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71例患者的DC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心肌缺血性ST改变并经临床证实者174例,正常者15例,其它心电图改变者582例.132例心肌缺血者中伴有胸闷、胸痛者中42例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结论 12导联DCG检测对心肌缺血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它的无创性及日常生活监测功能比有创的冠脉造影和运动试验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进一步推广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就诊中疑诊为冠心病的2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行12导联和3导联同步DCG24h监测,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导联同步DCG对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3导联者,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12导联同步DCG对下壁、侧壁心肌缺血的诊断优于3导联同步记录。结论 12导联描记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上明显优于3导联记录,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9例心电图有ERS特征者,进行24h全息DCG监测,分析ERS者J波及ST段变化等心电图改变。结果12导联同步DCG监测能反映出ERSJ波及ST段特征性变化,以及与心率、自觉症状的关系等,较好地反映出ERS心电图特点。结论24h12导联同步心电图是诊断ER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37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37例患者先后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常规ECG进行心电监测,对比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ECG对该疾病的检出率。结果12导联动态心电图所检出的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常规ECG的检出率,两组数据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其效果更为显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检出率,降低漏诊、误诊等危险事件的发生,为医生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12导联频谱心电图(简称12-F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例行冠脉造影(冠心病人67例,正常人33例)者的12-FC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简称ECG)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12-F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6.1%)及特异性(57.6%)与ECG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1.75,x~2=0.24,P>0.05),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两者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并不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12-FCG对冠心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改变缺乏特异性,诊断价值并不优于ECG,检出率也不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ECG)、电话传输远程心电图(TTM)及动态心电图(DCG)在不同导联上各波段振幅的差异,判断TTM、DCG与ECG之间的符合程度。方法50例受检者均采用平卧位接受ECG、TrM及DCG监测,记录并测量Ⅱ、V1、V5导联中所有波段振幅,分析三者间的差异。结果DCGⅡ导联R、T波(P〈0.01,P〈0,05),V5导联P波(P〈0.01)振幅大于ECG;TTMⅡ导联P、R、S、ST、T波段(P〈0.01,P〈0.01,P〈0.05,P〈0.05,P〈0.01)以及V1、V5导联P波(P〈0.05,P〈0.01)的振幅均大于ECG。结论TTM、DCG肢体导联振幅较大,胸导联测量结果与ECG的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无人区电轴对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12导联DCG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结果36例中室性期前收缩(PVS)22例,17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占77%,而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AVC)14例,无1例存在无人区电轴。结论12导联DCG无人区电轴是心房颤动伴宽QRS波时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简称为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0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痛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220例中203例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捡出率为92.27%;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77.17%。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12导联同步DCG是捡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一种可靠以及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参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和分析60例CAG者的DCG。结果12导联DCG与CAG诊断其敏感性72.6%,特异性78.7%,DCG诊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45%、90.9%、100%。DCG监测结果还表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越多,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越高,且心律失常频度高、复杂性明显。结论12导联DCG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检测方法。将胸前区6个电极放置在准确部位是获取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的基本条件。如果电极位置偏离标准位置10~20mm,QRS波形就能发生显著改变。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需要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6个胸前电极,因其需要将4个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于四肢末端,不适于持续心电监测,  相似文献   

