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心电资料 患者,男,79岁。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一周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距相等。心房率115次/min,呈2:1-5:1房室传导。下传的QRS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型,ORS电轴左偏-90°。Ⅱ、Ⅲ、aVF导联QRS波呈rS型,S_Ⅲ大于S_Ⅱ,符合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图形。呈2:1下传的P-R间期由0.20s渐延长至0.30s,其后连续三个P波受阻,出现一次逸搏,逸搏周期相等,均为1.28s,逸搏的QRS形态与下传的QRS形态相似。赤呈CRBBB LAFB图形,推测逸搏来自交界区。心电图诊断:三束支传导阻滞—CRBBB LAFB 左后分支阻滞(LPFB)呈交替性文氏现象;交界区逸搏。 2 讨论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9岁。因胸闷、心悸3天急诊入院。有冠心病史14年。心电图V1导联(图1A)可见一种提早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4s,其前无P波,为室性期前收缩。另一种矮小,时间0.08s,频率相近;其前有一P波,P—R间期不固定,P波未能下传心室,为房室交接区性搏动。两种波形交替出现,偶联间期相等为0.66s,频率相近,相同形态的R—R间期为1.60s,室性期前收缩与前一P波距离为0.70—0.74s。随后心电图(图1B)V1导联可见矮小的QRS波群,其前已无明显P波,QRS形态稍有改变,室性期前收缩的ST段上隐约可见逆行P波重叠在R波下降支末,R—P间期恒等,均为0.14s。相同形态的R—R间期仍为1.60s,两种QRS波群的偶联间期与图1A相同,为0.66s。心电图诊断: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房室干扰。经吸氧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mg,10min后再次长II导联(图2)示主导心律为窦性及形态与图1完全相同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且联律间期不等,长间歇为短间歇的倍数,符合室性并行心律的诊断。同时发现,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早时,后面接着就出现交接区性逸搏;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晚时,后面就出现窦性心律;且交接区性逸搏联律间期无明显差异,不符合并行心律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最后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室交接区性逸搏,逆配对现象造成的配对间期相等的室性并行心律(图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77次/min,可见提前发生的P′-QRS-T波群,P′波形态与基本波形略异,QRS波群呈室上性型,偶联间期相等,代偿间歇不完全,为房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后连续3—4次QRS波群呈室上性型,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71次/min,较窦性心律稍慢,为加速性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QRS′波群前可见无关的窦性P波,P-R′〈0.12s,且不固定,QRS′波群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分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致加速性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分离。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6岁。胸闷、心悸1W。图中可见窦性P波,频率54次/min,P-R间期0.12s,频率54次/分,略不齐。部分窦P未下传,与交接性逸搏相干扰,逸搏频率约51次/min。在逸搏前可见无关窦P,形成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或称窦-交竞争现象。QRS波形态有2种:呈rS型和qRs型。频率分别为54次/min和50次/min。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交接性逸搏心律;③窦-交竞争现象;④左前分支阻滞。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2 5岁。因发热伴心悸半月入院。体检 :心界不大 ,心率 6 2次 /min ,心律不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及超声心电图均无异常。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 (图 1A)Ⅱ导联为连续记录 :R1~R6均为窦性激动下传心室 ,P R间期 0 16s,除R5外 ,R波之后均有一逆行性P′波R P′间期为 0 2 8s,似房早或交接性早搏未下传。R7前有一窦性P波 ,与其无关 ,QRS波及T波的形态与窦性略异 ,为交接性逸搏。aVF导联可见一房性早搏 ,P波落在窦性激动的T波升支 (近顶点 )上 ,P R间期 0 2 8s ,QRS与窦性略异 ,为伴有轻度时相性差异传…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9岁。心悸、胸闷5天就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电图(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见窦性P波无规律出现,P-P间期0.74~3.92s,另有特长P-P间期4.90s,与窦律周期无倍数关系,考虑为窦性静止。在此基础上出现3种逸搏心律:①QRS波与窦性一致,呈rS型(R_(1、2、8、16)),时限0.08s,R-R间期1.60~1.70s,心率35-37次/min,为交接区逸搏。②宽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0岁,患冠心病6年。