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4例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治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就该病特点及诊治经验进行探讨。结果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发病率低,经积极早起治疗,可获得痊愈。结论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发病率低,当遇到无法解释的反复腹痛、腹胀、呕吐及肠梗阻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早期积极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成人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症 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与中肠的发育不良有关。其病理类型复杂。尤其是成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我院从1995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7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指胚胎发育期间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不全或异常,由于肠系膜固定不良、基底缩短、根部明显变窄,在腹腔内盘曲蠕动的肠管容易沿系膜根部发生顺时针扭转[1]。部分患者在成年后才发现,表现为长期餐后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可考虑先天性肠扭转不良可能[2]。本文报道1例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不全肠梗阻病例的诊治。  相似文献   

4.
下肢旋转不良王大伟李忠综述张佐伦审校在矫形外科领域内,人们对下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力线不正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但在下肢旋转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肢体旋转是人胚胎发育中的一个自然过程,影响下肢旋转发育的因素很多,包括先天性、发育性、病理性、解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中处理的方式、要点及其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1992~2003年收住的1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5例,死亡1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3例。结论 明确本病的解剖学变异及术中处理的关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儿童肠旋转不良在临床上诊断困难,易漏诊而延误治疗,本文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断与治疗本病的要点。方法 对18例4-15岁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发现儿童肠旋转不良其临床表现有症状较轻且不典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复发性呕吐,且可以是非胆汁性呕吐;(2)间歇性腹痛;(3)便秘或顽固性腹泻。结论 出现反复性呕吐(包括非胆汁性呕吐)、腹痛、腹泻久治不愈者,应常规行钡灌肠检查,如证实为肠旋转不良,Ladd’s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就我院近40年来收治的82例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期中肠在发育过程中的正常旋转发生异常所致,大多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发病,且多合并肠扭转,而成人发病率极低[1]。2011-05—2014-06间,6例成人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患者经我院手术证实,现回顾分析超声检查并与其他影像检查对比分析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超声检查在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首先由超声检查诊断为肠旋转不  相似文献   

9.
盲肠扭转     
盲肠扭转李兆亭,李克盲肠扭转为1841年Rokitansky首次报道,但至今仍属少见病变,在急性肠梗阻中仅占<1%。其发病原因常与盲肠先天性活动过度有关。其活动度可从局部固定不全、形成回盲系膜到完全性肠道旋转不良。Wolfer等从125例次尸解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是由于胚胎期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逆时针旋转270°的过程不完全或异常所致,常见于新生儿,成人患者罕见[1].南方医院2005-2009年间共收治6例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急性肠扭转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方法:1987年9月~2000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患者18例,手术方式有尺桡骨上段截骨、肌腱转位术;尺、桡骨旋转截骨术;尺桡骨联合部旋转截骨术。结果:经过平均7年2个月的随访,行尺桡骨上段截骨、肌腱转位术希望恢复前臂主动旋转功能的4例均失败,行旋转截骨术的病人中除1例因去旋转不够效果不佳外,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旋转截骨术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指在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正常旋转运动过程发生障碍,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肠系膜附着不全和异常腹膜索带,导致的十二指肠、空肠梗阻或肠扭转。肠旋转不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而异。50.0%~75.0%的肠旋转不良在新生儿期发病,患儿往往因腹部索带压迫十二指肠或中肠扭转导致胆汁性呕吐,是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如合并肠扭转、肠坏死,可出现便血、腹胀、高热  相似文献   

13.
报告1987年至1996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6例,着重对治疗问题进行探讨。66例中治愈60例,死亡6例。作者认为:①肠扭转是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最多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5%以上,严重时可致肠狭窄,肠坏死,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提高治愈率;②胃肠钡餐检查对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而且安全有效;③传统Ladd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王建,丁金火,郑建华患者,女,12岁。因间隙性呕吐12年,加重7天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多为宿食。查体:发育正常,营养稍差。中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内大量胆汁;X线钡餐检查见钡...  相似文献   

15.
马蹄肾是较少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畸形。因为患者肾脏伴有旋转不良、迷走血管丰富等解剖异常,所以马蹄肾相关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我院收治一例马蹄肾患者,其左侧肾为无功能肾合并肾积脓,采用单孔腹腔镜经腹膜后途径切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特点及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21例新生儿胃肠穿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疾病中先天性肠闭锁2例,胃壁肌层缺损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先天性巨结肠7例,肠旋转不良2例,特发性穿孔4例。治愈12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 新生儿胃肠穿孔病因复杂,一旦诊断确定,应尽早手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效术后管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孤立肾、重复肾和肾旋转不良均为泌尿外科少见的先天性肾脏畸形, 易导致梗阻、积水、感染、结石等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男性多发肾脏畸形, 患者同时合并孤立肾、重复肾及上下肾不同平面旋转不良畸形, 并继发下肾完全性鹿角型结石和肾积水, 在全麻下行左肾盂肾盏联合切开取石术, 术后梗阻解除, 积水、感染等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及新生儿急腹症,现分析总结我院收治61例该病患者的有关资料。1.临床资料:1990年1月~2002年5月共收治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61例,其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1月内35例,1~12个月13例,1~3岁2例,4~7岁2例,7岁以上9例(成人3例)。其中肠旋转不良45例;十二指肠闭锁5例;十二指肠膈膜8例;单纯环状胰腺3例。52例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其中41例呕吐物含胆汁。X线检查19例可见双泡征。45例肠旋转不良患者中,31例行Ladd术;13例行Ladd术加其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全结肠一直型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7例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病历资料。结果:7例中3例误诊。7例均手术治愈。结论: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除了其它类型肠套叠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外,它还同时存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结肠系膜游离,未将结肠固定于后腹壁,使结肠活动度增大所致。诊断主要依据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再结合B超、钡灌肠确诊不难。肛门指诊对本病有权重要的意义。发现套叠肠段由肛门突出,或指诊触及套叠肠段,或钡灌肠发现肠套位置较低,要考虑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的可能。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套叠紧密,不易松懈复位,且多合并肠坏死,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可同时解决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问题。非手术治疗无故。  相似文献   

20.
骨盆旋转截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有关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田乃宜,黄耀添,孙凤琴,贾明锁我院从1985~1991年10月,采用骨盆旋转截骨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72例94髋,通过术后随访,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94髋中,男24髋,女70髋;单侧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