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怪病”属痰之说由来尚矣。如元·王隐君制礞石滚疼丸,即谓治“千般怪症”。明·龚廷贤谓:“一切怪症·皆由痰火实盛也”。缪希雍云:“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清·张秉成曰:“痰为百病之母,奇病怪证,皆属于痰”。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亦谓:“痰生百病,怪病成于一痰”。缘其多痰,故  相似文献   

2.
笔者临证20余年,处治多种内科杂症,从脾胃病论治者十居二、三,且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举其要者,论述于次。 1 脾胃气虚,法宗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他认为不少疾病是由脾胃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治痰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认为许多疾病都与痰有关。自此说之后,诸如“百病皆因痰作祟”等学术观点与“痰生百病食生灾”大抵雷同。笔者近期对《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用于治疗各种痰病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有300多首,用药...  相似文献   

4.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6.
中医有一奇病多瘀,怪病多痰,百病兼痰”之说法,痰病广泛地涉及临床各科,中医历来就十分重视。如“伤寒杂病论”中有痰热陷胸,寒痰结胸等多种痰病痰症,张子和有“痰迷心窍’”之说,王硅肇“怪病多痰”之论,李时珍言“痰生百病食生灾”等学术见解,验之事无误,很有临床价值。现在对治疗痰病药物的讲授和运用临床上却越来越狭隘,对发掘整理治痰药物的功效十分不利。例如;“牡蛎、僵蚕、全蝎、蜈蚣等,现在主要用其熄风、镇静,很少提及其祛痰之功用。古人云:龙骨、牡蛎乃祛痰之神品,蜈蚣化痰逐诞尤佳。如此类药,不一而足,有鉴于…  相似文献   

7.
先贤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对痰的认识,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后诸家提出百病兼痰学说。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类证治裁》更具体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所论之痰,有内痰,外痰之分;有有形,无形之别,并非皆是病理实体,既有咳嗽,痰核瘰疬之痰,也有胸脘痞闷,痰气郁结,中风癫痫,眩晕呕恶,神昏痴呆,痰蒙心窍等,所述痰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  相似文献   

8.
寒是百病之源,依据寒生六淫,风、暑、湿、燥、火皆由寒气所生。寒气蓄积,初为外感,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暑热、暑湿、秋燥等不同现象,而其根源是伤寒所致。寒久而成病,寒为杂病之根,是多种疾病直接或间接的病因。寒是伤人致病的根本病因。受寒之人,耐热能力下降,日久则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9.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欲通经脉之治用,必谙经脉之病形。《灵枢·经脉》“是动则病”与“所生病”,是对十二经脉症候特点的概括。但“是动则病”与“所生病”究竟所指为何?二者有何关系?历代医家莫衷一是,有“千古悬案”之称。幸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载有“是动则病”、“所产病”之语,产者,生也,“所产病”亦即“所生病”,从而为解开这千古之谜提供了入门向导。兹就二者的实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素问》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医家又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故笔者在临证时,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从痰瘀论治一些疾病,取得较好效果,整理数则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素有“百病皆因痰作崇”、“怪病责之于痰”之说。临床上由痰引起的疾病颇多 ,对痰病治则治法的探讨和研究 ,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1 治病求本《杂病源犀烛》记载 :“痰之为物 ,流动不测 ,故其为害 ,上至巅顶 ,下至涌泉 ,随气升降 ,周身内外皆到 ,五脏六腑俱有”。由痰而引起的“百病” ,治疗上要抓住一个“痰”字 ,但又不能只用祛痰之法。因痰病病因病机复杂 ,其致病之根本未必尽然相同。如有因脾虚湿聚者 ,有因于阳虚水泛之为痰者 ,又有阴虚火旺而炼液成痰者 ,故治疗之先 ,必须查明痰病根源 ,分清标本 ,抓住痰病本…  相似文献   

14.
已故家祖李巽芳老中医医历六十余年,原系重庆市巴县人民医院中医眼科医师对于外障眼疾辨证颇有体会,现根据部份资料结合口授心传进行收集整理,以资探讨临症见解和用药规律。〔一〕慎用寒凉,开郁为先《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家福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外障眼疾虽多责于风火炽热,但风、寒、湿邪为患亦不可忽略,因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始。即是因为寒为阴邪,寒邪外束则气血失其宣通活畅之性,郁结火化上冲于目酿成。《临证指南》有:“郁则气  相似文献   

15.
1 脑病多关乎痰 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谓:“百病多由痰作崇”,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脑病多见痰邪作崇之象。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故人之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而其为物,皆流通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自古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元·朱丹溪云:"百病多兼有痰"。明·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明·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为百病之源"。痰之成因十分复杂,不仅有脾胃水湿的缘故,亦有其他因素在其中。火热亦是发痰主要成因之一。所以研究如何除痰对治疗某些因热痰而引起的疾病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18.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它与长期高级神经过度紧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机能障碍的疾患,它涉及到中医的“郁症”、“心悸”、“不寐”、“虚损”、“阳痿”等病症,还没涉及到器质性各种病变。中医称郁症,凡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多种疾病。清: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以起也”。元: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现举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路志正脾胃论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家学渊源,精医术,勤临证,善研索,多年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调理脾胃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感其思路广阔,辨证详明,用药精当,现择其鳞爪以飨同道。1 调脾胃,治病必求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维系人体升与降、纳与化、燥与湿的平衡。“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病之发生、转归、预后莫不与脾胃有关,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也。故察病,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必先顾脾胃盛衰,对于年老体弱,大病久病之人更应注意养护胃气,无论哪一…  相似文献   

20.
衄血,属于中医内科杂病的血证范畴,衄血之名,始见于《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内经素问》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少阴司天,热气下降,肺气上从”。《金匮要略》有“衄家不可汗”的论述。隋代巢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