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点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通路的改变,探讨GMA致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取经GMA染毒处理转化前期(第10代)、转化后期(第30代)及相应同代龄对照细胞,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不同时点转化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之间TGF-β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TGF-β信号通路在转化前期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化后期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相比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了1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结论: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TGF-β信号通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中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变化.方法:用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基因转录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基因编码序列结构变化.结果:癌变细胞中DNA修复基因Ku70(XRCC-6)的编码碱基发生突变,第1 148~1 153位点由AGGATC突变为GAGTAC,致使编码的氨基酸由RI变为EY;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修复基因DNA-PKcs(XRCC-7)的表达发生改变,在恶性转化早期即α-粒子照射后第21代就已被抑制,但发生癌变(第35代)后,部分细胞克隆的该基因表达又重新上调.结论: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的变化,导致细胞DNA修复能力缺陷,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是α-粒子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烟草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变化情况.方法:以500μg/ml的NNK处理BEAS-2B细胞24小时后,细胞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在此过程中观测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第5代细胞显示抗血清生长,细胞在裸鼠体内不成瘤.与对照细胞相比,细胞及细胞核形态、细胞器形态及数量无显著变化;第15代细胞在半固体琼脂中克隆形成率(0.032%)为对照细胞(0.0023%)的13.9倍,细胞在裸鼠体内不成瘤.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转化细胞特征;第25代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组织学证实为鳞癌(Ⅰ~Ⅱ级).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特征.结论:浓度为500μg/ml的NNK可成功诱发BEAS-2B细胞恶性转化,在此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及生物学特性逐步改变,提示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 (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 (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点P15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收获GMA转化前期 (第10代)、转化中期 (第20代)、转化后期 (第30代)16HBE 细胞,应用甲基化芯片技术和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检测P15基因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甲基化状态。结果:甲基化芯片结果显示,P15基因在转化中期、转化后期出现甲基化而转化前期未见甲基化,MSP法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P15基因可能为GMA诱导细胞恶性程度相关的特异性基因,可考虑将其作为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通路的改变,探讨GMA致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取经GMA染毒处理转化前期(第10代)、转化后期(第30代)及相应同代龄对照细胞,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不同时点转化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之间TGF-β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TGF-β信号通路在转化前期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化后期细胞与同代龄对照细胞相比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了1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结论: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TGF-β信号通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研究其核型和DNA链断裂修复能力.方法:1.5 Gy α-粒子照射的BEP2D细胞传35代后接种裸鼠成瘤,取出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挑出单个克隆扩大培养,G带显示分析细胞核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结果:亚克隆了5个恶性转化细胞系(RP35T-1,-2,-4,-5,-6),核型基本与BEP2D细胞相近,但有着不同的染色体缺失,其中2株细胞(RP35T-2和RP35T-4)多倍体高达40%,明显高于BEP2D细胞.恶性转化细胞RP35T-1和RP35T-4的DNA双链断裂重接修复缺陷.结论:建立了α-粒子诱发人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DNA链断裂修复缺陷可能是α-粒子致癌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研究其核型和DNA链断裂修复能力.方法:1.5 Gy α-粒子照射的BEP2D细胞传35代后接种裸鼠成瘤,取出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挑出单个克隆扩大培养,G带显示分析细胞核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结果:亚克隆了5个恶性转化细胞系(RP35T-1,-2,-4,-5,-6),核型基本与BEP2D细胞相近,但有着不同的染色体缺失,其中2株细胞(RP35T-2和RP35T-4)多倍体高达40%,明显高于BEP2D细胞.