1987年6月22日左胸痛伴心慌气短,当日ECG诊断:逸搏-早搏-夺获形成的三联律。心电图V_1导联(附图,见第102页):每3个心室波群为一组,被最长的R-R间期1.39s分开。每组以其前后无相关P波的交界性逸搏为首,心室波群呈rS,T波直立,在交界性逸搏内有与之干扰的窦性P波,正负双相的窦性P的负相位于逸搏QRS末端。每组的第2个心搏提前出现,呈rS,其前有直立的P波,P-R间期0.07s,T波倒置,R-R间期0.69s,此为交界性早搏。每组的第3个心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8岁。心电图(略)示:窦性P波频率>QRS波频率,P与QRS波无传导关系,为Ⅲ°房室传导阻滞,QRS波节律规整,频率49-52次/min,V_1导联呈rSR′型,时限0.14s,心电轴 72°,可能属交界性逸搏心律,下传心室时伴室内CRBBB。 约半年后门诊复诊心电图(略)记录提示:P波与QRS波仍无传导关系,Ⅲ°房室传导阻滞,QRS波V_1导联仍为CRBBB型,电轴左偏达 110°,QRS波Ⅰ、aVL呈rS型,aVF、Ⅱ、Ⅲ呈qR型,提示交界性逸搏心律下传心室时同时存在CRBBB加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H)。 再于三个月后复查心电图(略)示:Ⅲ°房室传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6岁。因胸闷不适来院就诊。有反复类似发作史10余年。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散在出现,P—P间期约0.58s(103次/min)。QRS形态为室上性。R—R间期不规则,每一个长间歇的第1个QRS波前无相关的P(P′、P^-)波,考虑为加速性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呈qR型的逸搏之R波后均有一逆行P波,多数逆行P波连续反复折返。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17岁。图示窦性心律显著不齐,伴有频发早搏,有时呈二联律。并示:①多数早搏的R波前后有逆行P波,P波为交接性早搏即下传心室又逆传心房;②早搏的R波前后无逆行P波,为交接性逸搏只下传心室而未逆传心房,③仅有逆行P波而无R波,为交接性期前收缩(PJS)只逆行传至心房,未下传心室;④偶有窦性P波后无QRS波跟随为隐匿性交接性早搏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频发的PJS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未下传心室或未传至心房或隐匿发生,有时呈二联律,偶呈间位性,交接性逸搏。  相似文献   

11.
图1 说明见正文。例1患者男性,64岁。因胸骨后疼痛伴气急1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窦性搏动1次,房性期前收缩2次,P'波形态略异但偶联间期固定为0.55s,可见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其QRS形态与窦性略异,其后均跟随形态一致的P-波,R-P-间期有0.10、0.20s两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性静止,多形性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短串逸搏心律伴非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结逆向双径路传导。例2患者男性,72岁。因胸闷、心悸2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长Ⅱ导联(图2)示窦性P-P间期0.7…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折返激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倘若折返激动未引起心房回波和/或反复心室除极,则为隐匿性折返。这种现象仅能从其对下一个激动形成和/或传导的影响而推断其存在与否。本文报告1例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显性和隐匿性房室结折返激动。 患者男,74岁。心电图描记前未服任何心血管药物,无心脏方面主诉。图1为连续描记的Ⅱ导联心电图(图中数字表示R-R间期),具有下列5个特点:(1)基础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为0.74—0.78s。(2)窦性心律呈文氏现象,如上行第3个P-R间期为0.26s,而第4个P-R间期是0.34s。(3)每个文氏周期均被心房回波(P'波)中断,如上行2、4个QRS波群之后所出现逆行P波。P'波出现与P-R间期之间引内在联系,即仅在较长P-R间期的窦性QRS波群之后才出现心房回波。如上行第3个P-R间期0.26s,QRS波群后无P'波,而第4个P-R间期较长(0.34s),QRS波群后出现P'波。(4)这些心房回波未传抵心室,但它可侵入窦房结并重整窦房结周期,导致较长间歇。这些间歇有时被交接区性逸搏所间断,并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窦性P波发生干扰。如上行最末1个,中行第3个和下行第2个QRS波群均为房室交接区性心搏并与窦性P波发生干扰现象。(5)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周期为1.21—1.24s。然而,有几个间歇比预期还长却未按时出现交接区性逸搏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2 8岁。临床诊断 :足月妊娠。产前查体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P -P间期相等 ,频率 12 0次 /min ,R -R间期相等 ,频率 60次 /min ,P -R间期 0 0 6~ 0 11s ,QRS波时间正常。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 (ST)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讨论 本例图示P波均未下传 ,心房率高于心室率 ,极易误诊为三度房室阻滞。三度房室阻滞心电图产生基础是交接区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并占据整个心动周期 ,使在心动周期任何部位出现的室上性冲动均发生传导中断。而二度房室阻滞时交接区绝对不应…  相似文献   

14.