11.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房性心动过速(AT)的定位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12导联同步DCG明确诊断为AT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86(68.74+7.56)岁;根据AT发生时P’波的形态特点判断AT的起源。结果 AT发生最多起源于右心房界嵴部(32.16%)和右上肺静脉(45.65%).P<0.05、P<0.005;其次为右心房下部间隔侧(13.04%)。结论 根据DCG AT发生时的P’波表现初步判断AT的起源部位.能为临床和射频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2导联同步Holter(简称DCG)诊断缺血型ST段改变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2例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CAG)、12导联Holter检查的住院者,统计其CAG结果和DCG检查结果中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结果 ①22例中,3例CAG未见异常DCG存在缺血型ST-T改变(占13.64%);1例CAG异常DCG未发生心肌缺血(占4.55%);②DCG示各导联缺血型ST段改变的发生率,以V6导联最高,占86.36%(19/22);其次为V5导联,aVL导联未发生;③DCG示ST段下降程度最重的是V6导联(-37mm),其次为V5导联(-32.3mm).结论 DCG无创、费用低,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波段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同之处,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例正常人采用"半模拟"12导联及常规12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各波段.结果"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无论是平卧位还是直立位,P波的形态、方向均几乎与常规一致,P波振幅普遍较常规增高,有8%的人直立位时表现为"肺型"P波;QRS波的形态在胸导联V1~V6及肢导联aVR与常规相似;在"半模拟"Ⅲ、aVF导联ST段表现与常规符合率较低(81.5~88%),其余导联的符合率较高,>90%.有少数受检者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mV,无一例超过0.1mV.T波在平卧位"半模拟"Ⅰ、Ⅱ、V1~V6导联与常规导联符合率较高,为99%~100%;"半模拟"12导联未见异常U波出现.结论如果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ST段压低超过0.1mV有病理意义的可能性大,胸导联QRS波形较肢导联QRS波形对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较准确,出现异常U波有病理意义."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表现的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异常深Q波不可轻率诊断.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是诊断心律失常、变异型心绞痛、眩晕、晕厥的无创而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12导联Holter)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7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的患者 ,同期内 (间隔 <1周 )接受 12导联Holter检查 ,将 12导联Holter检查的结果与CAG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4例患者中经CAG证实的CHD为 4 7例 ,在 4 7例CHD患者中 ,12导联Holter检出CHD4 0例 ,12导联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85 1% ,特异性 81 5 % ,精确度 83 8% ;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 ,12导联Holter检出CHD的阳性率增高。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冠心病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在识别心外膜或心内膜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的43例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和12导联心电图QRS波的特点,图像计算机处理采用MATLAB软件,采用图像的斜率作为区分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Mo G模型的特征性区别,通过训练样本设置区分阈值,验证此法识别心内膜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精确度和可信性。结果 12导联ECG起搏标测对心内膜和心外膜混合模型的识别总精确度为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80%。采用计算机算法,对左心室的识别精确度(83%)较右心室(76%)高(P0.000 1);对D区域(前游离壁基底段)的识别精确度(87%)最高,对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识别精确度(94%)最高(P=0.000 4);具有较高起搏标测电位(1.5 m V)部位的识别精确度(82%)较起搏标测低电位(≤1.5 m V)部位精确度(80%)高(P=0.16);对室速出口位点为标准的计算机算法精确度为84%,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1%。结论采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识别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位点的准确度较先前的识别标准有所提高,可能有助于在临床上区分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动态心电图(DCG)系采用Holter监测技术,患者佩戴记录仪进行同步、连续、长时间24h以上记录动态变化时心电全信息的心电图(ECG)[1]。它是在EC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ECG的延伸和拓展。这种长程、动态记录ECG的技术,将普通ECG的心电信息量爆炸性地扩大了2000倍以上,是心电学史上一座丰碑和一次划时代的革命。DCG由静息状态下的短时程记录,发展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持续记录,有着普通ECG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导联系统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单一导联,发展为计算机技术推导模拟的18导联。众所周知,导联系统关系到心电波形的变化,十分重要。目前DCG临床应用的导联系统有双极3导联系统、M ason-L ikar12导联系统以及EASI导联系统。现对DCG的导联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1双极3导联系统DCG开始为单通道(1961年发明),以后发展到双通道(1976年),现均已被淘汰。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3个通道,称为3导联DCG。3导联系统由5根或7根导联线组成3个双极导联及1个无关电极。最常用的是CM5、CM3和CMF导联,也是检出心肌缺血最敏感的导联[2]。CM5、CM1、CM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导联和同步12导联两种测量方式对P波时限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心脏超声检查无结构和功能异常且无明确临床疾病诊断的健康成年人,分别测量单导联和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时限,对比两种测量方式的P波时限.结果 共入选203例受试者,平均年龄(39.51±10.08)岁.同步12导联测得的P波时限[109(102,116)ms]明显长于Ⅱ导联[97(90,102)ms]和V1导联[86(76,96)ms](P<0.01),排除性别差异,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步12导联测量方法中33例(16.26%)受试者的P波时限≥120 ms.结论 单导联与同步12导联两种测量方式测得的P波时限存在明显差异.同步12导联测量中包含多导联的全部参数,可更全面代表P波时限,测量结果更准确,故推荐使用同步12导联测量P波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