恶性转化细胞RP35T-1和RP35T-4的DNA双链断裂重接修复缺陷.结论:建立了α-粒子诱发人BEP2D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DNA链断裂修复缺陷可能是α-粒子致癌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结晶型硫化镍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端锚聚合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探讨结晶型硫化镍(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端锚聚合酶(tankyrase)mRNA的变化。材料与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tankyrasemRNA的表达。结果:Tankyrase在细胞恶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细胞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细胞。结论:结晶型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涉及了tankyrase活性改变,tankyrase活性改变可能是结晶型NiS诱发肺癌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研究胡麻油烟对人体潜在的致癌危险性.材料与方法:以胡麻油烟凝聚物(SOFA)作为受试物染毒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建立体外恶性转化实验系统,对转化细胞进行ConA凝集实验、软琼脂培养实验以及裸鼠体内致瘤实验,观察并检测细胞是否发生恶性变.结果:实验剂量范围内的SOFA(25~400 μg/ml)能够诱导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形成细胞恶性转化灶,转化灶细胞生长失去接触抑制性、饱和密度增大、ConA凝集能力增强、锚着依赖性丧失及裸鼠体内具有成瘤性等多种细胞发生恶性变的生物学特性改变.结论:SOFA具有诱导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晶型NiS诱发恶性转化细胞中的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i WD  Wu ZL  Chen JK  Yi F  Feng SM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26-30
目的 检测结晶型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16基因的变化,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RT-PCR、DNA序列分析、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恶性转化细胞、成瘤细胞中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16HBE相比,转化细胞、成瘤细胞p16基因第2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末见突变,mRNA表达末见异常;FHIT基因第5,6,7,8外显子及第1-4外显子、第5-9外显子末见突变,但发现转化细胞、成瘤细胞FHIT基因的mRNA失表达或出现异常转录本;对其中FHIT基因第5-9外显子的一异常转录本测序分析显示,FHIT第6,7,8外显子缺失,第5,9外显子异常拼接,且中间插入一个36bp的小片段。结论 在结晶型NiS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末见异常改变,提示p16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不发挥作用;FHIT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缺失或异常转录本,表明FHIT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镍诱导的FHIT基因异常,可能是将外源致癌物、染色体脆性部位不稳定性和细胞恶变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分子事件,FHIT基因可能是镍等外源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horphyrin-derivati-ve;HPD)处理-激光照射导至活体细胞死亡,这种作用在肿瘤细胞比其周围正常组织更为明显,为阐明这一现象的细胞学基础,有必要用来源一致的离体培养正常和恶性转化细胞进行比较.实验用大鼠甲状腺建立的离体快速生长、分化(摄取碘及合成甲状腺素)的正常细胞系FRTL-5及由它经RNA 肿瘤病毒Ki-MSV(Ki-MuLV)感染使之恶性转化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1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多数发生淋巴结或血液远处转移,转移性恶性黑色素患者5年生存率仅5%~10%,转移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不具备蛋白质编码功能且长度普遍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lncRNA差异性表达可能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素、改变细胞外基质(ECM)性能等环节促进或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本文综述了lncRNA在恶性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寻找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16HBE)恶性转化细胞DNA修复基因点突变情况。 材料与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GMA致16HBE恶性转化细胞DNA修复基因hMSH2、XRCC1、XPD及XRCC3的重要位点的突变情况,并以DNA测序方法加以验证。 结果: 16HBE细胞hMSH2 IVS12-6(T>C)位点发生了突变,由野生基因型TT型突变为TC基因型,其它位点未检测到突变。DNA测序结果相符。 结论: 错配修复基因hMSH2 IVS12-6(T>C)位点的突变可能为GMA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起始分子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表型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变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与肿瘤侵袭、转移及耐药等恶性行为密切相关;microRNA作为一种与基因转录调控有关的重要小分子RNA,在EMT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就EMT现象及相关microRNA 分子与肿瘤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卷烟烟气(cigarette smoke condense,CSC)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发生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材料与方法:用CSC对不同代龄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进行染毒,用软琼脂克隆及流式细胞术对染毒细胞的恶性转化性状进行检测,分离培养已发生恶性转化的软琼脂克隆细胞.