例1 患者女性,55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导联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仅有4个窦性P波,P—P短间期为0.94s,是窦性固有周期,P—P长间期(P2—P3间期)为5.64s,恰为窦性固有周期的6倍,说明有5次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连续受阻,构成高度窦房传导阻滞,并诱发房室交接区近端(U)逸搏(NE)心律,逸搏间期和逸搏周期皆为1.48s,第3个逸搏周期突然延长到1.76s,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6 8岁。高血压 ,冠心病。心电图示 :PP间期规则 (0 .83s) ,P1~ 6 连续被阻 ,继而发生逸搏心律 ,逸搏周期 1.6 4s(心室率 37次 min) ,逸搏与窦性激动下传的QRS波形态接近 ,提示为交接性逸搏 ;图中R4 宽大畸形、提前出现 (可能源于左心室 ) ,并使其后出现的窦性P波 (P7~ 1 1 ) 1∶1下传心室 ,PR间期 0 .16s,心室率 72次 min。心电图诊断 :窦律 ,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以上共同构成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 (PVS)致交接区韦金斯基现象 (见图 1)。图 1 说明见正文讨论 本图窦性激动 1∶1传导…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19岁。健康体检,无任何症状及阳性体征。1998年8月16日描记常规心电图(本文附图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P顺序出现,P外形正常,P-P1.10~1.46 s(54~41次/min)。窦性下传心室为正常QRS,P-R间期0.16 s。当P-P长达1.46 s时出现外形较窦性QRS为高、前有q的QRS波(R_(2、4)和R_(7、8))为交接区逸搏,因连续出现3次,构成交接区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17.
《心电学杂志》2006,25(2):88-88
V1导联窦性P波呈正负双相,PTFV1值约-0.04m m·s,P-P间期0.62~0.65s,频率92~96次/m in,可见3次提前出现呈负正双相、以正相为主的P'波(上行P4、P8及中行P10),其中第1个房性期前收缩(上行P4)下传心室,P'-R间期0.26s;另两个房性期前收缩均未能下传心室。窦性下传的P-R间期有0.25~0.27s(中行P2、6、9、12-R间期)及由0.24s→0.35s(上行P10、11-R间期)或由0.24s→0.28s(下行P8、9-R间期)直至Q R S波群脱落,P-R间期长达0.28、0.35s时,与前一搏动的R-P间期都固定为0.40s。Q R S波群有4种形态:①呈rS型,系窦性下传;②呈Q S型,延迟…  相似文献   

18.
表现为逸搏的室性并行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10年。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心率72次/min。QRS波群形态有4种:(1)基本QRS波群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2)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为室性期前收缩,(3)期前收缩后延迟出现的QRS波群颇似室性逸搏,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但“逸搏”无固定偶联间期,Ⅱa的R_9-R_(10)、Ⅱc的R_7-R_8和V_1导联的R_3-R_4是短的异位周期,间期为1.10s,其余的长异位周期是短周期的倍数,(4)窦性与“逸搏”冲动形成的室性融合波(F)。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以逸搏形式表现的室性并行收缩(可能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有关)。 讨论 通常所见逸搏的心电图表现为:逸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49岁。因头昏伴反复晕厥6天,于1984年12月17日入院。既往有胸闷、心悸、气促史。临束诊断: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室内三分支阻滞;3.阿-斯综合征。入院时描记的心电图(附图)示:窦性节律,P-P间距不等,为l.03—1.20s,心率50—58次/min,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QRS有3种不同形态,(1)I导联呈qRs型,Ⅲ导联呈rS型,V_1呈rsR′型,时限0.13s,额面QRS电轴-72°,其前P-P间期固定,为0.16s,窦性P波下传,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2)V_1导联呈rS型,S波粗钝,时限0.12s,节律缓慢而又规则,室率37次/min,其前P与R无固定关系,此种QRS波为室性逸搏;(3)Qr型的室性早博。房室传导方式是下传心搏P-R间期固定,各组逐组增加1次下传心搏,固定连续3个窦性P波下传受阻,形成文氏型心室反应,变化是下传1个脱落3个,出现2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 ,76岁。因胸闷、心悸 10年 ,加重 1W ,临床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收住院。心电图 (图 1)分别是V3 及aVF连续记录示 :P波规律出现 ,心率 75次 /min ,P R间期 0 15s,QRS波于胸导联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肢导联呈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图形。V3 中可见R6、R12 、R15提前出现 ,其QRS形态与主导心律相同 ,此提前的QRS前均有P波 ,P R间期不固定 ,但均 <0 12s,故为交接性QRS与窦性心律形成的房室干扰 ;R3 、R9呈“交接性逸搏”形式 ,仔细观察提前出现及延迟出现的交接性QRS之间间距基本相等 ,故为交接性并行心律 ,V3 提前的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