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变以及血黏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视物昏花或视物旋转、跌倒发作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规治疗中,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药及对症治疗为主,但对急性发作的顽固性眩晕、呕吐等症状见效较慢、复发率高。我院于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门诊及住院的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眩晕症是头晕与目眩的总称,发作时常伴有视物不清,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等症状,其病因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其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非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发病率的日益1.2研究方法倍他司汀组单独给予倍他司汀片(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6 mg,2次/d,口  相似文献   

3.
耿万里 《山东医药》2001,41(19):46-47
以往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缺乏客观指标。椎基底动脉造影虽可确诊 ,但操作复杂 ,有一定创伤及危险性 ,尚难普及。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了 2 31例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同方向运动时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供血情况 (头部位置试验 ) ,并探讨 TCD早期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临床资料 :本文观察组为 2 31例动脉硬化患者 ,男 12 7例 ,女 10 4例 ,年龄 6 0~ 82岁 ;临床上有脑动脉硬化或脑梗死、眼底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动脉硬化证据 ,并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 (如眩晕、…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头晕、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我们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对在门诊就诊的6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老年患者采用眩晕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痰瘀同治法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给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口服痰瘀同治组方"三降汤",每日1剂,14 d为1个疗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用药前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情况.结果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44例(88%),有改善6例(12%).TCD显示血流速度变化显著,血流缓慢组用药后3支动脉各项数值均较用药前有较大幅度提高(P<0.01),血管狭窄组用药后过高的血流速度数值较用药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痰瘀同治法组方"三降汤"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1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141例患者(观察组)中,男99例,女42例;年龄40~78岁,病程1天至5年。诊断依据:①旋转性、浮动性眩晕或视物晃动,多与体位或头位有关;②发病突然,有反复发作史,症状可迅速缓解;③眩晕时至少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的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耳鸣、耳聋、猝倒、面部及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走路不稳、呛咳及言语障碍等);④有一种以上脑干受累体征(如眼震、感觉障碍、反射亢进、病理征、共济失…  相似文献   

7.
TCD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TCD检查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8例,于住院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检测结果。结果108例患者共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320条,TCD发现狭窄椎动脉78条,基底动脉22条;DSA发现狭窄的椎动脉104条,基底动脉36条。以DSA为金标准,显示TCD诊断椎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为71.8%,假阳性、假阴性率为28.2%,基底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0.0%、87.5%、36.4%、2.7%。结论TCD对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VBI)是神经科学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991~ 2 0 0 1年 ,我们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 VBI患者 3 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 64例 VIB患者均根据以下标准诊断 :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2眩晕伴至少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 ,如眼症 (黑朦、闪光、视物变形、复视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 ,如角膜或 (和 )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视和 (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时压迫一侧椎动脉…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8年共收治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53~72岁。均突然起病,其中4例以突然头晕继之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入院,另1例以突然头晕、恶心、呕吐、两眼视物不清半天为主诉入院,2天后出现意识障碍。病前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容易漏诊与误诊,本文对该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椎基底动脉延长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引致蛛网膜下出血(SAH)之后的椎基动脉区域血管痉挛很少被观察到,也少见有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动脉痉挛的报道。作者作了脑血管造影和常规TCD对照研究,旨在明确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痉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并提出TCD诊断VA和BA痉挛的指标。 对象为血管痉挛危险期的SAH病人42例(男12例,女30例,28~70岁)。都在24小时内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TCD。共检测了64支VA和42支BA。  相似文献   

12.
陆卫华  唐忠志 《山东医药》2008,48(37):102-102
近年来,我们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80例眩晕症患者均为我院急诊或住院患者,眩晕发作期除有临床症状外,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颅脑CT未见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出血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多因头位改变诱发,以急性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2006年以来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眩晕发作,取得较满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及供血不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什么是椎.基底动脉椎一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人头颅,二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 (1) 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 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 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 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2年3月-2006年7月应用尼奠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上虽用药各异 ,但疗效均不尽人意 ,我院自 1999年 5月—2 0 0 1年 5月间应用赛莱乐和川芎嗪治疗 3 5例VBI ,与单用川芎嗪治疗 3 5例比较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70例入选病例均系住院病人 ,符合游国雄[1] 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①眩晕为旋转性 ,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体征改变而诱发 ;②眩晕同时至少留有一种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 ,如眼症 (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摔倒、晕厥…  相似文献   

18.
转头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于重建正常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善症状和预防卒中至关重要。美国华盛顿大学Harborview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Vilela进行的一项研究强调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在诊断和处理这种疾病中的重要性。研究包括 10例患者,均表现为转头诱发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在转头时进行TCD检查可发现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且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有关。进行动态脑血管造影以确定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根据椎动脉受压的解剖部位、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经TCD诊断后进一步经MRA或CT检查明确的32例SSS患者的超声和临床特点。结果 32例SSS患者中Ⅰ期盗血2例;Ⅱ期盗血13例,其中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表现,占53.85%;Ⅲ期盗血17例,其中14例出现VBI,占82.35%;基底动脉参与盗血20例,其中18例有VBI症状,占90.00%,未参与盗血12例,其中3例有VBI症状,占25.00%。结论 TCD不仅能早期诊断SSS,且能提供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对SSS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性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视叶皮层的短暂脑缺血,常表现眩晕和各种脑干功能障碍,多以突发剧烈眩晕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