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透中心治疗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在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卫生宣教等方面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我科2006年4月至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HBV标志物阳性患者、HCV标志物阳性患者、梅毒螺旋体(TRUST)阳性患者的护理管理要点。结果59例在我院至少透析1年以上的阳性患者,均未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所有医护人员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严格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在医疗界的广泛应用,血液净化室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及HCV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应采取专门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透析中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艾滋病、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在消毒隔离、卫生宣教、心理护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方法严格执行血液净化中心质量控制的要求,加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艾滋病、梅毒抗体阳性患者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艾滋病、梅毒职业防护培训,建立防护保障制度,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结果11例患者在我院共进行血液透析1031例次,均治疗至今。11例患者在本中心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梅毒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切实落实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自身防护,避免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4.
血液净化室是一个频繁暴露于血液的工作环境,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疾病的病原体,可因穿刺和皮肤粘膜暴露等职业暴露而传染给医护人员.另外,由于血透室使用大量种类繁多的化学消毒剂,且又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极易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强血液净化过程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5.
温怡  陈凤  林丽  杨洛 《西部医学》2011,23(12):2460-2461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对从业护士18人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160例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职业暴露生物性因素83例次(52%),物理性因素15例次(9%),心理因素22例次(14%),工作特殊性的影响40例次(25%)。结论充分认识从业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护理人员如何进行血源性职业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蓉 《中外健康文摘》2008,5(5):249-250
医护人员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医院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常常使他们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尤其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严峻威胁。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病人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疾病负担中,40%的HBV和HCV,2.5%的HIV感染源于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7.
血液净化室是一个频繁暴露于血液的工作环境,是血源性传播疾病高危险性的工作部门.血透室使用的各种消毒手段和工作时发出的各种噪音都会危害护士的健康.使从事血透护士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笔者就如何加强血液净化过程的职业防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HIV的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在对HIV阳性患者的诊疗和护理中因职业关系而暴露于HIV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HIV阳性患者,医务人员特别是为其进行手术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显得非常重要。2000年以来,我院在多次模拟、反复研讨HIV阳性患者术中防护与消毒隔离程序后,成功地为多名HIV阳性患者做了手术,未发生1例职业暴露和院内感染,现将术中消毒隔离与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口腔门诊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病毒感染:口腔门诊患者多.流动量大.最常见的病毒有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口唇部的单纯疱疹病毒(HSV),据统计我国约有10%~17%的人为HBsAg携带者,诊室内物表检出HBsAg,阳性率可高达6.3%~22.2%,由于职业特点,口腔科医护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手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很容易造成HBV、HCV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孟令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83-183
目前我国乙肝发病率较高,HBV阳性携带者约占人口总数的10%[1]。由于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因此,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和职业防护,可以有效避免职业暴露造成乙肝病毒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聚集的科室,疾病种类繁多,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为:HBV、HCV、HIV,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的平均感染率为6%~30%,而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和经皮肤损伤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尤为重要。1998-2006年我科共发生乙型肝炎职业暴露20例,采取相应处理后无1例感染。  相似文献   

12.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艾滋病病毒(HIV)[1]。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所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的主动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院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分析发生职业伤害的原因,探讨减少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对策。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36份职业暴露登记表收集的相关因素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手术科室52.78%,临床普通科室47.22%;护士55.56%,医生44.44%;年龄30岁以下83.33%,30岁以上16.67%;自伤94.44%,他伤5.56%;穿刺、拔针58.33%,手术、缝合30.55%,处理废物5.56%,血液羊水溅入黏膜5.56%;明确污染源83.33%(其中HBV 50.00%、HCV 8.33%、HIV 5.56%、梅毒8.33%、HCV+梅毒8.33%、HBV+梅毒2.78%)、无明确污染源16.67%;暴露后伤者血液监测、局部处理、报告登记追踪均为100%,患者血液监测为83.33%,预防用药52.78%。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和在职培训,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提倡安全注射,规范安全操作,将职业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高虹  孙焱  任维宁 《中外医疗》2011,30(8):152-152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也日趋严重。最危险也最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手术室具有独特的接触血液致病菌的危险,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长期与手术开放创面接触,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血液,如果没有较好的防护意识和措施,不仅职业感染机率大,且身心健康受到危害[1]。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需了解其危害并掌握其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治对象的复杂化,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消毒的重要:有效的消毒与灭菌对于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特别是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控制HBV、HIV、HC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尤其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为临床医务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08~2009年共有118例医务人员报告职业暴露,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HBV、梅毒、HCV、H IV是主要的职业暴露源;病房和手术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动静脉及其它穿刺、拨针及拨针后处置不当、手术操作中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锐器损伤、粘膜溅入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结论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处理流程,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和预防用药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增强戒毒科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感染HIV、HBV、HCV的发生,方法:通过与其他科室的对比分析,了解戒毒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HIV、HBV、HCV的危险性,结果:通过关注戒毒科有关职业性感染风险,积极采取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降低职业感染率。结论:在医院内加强戒毒科医务人员的防护及采取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是降低HIV、HBV、HCV职业性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室护士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要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是血液。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的机率很高。各种化学消毒剂、噪音等危害着血透室护士的健康。如何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免遭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现将各种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杨初 《吉林医学》2014,(18):4096-4096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孕产妇护理工作的风险及职业防护。方法:选择诊断为HIV阳性的22例孕产妇,回顾性总结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情况。结果:产科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风险主要为血液、羊水污染和缝针刺伤。结论:产科医护人员需加强对HIV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手术室对HIV阳性患者手术的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令珍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108-108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护人员杜绝HIV感染的防护措施。方法(1)医院建立三级感染管理网络体系,加强AIDS等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2)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3)采取职业暴露后的防护措施;(4)术后进行各项处理。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了职业暴露的发生。结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手术室医护人员避免感染HIV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