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2.
临床经验表明心电图有低电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旨在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低电压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作者复习了确诊的急性穿壁性心肌梗死304例所有病例均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连续监护,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定血压和尿量,并作肌酸磷酸激酶(CPK)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和乳酸脱氢酶(LDH)、及胸片检查。心电图低电压的诊断标准为各标准肢导联QRS综合波主波电压<0.5mv或心前导联最大QRS波幅<1.0mv。304例中,低电压(1组)67例(22%),其中49例见于肢导联,18例见于所有导联,与304例中67例电压正常(2组)的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李乔华  涂涛 《心电学杂志》2011,30(5):379-384
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是由Das等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无创性心电学指标,是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新出现或已经存在QRS波群的三相波(RSR’型)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窄而高的QRS波群则是新近发现的心电现象,主要表现是:①QRS时间短于正常;②R波电压异常升高,起始上升肢异常陡峭,尤其下壁和左胸导联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下壁导联碎裂QRS波(fQRS)发生率,并与胸前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173例陈旧性前间壁(119例)、前壁(44例)、广泛前壁(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根据fQRS的有无分为有fQRS组和无fQRS组;根据fQRS所在导联位置,分为Ⅱ导联fQRS组、Ⅲ导联fQRS组、aVF导联fQRS组、≥2个下壁导联fQRS组、≥2个胸前导联fQRS组,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fQRS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8),其中广泛前壁发生率为100%,前壁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前间壁组(P=0.014).②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三组间单一下壁导联、≥2个下壁导联及≥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各组内不同下壁导联间fQR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前间壁组内比较,≥2个下壁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胸前导联(P=0.045);前壁组内比较,≥2个胸前导联的fQRS发生率明显高于≥2个下壁导联(P=0.048).结论 心电图fQRS的形成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且广泛前壁心梗者最易形成fQRS,前壁及前间壁心梗者次之.前壁OMI患者梗死部位相关导联更易出现fQRS,面前间壁OMI患者更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下壁导联fQRS波形成可能预示着下壁或者前间壁血管或心肌的相关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De Winter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形态多样性。方法 选择2018-01-16至2022-01-29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以前降支或对角支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396例,其中De Winter综合征75例(占3.13%)。主要分析De Winter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包括是否有动态演变、胸前导联ST段压低形态、胸前导联J点压低最深及T波振幅最高的导联、胸前导联QRS波群形态及演变特点、aVR及下壁导联特点。结果 75例De Winter综合征患者中,有心电图动态演变50例(66.7%),无心电图动态演变25例(33.3%);胸前导联ST段压低呈经典上斜形41例(54.7%),平缓上斜形10例(13.3%),几乎水平形7例(9.3%),类似鱼钩形17例(22.7%);胸前导联J点压低最深位于V2导联4例(5.3%),位于V3导联22例(29.3%),位于V4导联27例(36.0%),位于V5导联20例(26.7%),位于V6导联2例(2.7%);胸前导联...  相似文献   

