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并发慢性放射性肠炎、小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结果和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2例直肠癌和2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放疗后(间隔3.5~11个月)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小肠梗阻而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均采用了短路吻合法。即将梗阻段小肠的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2例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顺利。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并发旷置段小肠肠外瘘。另1例乙状结肠癌病人术后4个月并发旷置小肠肠外瘘。2例病人并发肠瘘后均发现存在降结肠梗阻。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并发小肠梗阻时,可能同时合并有结肠梗阻。术前需要了解有无合并结肠梗阻并同时解决结肠梗阻。短路吻合术治疗后旷置的病变小肠有并发肠穿孔、肠瘘可能,首次手术治疗宜尽量切除梗阻段病变肠管,如不能切除,应尽量将病变肠管与消化道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CRE)外科治疗方法,以及各种外科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CRE患者平均手术1~5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1期肠切除吻合患者21例,短路吻合术和结肠造口术患者17例,永久造瘘术7例,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45例临床治愈43例,死亡2例。其中,1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短路吻合术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结肠造口术治疗痊愈5例,死亡2例。45例患者共治愈43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5.6%。结论 CRE临床上常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和腹腔疾病状况对术式进行正确的选择,手术时病变部位的正确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7例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症而入院的患者外科治疗结果和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 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因伴肠梗阻、小肠穿孔、直肠出血分别行肠切除吻合、短路手术及Miles手术.2例病人术后早期并发肠外瘘,其余5例术后顺利恢复.结论 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中肠切除吻合术是理想术式,但对一些腹腔粘连严重或手术风险性高的病人,短路手术是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鲍光明  赵孝琴 《浙江医学》2008,30(7):740-741
放射性肠炎是指因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早期,亚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2~12个月,慢性期发生在12个月以后。随着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删。慢性放射性肠炎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放疗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放射性肠炎是指因盆腔或腹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肠、直肠的放射损伤。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在放疗期间,多能自行愈  相似文献   

6.
郁波  肖愈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4,4(3):232-232,197
近年来,由于肿瘤患者增多和放射性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底我科也收治了一位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放射性肠炎( CRE)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之一。 CRE主要是由于电离产生的自由基对肠黏膜细胞的损伤导致的,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肠黏膜下小动脉受损及肠壁组织慢性纤维化;CRE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血、腹泻、腹痛,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外科手术是CRE合并肠梗阻的最终治疗手段,本文就CR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放射性肠炎是腹部恶性肿瘤经放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常发生在治疗后半年至2年之间,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原发、复发肿瘤及良性炎性病变,从而造成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延误。文中基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刘生贵  王晓林 《中原医刊》2004,31(22):34-35
放射性肠炎是因盆腔或腹部疾病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肠损害,常见的原发疾病是子宫、附件、膀胱、直肠的恶性肿瘤。对胃肠外科有特殊意义的是慢性放射性肠炎。由于综合治疗措施的运用,恶性肿瘤远期生存率不断提高,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亦增高。我院普外科1985年元月~2001年12月共收治慢性放射性肠炎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肠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肠炎是腹腔、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过放射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目前临床上以营养支持、黏膜保护剂、生长抑素、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暂无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案。该文主要是对其临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内科药物、高压氧、内镜治疗、手术等进行综合性综述,以求于探索并制订出有效可靠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中西药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放射性肠炎,预防和减少直肠阴道瘘的发生。方法:对2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并发放射性肠炎的病人采用甲硝唑100ml中加入云南白药1.0,地塞米松10mg混合成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疗程2周,同时输注消炎保肝药物治疗。结果:无直肠阴道瘘发生,放射性肠炎患者20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甲硝唑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耐受性和医从性较好,使用方便安全,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扶正活血清热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OD在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8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8只/组),即空白对照组(BC)、生理盐水组(PS;9g/L)、地塞米松组(DS;1.425mg/kg)、扶正活血清热方高、中、低剂量组(HF、MF和LF;16.67g/kg、12.5g/kg和8.33g/kg)。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生理盐水或相应药物灌肠干预5d(5毫升/只),7d后麻醉采血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取放射区域直肠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变化证实DS、HF和MF组均可有效治疗模型大鼠ARE;DS和MF组血清中SOD活性水平略低于BC组(P〉0.05),但明显高于PS和LF组(F=14.199,P〈0.001)。结论有效维持体内SOD活性的正常水平可能是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ARE作用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受试大鼠随机分为4组(8只/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扶正活血清热方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大鼠于成功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灌肠干预5 d(5毫升/只),于照射后第7天,麻醉后大鼠经采血测定其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血清中C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F=23.79,P〈0.01)。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血清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F=36.41,P〈0.01)。结论扶正活血清热方可能通过下调受损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来治疗放射性肠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和大黄素组。采用6MV高能X射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NO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大黄素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大黄素组肠组织匀浆NO含量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NO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及MD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黄素可明显升高小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减少组织NO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5.
李茜 《甘肃医药》2013,(12):892-893
目的:观察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和山莨菪碱治疗慢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就诊的慢性肠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给予对照组以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如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可加服山莨菪碱;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甲硝唑片联合治疗,2周后对比观察疗效,随访半年后对比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2%,治疗组的半年复发率11.1%,对照组23.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和山莨菪碱治疗慢性肠炎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Qingre Buyi Decoction (QBD)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enteritis in rats.Methods: Forty-eight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TCM group, the WM group,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12 in each group. Rats in the former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orally with QBD, norfloxacin and normal saline once a day for 7 successive days, after being irradiated with X-ray at single dose of 10 Gy for modeling of radiation enteritis, while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untreated.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the end of the medication. NO concentration, mean height and number of villi per centimeter in their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were measured.Results: The intestinal NO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CM and WM groups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P<0.05), while the number of villi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nd the height higher in the former two groups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P<C0.01 for both),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hown between the TCM group and the WM group.Conclusion: QBD could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NO, increase the number and height of intestinal villi in rats with radiation enteritis, suggesting that it could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 intestinal mucosa to irradiation, protect mucosa from radiation damage, and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mucosa.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及二七方组。采用6MV高能X射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NO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及全层壁厚度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匀浆NO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七方对肠粘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肠组织NO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过氧化损伤,抗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其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