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杭州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杭州市妇女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以杭州市区企业宿舍46~5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1.61岁,Kupperman评分在15分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达49%。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围绝经期保健,注意合理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从1997~ 2 0 0 0年 ,对自愿接受调查随访和健康检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每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35 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绝经者占 16 .48% ,平均绝经年龄为 48.79岁 ;绝经后妇女的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在各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明显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2 5 .42 % ,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高血压、乳房疾病和妇科疾病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占有相当比例 ,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提示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因此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保健需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上卵巢功能出现衰退征兆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期间有2/3的妇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情况,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我们对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732名40~60岁妇女进行了保健需求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又称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包括自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一般妇女40岁进入围绝经期,历时十余年。在此期内,卵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威海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效指导群体保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000名40~70岁已婚妇女,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威海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09±4.12)岁,中位数为49岁;对性激素替代疗法的知晓率极低(13.2%);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者仅占被调查者的4.3%,且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及教师中;经常运动与喝牛奶可以有效减轻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发生。体重超重发生率为64.1%。结论:威海地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超重比例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以及适当运动均是降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妇女的围绝经期现状,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东、中、西部地区7个省,选取年龄在40~65岁的农村妇女3 50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获得3 463份有效问卷.结果:55.0%的调查对象已经绝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49.6岁、48.3岁、47.7岁,地区间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0.3%,14.8%的妇女反应较严重,中部地区妇女围绝经期有严重反应的比例高于西部、东部地区,对围绝经期知晓的妇女围绝经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不清楚的妇女.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中有626名妇女放置了宫内节育器避孕,147名(23.5%)妇女绝经后没有取出,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妇女绝经后没有取出宫内节育器发生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分别占32.7%和31.9%,地区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保健意识薄弱,容易忽视围绝经期有关的症状及对绝经后安全取出宫内节育器的必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应将妇幼专干、村医、计生专干的工作有效整合与分工,提升在第一线面对面咨询服务的能力,承担起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责任.  相似文献   

7.
张巍  刘媛  刘贤英  郭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5008-5011
<正>围绝经期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此阶段约85%~90%的妇女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多发生在绝经过渡期,持续至绝经后2~3年,甚至绝经后10年或更长。围绝经期相关的健康问题会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及工作质量,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越严重妇女生存质量越差。目前关于围绝经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指妇女由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从卵巢功能衰退的先兆(40岁左右)到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妇女绝经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绝经过渡期历时2~8年(平均5年)。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围绝经妇女有关绝经前后症状及影响因素,为围绝经妇女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盐城市盐都区322名40~60岁妇女。结果平均绝经年龄为(47.14±4.07)岁,出现围绝经症状者217例,发生率为67.39%,其中较重度的如睡眠障碍占11.49%,心悸、记忆力下降、抑郁等占19.57%。65.84%的妇女知道有关的围绝经保健知识,在有症状的妇女中,仅有39.44%的人去医院就医;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后围绝经期妇女有关绝经前后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67.39%,主要有月经紊乱、潮热出汗、烦躁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镇江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镇江市随机抽取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生活习惯和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2例妇女完成问卷调查,平均绝经年龄为47.7岁,其中处于绝经前期514例,围绝经期166例,绝经后期272例。不同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绝经前期35.4%,围绝经期65.1%,绝经后期71.7%。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绝经后期的重度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两期。KMI评分的13项症状中,不同期各项症状发生率从7.72%到58.09%不等。绝经前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疲乏(38.72%),围绝经期为潮热出汗(51.81%),绝经后期为性生活问题(58.09%)。χ2检验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妊娠和分娩次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妊娠次数、分娩次数、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水平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孙铮  刘风云  郝艳青  张敏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33-163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就诊于山东省泰安市3家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 60岁、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改变或有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862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绝经症状评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的标准相比较.结果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为(14.8±1.9)岁,绝经年龄为(49.2±4.8)岁;799人出现了≥1种绝经症状,占92.69%;Kupperman症状评分与绝经综合征症状得分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均有相关性(P<0.05);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比较,均不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推荐值.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南通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01月~2015年06月,问卷调查2000例南通市围绝经期妇女,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及绝经综合征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0例围绝经期妇女有围绝经期症状的有1479例,占73.95%。绝经前期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P=0.00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围绝经期妇女发生绝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体质指数高、患有慢性疾病、职业压力。结论南通地区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受体质指数、慢性疾病、职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晓明  袁丽  李进军 《预防医学论坛》2005,11(4):F002-F002,38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2004年9~11月,随机选取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职工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148人,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为26.35%。腰椎低骨量检出率50~60岁为48.44%,40~49岁为9.52%;绝经者为61.70%,未绝经者为9.90%;体重低于60kg为36.92%,体重在60kg以上者的18.07%;身高160cm以下者为44.18%,160cm以上者为21.53%;以上各组间低骨量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素疗法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最低有效剂量,以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出现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和骨质疏松相关问题而2005年1月~2009年5月来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妇保科门诊就诊的196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给予个体化激素疗法治疗方案、定期监测、重新评估、重新调整激素疗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96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给予个体化的激素疗法治疗方案及最低有效剂量后,明显缓解了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和骨质疏松的相关症状,故激素疗法可改善和纠正因性激素缺乏而出现的相关健康问题。结论:个体化激素疗法治疗方案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缓解绝经相关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南昌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其健康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12月自愿参加居民妇科普查的1 000例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9份,接受调查妇女的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8. 47岁,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63. 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占26. 5%;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53. 5%)、骨关节肌肉痛(50. 9%)、情绪激动(48. 4%)、眩晕(47. 9%)、失眠(46. 9%)。另有39. 5%的妇女患慢性疾病,62. 8%的妇女患妇科疾病,乳腺疾病患病率为63. 2%。结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退休及有吸烟不良生活习惯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不利因素,而经常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质量,养成饮奶或及时补充钙片的良好习惯可以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慢性疾病、妇科疾病和乳腺疾病也受绝经影响,而饮酒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无相关性。应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提倡个性化的治疗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重视心理保健,充分发挥社区"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切实有效做好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是指绝经前5~10年并且可持续5或10年,在此期间的妇女仍有受孕能力。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长期使用T铜380A宫内节育器(TCu380A IUD)的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问题及其副作用。 受试者为50例40岁以上身体健康,无IUD禁忌症的围绝经期妇女。她们均在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和保健需求,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帮助,为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丽水地区农村40~55岁的妇女5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结果:在540例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306例,月经紊乱119例,绝经115例,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21±2.1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8.1%,主要症状为骨关节肌肉痛380例,失眠355例,头痛316例,头晕心悸316例,烦躁不安281例,易激动292例。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的妇女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17.4%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知识,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HT)率2.4%;仅有35.6%的围绝经期妇女1~2年内有过健康体检。结论:丽水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意识薄弱,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开展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进行社区诊断。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49.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4.1%。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群体性的流行特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女性从出生到进入老年,生理上要经过几个阶段——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医学上的围绝经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更年期,这一阶段是女性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卵巢功能由成熟走向衰退直至终止的时期。据统计,我国妇女绝经年龄平均为49岁,40岁以前绝经称为早绝经,也就是卵巢早衰。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及绝经后数年。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首先表现为月经开始不规律,多数表现为月经错后,经量减少,然后逐渐过度至绝经。绝经在医学上是一个回顾性的概念,指月经已经停止一年以上,最后的一次月经被称为绝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