6.
健康成年人群碎裂QRS波群的检出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fQRS)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入选连续1 00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年龄18~65岁),采集其静息状态下的常规心电图.fQRS的定义为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切迹.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与fQRS检出相关的指标.结果:总计86例(8.6%)检出fQRS,其中男性占69.8%(60/86),平均每例的fQRS导联数目为(2.3±0.5)个.90.7%(78/86)的fQRS分布于下壁导联,另9.3%(8/86)分布于胸前导联.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QRS时限偏长及额面心电轴<30°是健康成人常规心电图检出fQRS的独立相关因素.胸前导联呈现fQRS的导联(8例)均包含QRS移行所在导联.结论:①fQRS在健康成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下壁导联;②健康成年人fQRS的产生似与轻度室内传导延缓和(或)平均心电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三次心电图QRS波群综合电压(R+S)的观察和比对,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胸导QRS波群综合电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前间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4例,分别测量患者入院后第1次心电图,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后半小时至1小时期间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心电图这一简便而直接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价。方法:将本院4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1W所记录的心电图(ECG)与以往不定期检查的ECG对比。结果:有31例(约占75%)患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QRS波电压可见明显减低。其降幅于肢导联为33%~60%,平均49.5%;胸导联为40%~90%,平均65%。并发现QRS波电压降幅在50%以上且合并肢、胸导联QRS波电压减低(尤其是R波)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占19%。结论:心电图QRS波电压减低或QRS波低电压在病因上并无特异性,但对某些类型的冠心病如AMI、变异型心绞痛等.却能起着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70岁。1年前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史(经临床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证实)。近期门诊随访,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174s,QRS时间0.15s,V1导联呈rS或QS型,Vd导联呈宽大R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长aVF导联中R3、R8及I、Ⅱ、Ⅲ导联中R2略为提前,QRS波群时间0.1s,Ⅲ导联呈Qr型,II、aVF导联呈QR型,Q波时间为0.04—0.06s。QRS波群与其前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时的P—R间期。可能为来自左心室的期前收缩与来自右束支正常传导的室性融合波群,使QRS波群“正常化”,并揭示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融合波群揭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对18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痛发作后5h内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各导联QRS综合波的早期变化,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评估和预测Brugada综合征猝死风险的手段。方法使用维普全文数据库检阅文献,获取87例Brugada综合征原始文献,符合入选标准的Brugada综合征25例,根据患者有无死亡及其家族中有无猝死病史,分为猝死组(n=10)和非猝死组(n=15),比较两组肢体导联QRS波电压和形态变化。结果猝死组Ⅱ、aVF和aVR导联QRS波电压显著低于非猝死组。猝死组下壁导联1型(至少一个导联T波宽而平坦,升支僵直及ST段不可辩认)和/或2型(至少一个导联QRS波矮小,连同T波和P波形成老鹰飞翔样)变化显著高于非猝死组。结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体表肢导联,特别是下壁导联心电图可能包含着患者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室速有一些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有助于迅速与其他宽QRS波心动过速进行鉴别,具有简洁和实用性强的特点。胸前导联QRS波同向性这一心电图特征就具有上述特点。1.定义胸前导联QRS波同向性(pericardial concordance)是指心电图胸前V1~V6导联QRS波的主波方向均呈同一方向,可表现为正向同向性或负向同向性。约20%室速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具有同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中出现胸前导联QRS波同向性的任意类型,室速的可能性大于室上速。  相似文献   

14.
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心电学新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 (LCX)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为 2 4%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为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特异性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特异性为 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而Ⅱ型QRS波群变化是RCA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以来心电图的异常Q波和死后病理学发现之间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冠心病患者胸前导联异常Q波是心肌坏死的指标。然而QRS波群的微小异常变化几乎没有人报道,作者在主动脉冠动脉旁路手术时进行左室前壁心肌活检,对组织学与心电图胸前导联的小q波的r波变小的相关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3月室性早搏发作时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2例,按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对照组,其中成功组63例,对照组9例(失败4例、复发5例),分析两组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V1导联R/S的比值、V1导联R波缺失、aVL和aVR比例(Qs或rS幅度)、I导联R波单相、I和aVL导联Qs波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胸前导联移行导联在≥V3成功率较高,≤V2很难成功(P=0.002),V1导联R波缺失预示成功率高(P=0.011),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大于30%更易成功(P=0.025),两组体表心电图的aVL:aVR(QS或rS的幅度比),aVL导联Qs形态和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等参数中仅Ⅱ导联的S波时限有显著性差异(P=0.027),其他指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QRS波振幅的形成机制一直无定论,但与心室壁的厚度和心室的半径明显相关.当心电图导联QRS波振幅增高时,常提示心室肥厚或扩大.而QRS波振幅降低形成低电压时则认为与心衰、心包积液、肺气肿等病因相关.心电图低电压分别有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低电压,全导联低电压,而左胸导联低电压则提及较少.  相似文献   

19.
QRS波振幅的形成机制一直无定论,但与心室壁的厚度和心室的半径明显相关。当心电图导联QRS波振幅增高时,常提示心室肥厚或扩大。而QRS波振幅降低形成低电压时则认为与心衰、心包积液、肺气肿等病因相关。心电图低电压分别有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低电压,全导联低电压,而左胸导联低电压则提及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