分别提取不同代龄染毒细胞的总RNA,选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Sentrix(R)Human-6 Expression Bead Chip,通过芯片的杂交、清洗及扫描,对染毒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用CSC对BEP2D细胞染毒后,从第30代细胞(P30)开始,细胞获得了锚着独立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P40细胞出现多倍体.我们从软琼脂克隆中分离出具有恶性转化特性的细胞C2,与烟气溶剂对照细胞相比,染毒后细胞P10、P20、P30、P40及C2中均表达下调的基因有26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63个,这些基因的改变发生在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阶段.与癌启动相关.CSC染毒后,P10、P20表达没有变化,而在P30、P40及C2中发生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16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47个,这些基因的改变发生在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中期,与癌促进相关.结论:从CSC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一批与癌症的启动及发展阶段相关的基因,为深入了解吸烟致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为制备吸烟致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芯片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类间充质干细胞(hMSC)成瘤过程中细胞运动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变化.方法 依次应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SV40 T抗原(SV40 TAg)及癌基因H-Ras V12转染hMSC成瘤,应用划痕愈合实验及Boyden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成瘤过程中不同转化细胞的自由迁移和趋触性的改变.结果 hMSC成功转化为两种不同表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细胞的自由迁移能力在全部成瘤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转染RAS后,细胞的趋触性有明显增加.结论 癌基因RAS可明显增加hMSC的迁移能力,永生化的hMSC在细胞运动能力方面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腹水多为中晚期症状,控制恶性积液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治疗恶性积液前后积液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淋巴细胞微核率(PFLMNF)以及T细胞亚型的改变,以预测治疗的效果及疾病的转归.方法:胸腹腔注射白介素-2(200万国际单位,每周2次,共2周)治疗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7例.采用液基细胞薄层制片术(TCT),采用免疫标记EnVison二步法观察T细胞免疫表型、HLA-DR及癌细胞免疫表型HLA-DR的表达.采用Giemsa-Wright 染色观察PFLMNF.结果:Am胸腹水患者白介素-2治疗后,T细胞CD3、CD4、HLA-DR免疫表达信号增强,PFLMNF在治疗后患者中明显减低.结论:白介素-2可以上调人恶性胸腹水癌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提示IL-2对癌性胸腹水的临床治疗具有-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的蛋白差异表达,探讨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一步法分别提取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导的转化细胞B-1和叶绿酸与BPDE共处理的抗转化细胞CB-1总蛋白,应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和相应软件ImageMaster 2D 3.10分析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组变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结合数据库检索鉴定部分表达有差异的蛋白斑点。结果:与B-1细胞相比,CB-1细胞中有47个蛋白斑点出现表达差异,其中19个蛋白斑点表达升高,28个蛋白斑点表达降低;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5个差异蛋白斑点。结论: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可引起大量蛋白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叶绿酸抗细胞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血液病骨髓涂片中噬血细胞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中噬血细胞数量的改变,阐明噬血细胞在恶性淋巴瘤出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247例患者骨髓涂片中噬血细胞的数量;其中 32例恶性淋巴瘤, 75例贫血, 95例白血病, 45例红斑狼疮(SLE)。结果 淋巴瘤患者阳性 11例 (34. 4% )较白血病组 (2. 1% )、贫血组 (4. 0% )、红斑狼疮组 (6. 7% )明显增多(P<0.05),平均数 15. 8个较AL组 0. 3个,贫血组 0. 9个,SLE组 4. 8个明显增多。同时,有 6例噬血细胞阳性的淋巴瘤患者伴有异常的组织细胞出现。结论 噬血细胞增多对诊断ML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有一定临床意义,对噬血细胞增多伴异常组织细胞出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ERCC1基因mRNA和蛋白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序列变化情况.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HBE细胞及其CdCl2恶性转化细胞不同阶段(第5、15、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ERCC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直接测序法,分析ERCC1基因第3、4外显子的序列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ERCC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至第35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调,mRNA表达从16HBE的0.7028±0.0170下降到第35代细胞的0.3480±0.0453,蛋白表达强度从16HBE的8.40±1.34下降到第35代细胞的0.2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C1基因第4外显子在第1位点出现腺嘌呤(A)缺失,为移码突变.结论 镉致癌的分子机制可能与ERCC1基因水平的下调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