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准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峰  陈彧  张坚  徐丽  张仲良 《北京医学》2004,26(1):55-57
目的总结4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手术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方法术前计划施行OPCAB手术460例.体外循环准备分3种情况:①"干备":灌注师入手术室,体外循环机到位,不装机,不预充;②"湿备":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机准备,完成预充,动静脉插管上台;③"急备":在"干备"情况下出现病情变化紧急改为"湿备".结果全部460例体外循环准备中,"干备"325例,"湿备"127例,"急备"8例,临时转机5例.共完成OPCAB手术455例.术中改行体外循环的5例中,由"干备"改为体外循环1例,由"湿备"改为体外循环4例,均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论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体外循环准备方式时应保证"干备"及时"湿备",快速"急备".外科医生与灌注师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OPCAB手术.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技术是现代心脏外科得以发展的基础。Bt止Folo等成功地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山np eorona琢b即ass脚fti嗯,OP以B)避免了体外循环本身对心脏和机体的损害。但这一术式仍然离不开体外循环,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体外循环准备。现将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1月间准备实施的OP以B手术Zro例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加以分析。 .资料与方法我院从1999年10月至2田1年1月间术前计划实行的OPCAB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的备体外循环。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03例计划实施OPCAB手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干备”和“湿备”2种方法。结果 603例患者中采用“湿备”23例,“干备”580例。术前临时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湿备”3例,“干备”19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干备”1例。23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无死亡。结论 “备体外”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备体外”方法,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李秀芝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05-10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大热点及趋势。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OPCAB不需要体外循环,从而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干扰,无心肌再灌注损伤,无血液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了心律失常、低心排血综合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及脑部并发症等的发生,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我科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完成OPCAB10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取得了患者的配合,使10例患者都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避免因体外循环(CPB)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治疗中心所接受。OPCAB不但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而且与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明显减少,这充分得益于OPCAB的微创效果。现就OPCAB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良等,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体外循环(CPB)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等仍不可避免[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或者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可能,成为现代微创冠脉外科的重要术式[2,3].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本院完成OPCAB216例,现就OPCAB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30例多支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手术配合.结果 心理护理到位,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对OPCAB术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是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术式,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但由于体外循环的副作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但是OPCAB手术心脏不停跳,要求手术技巧高,难度大,对桥血管通畅率可能存在影响。关于桥血管通畅率的研究报道很多,至今尚无定论。现就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邵芳  孙祥军 《医学争鸣》2003,24(14):1310-1310
引言心房颤动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不明,多考虑与体外循环有关。我们把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后房颤的发生率做对比,探讨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昕  刘好 《齐鲁医学杂志》2004,19(3):266-26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临床效果可靠等特点。我院2001~2002年共完成了55例OPCAB手术,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共完成OPCAB 19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17例全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 OPCAB的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巧,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Bypass,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本身对机体各重要脏器的损伤,尤其适应于存在体外循环高危因素和重症冠心病患者。1999年3月-2000年11月,作者在139例(河南省胸科医院52例,外院87例)OPCAB中遇到的18例(13%)患者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本身对机体各重要脏器的损伤,尤其适应于存在体外循环高危因素和重症冠心病患者.1999年3月~2000年11月,作者在139例(河南省胸科医院52例,外院87例)OPCAB中遇到的18例(13%)患者出现术中意外,现将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探讨如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OPCAB,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OPCAB治疗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63例,搭桥数2~4支/例,平均(3.1±0.9)支/例。结果全组无一例死亡,无围手术期脑梗死,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全部患者心绞痛缓解,均顺利出院。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对老年患者采用OPCAB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血管桥移植手段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脏功能,以减少或避免患者发生心衰、急性心梗或猝死,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以往多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飞速发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已成为胸心外科关注的热点和重要的科研课题。我院胸心外科于2003年2月至6月共实施了15例OPCAB,现将手术的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覃家锦 《广西医学》2005,27(12):1897-189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心肌再血管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1961年Goetz等在临床上完成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连接术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传统CABG是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医生可获得静止、无血的视野,可以进行精细的冠状动脉吻合。该法为目前公认的心肌再血管化的常规方法。然而,以巴西的Baffolo和阿根廷的Benetti为代表的一些外科医生始终相信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同样能完成心肌的再血管化。通过临床实践的探索和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已成为较成熟的手术方法。由于OPCAB避免了非生理性的体外循环,免除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使用OPCAB。  相似文献   

17.
武寒玲  郑晓梅 《吉林医学》2005,26(11):1253-1254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越来越普及,它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甚至避免了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CABG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肺、脑、肾和血液系统的损害,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出血输血少,用药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我科自2001年至2005年3月有50例患者施行OPCAB,无1例手术死亡,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早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体外循环手术后心、脑、肺、肾及出血等并发症仍是人们所担忧的问题,因此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OPCAB的完全再血管化率及桥血管通畅率却受到人们质疑。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文献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效果好,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普及,适应症越来越宽,然而在心功能低下、心脏扩大等情况下,术中搬动心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被认为是 OPCAB 的禁忌证.我院从1998年6月至2004年4月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为31例患者进行了 OPCAB.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择期行 CABG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3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并且在术前及术后6、24和48 h测定血肌酐值并计算出肌酐清除率.结果:术后24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2.7±18.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OPCAB组也显著低于术前水平(72.9±20.5) ml/min vs (81.9±19.7) ml/min, P<0.05,CCABG组显著低于OPCAB组,P<0.05;术后48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8.5±13.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但OPCAB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CCABG组肾功能不全(R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组(46.7% vs 20.0%, P<0.05).结论: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CABG相比,前者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大,术后更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