险,提示静脉溶栓后早期避免收缩压骤升可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张强  张高兰  刘庆东 《临床荟萃》2021,36(2):117-120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泰安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63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比较两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两组溶栓药物效果肯定,不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1日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我院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进行管理干预前后为节点,进行分组。将2020年7月1日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72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85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平台干预组。平台干预组利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对救治流程各个环节时间点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对照组使用院内自制救治流程记录表对患者的各项时间资料进行手工记录。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流程中各环节所需时间及医患满意度情况。结果 平台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到院至CT时间(door-to-imaging time,DIT)和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明显缩短,平台干预组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静脉溶栓的救治时效性和医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