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中药不良反应137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超过男性。引发不良反应病例中,中药注射剂最多,约占34.31%;其次是中药片剂,约占21.17%。结论: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全面保证临床中药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1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肤损害、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占总例数的82.92%,频数居前3位的占70.73%,频数居前3位的5种药品的金额占13种中药注射液金额的63.20%,60岁以上患者占41.46%。结论: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药品的金额、药品质量、患者年龄、个人因素、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和相关指南规定合理使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中 《山西中医》2007,23(5):74-74
据近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约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3/4,曾被看成是中药现代化里程碑标志的中药注射剂,如今却使中药陷入尴尬的境地。连续发生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导致人们对中药安全性产生怀疑,由此引发笔者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健  赵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20-21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3828次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0%,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的16人次,占33%,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30人次,占62%,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人次,占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切实有效的临床输血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分析老年患者40例中药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价标准,2015年1月~2016年6月选择本院门诊上报的40例中药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其中男22例,女18例;主要涉及16个中药品种,其中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为32例,占比为80.0%;在40例患者中,严重不良反应10例,其他为一般不良反应30例。在临床表现中,表现为过敏反应18例,12例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类不良反应,其他10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均对症处理后治愈。结论:老年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其中中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过敏反应,要积极合理控制药物用法与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冒有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11-112
目的:调查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以2011年9月到2012年8月在我院使用中药注射液的住院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共报告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0例,发生率为13.3%,多为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所导致。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系统与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与过敏反应。结论:中药注射液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相对比较高,临床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临床使用要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38例,占52.78%;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中,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最多,占90.67%;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85%。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严格执行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制度,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并及时将不良反应信息反溃于临床,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分析。方法: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收集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8年10月-2018年10月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资料,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品种数、发生的年龄段、涉及器官、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干预情况等。结果:2008年10月-2018年10月,共发生不良反应65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注射液有生脉注射液,占比18.46%,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占比10.77%,肾康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占比均为9.23%;发生年龄段多为青年(15~45岁);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占比40%;发生于用药前30 mins的,占比为33.85%,发生于1 d内的,占比为87.69%;在1 d内好转的占67.69%;不良反应发生后给予对症处理的占83.07%。结论:中药注射液中补益类和活血化瘀类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 d,经干预后能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煜彬  窦德强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2765-2773
中药注射剂由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危急重症领域。近年来随着其临床不良反应报道的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中急性过敏反应为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急性过敏包括I型过敏和类过敏,其中后者占77%以上,为中药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注射剂包括鱼腥草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等导致严重的类过敏反应的发生。但是国内外对类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均未建立评价中药致敏原的类过敏标准动物模型,有关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尚未制定,相关机制及类过敏成分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该文主要从类过敏反应机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3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类过敏进行综述。类过敏反应机制主要包括直接刺激途径、补体途径、凝血途径、激肽释放酶-激肽途径和急性过敏途径共5条途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整体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综述评价指标主要分析了类过敏发生途径的特征指标及类过敏发生后效应物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5年4月本院报对80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为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有40例,占50.0%,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反应、寒颤、潮红以及水肿等;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系统的患者有15例,占18.75%,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疹等;累及消化系统的患者有10例,占12.5%;累及循环系统的有5例,占6.25%;累及神经系统的有4例,5.0%;累及呼吸系统的有3例,占3.75%;累及泌尿系统的有2例,占2.5%,其他系统的有1例,占1.25%。调查中80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中疏血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高。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当地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TCM)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当地医院上报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8例报告中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21.79%);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7.43%);不良反应的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42.2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其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提供的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各医疗机构上报的30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30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0~10岁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23%;注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者230例,占76.67%,居首位;以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14%。结论:各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对于婴幼儿的静脉注射给药尤其要慎重,切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我国已有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130余种[1]。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剂型分布仍以注射剂为主。中药注射剂报告占中成药总数的50.9%,而中药注射剂严重报告则占中成药总数的87.2%;较2009年增加3.1%。我院目前使用的中药注射剂51种,鉴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多发性、普遍性、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性等特点[2],防控中药注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报的47例中药注射剂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ADR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例ADR中≥60岁老年人占34.04%;不良反应涉及中药注射剂5类,14个品种,其中活血类发生率最高,占55.32%;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为14.89%;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最多见,占57.45%。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个体化给药,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邢淑华  朱志鸳 《新中医》2015,47(2):172-17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液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对策,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76倒因使用中药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的对策。结果:使用中药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以老人及儿童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58.99%、28.36%:使用较多的科室分别为消化内科、心内科和皮肤科;在使用频次占前十的中药注射液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占前三的分别为复方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及清开灵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1.01%、0.88%、0.70%;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用药后30min内,不良反应累及的组织以皮肤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瘁、潮红、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结论:临床需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采取有效的对策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方法:对宁波市中医院2013年~2016年258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这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男95例,占总数的36.82%;女163例,占总数的63.18%。258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共涉及18个品种,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及胃肠系统损害为主。结论: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对医护人员加强管理,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85例中药致过敏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福建中医药》2007,38(3):44-45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中草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对85例报道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对中药过敏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阳江市中医医院上报的61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发生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统计的61例ADR个案中,涉及9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品种为红花注射液(32.79%);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5.90%和54.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0.66%,平均年龄为(61.72±21.84)岁;用药后30 min内发生ADR占47.06%;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4.09%),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严重的ADR报告共有3例,占4.92%。结论:应加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尽可能的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血栓通有4例,占20.00%,灯盏花素有4例,占20.00%,醒脑静有4例,占20.00%,血塞通有8例,占40.00%,参麦有2例,占10.00%。这五组不良反应中血塞通占比最高,占40.00%,血栓通、灯盏花素、醒脑静均占20.00%,参麦占比最低,为10.00%。在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面,出现附件及皮肤损害的有32例,占32.00%,临床表现为痛痒和皮疹;出现心外血管损害的有4例,占4.00%,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出现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的有2例,占2.00%,临床表现为肌肉疼痛;出现呼吸系统损害的有22例,占22.00%,临床表现为胸闷和呼吸急促;出现消化系统损害的有20例,占20.00%,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出现全身性损害的有20例,占20.00%,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寒战。在所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出现附件及皮肤损害占比最高,为32.00%,出现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的最低,为2.00%。结论: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加强预防中药注射剂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因素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