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或闭塞,进而导致肠管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的疾病。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早期特点是症状明显,体征轻微。实验室检查,x线腹部平片检查,多普勒超声,CT,血管镜及腔内血管超声等均可助确诊。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可行血栓取出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动脉重建术等。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死亡率为60%~100%。近三十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因有如下四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50%;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5%;非阻塞性疾病,2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手术所见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动脉栓塞组,n=30)、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组(动脉血栓形成组,n=24)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静脉血栓形成组,n=22)。比较各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后即刻测定的静脉血D-dimer及WBC、N%。结果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形成三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D-dimer及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三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及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延长、D-dimer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肠系膜动脉栓塞及动脉血栓形成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D-dimer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比较,静脉血栓形成组N%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若以D-dimer 3.0μg/ml为截值,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三组3.0μg/ml患者分别占23.3%、16.7%和77.3%。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及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D-dimer3.0μg/ml患者构成比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肠系膜动脉栓塞组D-dimer3.0μg/ml患者构成比与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较肠系膜动脉闭塞患者明显滞后,D-dimer3.0μg/ml可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闭塞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它是由肠道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总病死率为60%~80%[1],由动脉原因所致的AMI更为常见.按病因可将AMI分为4类.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40%~50%,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占25%~30%,几乎所有患者皆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③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约占25%,文献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70%[2].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约占5%~15%,主要发生在肠系膜上静脉,很少发生于肠系膜下静脉.AMI的医院内病死率可达59%~93%,早期诊断和快速恢复肠管血循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4].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近十年来,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急性和慢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发病隐匿,进展缓慢,易被忽视,其晚期CT表现典型,诊断准确性高,CT血管造影可见特异性表现:急性期的肠系膜动脉内血栓栓子,管腔狭窄、闭塞,慢性期的肠系膜动脉单发或多发钙化或非钙化斑块,多发狭窄、僵硬,分支血管减少.其早期无表现或表现无特异性,CT诊断困难.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的多层CT诊断价值和限度,以及影像诊断新技术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及脂质核心,有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以及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等特征[1],较稳定性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形成或产生微栓子,后者随着血流流向动脉远端,导致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研究是最直观、准确地获得斑块稳定性情况的手段,尸检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CTA诊断小肠梗阻病因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国 《山东医药》2009,49(21):60-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CTA)诊断小肠梗阻(SBO)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对28例经临床及CT平扫确诊为SBO、但难以明确梗阻病因的患者行肠系膜血管CTA检查。分析不同病因SBO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中,最终诊断为粘连性SBO10例,小肠扭转5例,小肠内疝4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9例。肠系膜血管CTA诊断上述疾病病因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00%、50%、100%。结论肠系膜血管CTA对平扫难以明确病因的SBO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小肠扭转及血运性肠梗阻的确诊率极高,能确诊或提示粘连性SBO及小肠内疝。  相似文献   

8.
1996~ 1999年 ,我们对 14例外周动脉栓塞患者行动脉局部溶栓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 33~ 72岁 ,平均 6 0 .9岁 ;病程 12小时至 8年。急性缺血者 8例 ,表现为患处疼痛 ,皮温降低、苍白 ,相应动脉搏动减弱 ;6例为长期缺血 ,有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等症状。本组下肢动脉栓塞 13例 ,上肢动脉栓塞 1例 ,经血管造影 (DSA)证实 ,阻塞部位为髂总动脉 4例 ,股动脉 5例 ,动脉及胫前动脉 4例 ,腋动脉起始部 1例。主要病因为心血管栓子脱落、外伤后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采用 Seldinger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其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往往继发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肠管坏死多见,治疗缺乏统一标准,预后极差。本文分析报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栓塞合并急性脾梗死,后经急诊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及导管内溶栓、抗凝等综合治愈出院1例,为EAM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缺血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因其发生率不高而容易被忽视;但延误诊治,后果严重且危及生命,因此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动脉或静脉急性缺血引起的肠道病变统称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syndrome,AMIS)。其中以动脉缺血更常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 bolus,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SMA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 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而静脉缺血则由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  相似文献   

11.
正颅内动脉瘤血管内的介入手术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2%~15%)~([1])。血栓形成原因包括:各种操作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术前动脉瘤内存在的血栓在栓塞过程中脱落,或弹簧圈表面新发血栓形成,弹簧圈脱出致邻近动脉狭窄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弹簧圈电解脱时对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血栓还可能来自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理特征为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有研究表明冠状静脉可向冠状动脉转化。本文综述了血管生成的分类、冠状静脉向动脉转化的过程、冠状静脉向动脉转化的临床意义和潜在治疗靶点的探索,为今后冠状动脉再生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或预后差.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源性或心脏性栓塞,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及梗死.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显著降低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多排螺旋CT造影(CTA)对113例疑诊为腹部血管源性腹痛的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动脉管腔有无斑块、夹层、血栓等,观察动静脉管腔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测量狭窄处收缩期峰值速度,观察远段血流频谱特征;利用软件SPSS13.0计算CDF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其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CDFI诊断的真实性及可靠性。结果经CTA检查确诊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阳性患者为24例、阴性89例;CDFI检查阳性23例、阴性90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13例,血栓栓塞5例,孤立性夹层并血栓3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2例,漏诊远段血栓栓塞5例,远段孤立性夹层3例,误诊SMA狭窄4例,远段血栓栓塞3例;CDF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2.13%,Kappa值为0.597(95%CI:0.413~0.781)。结论 CDFI检查对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程度、有无血栓和夹层,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肠系膜血管源性腹痛的诊断及病因筛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肠系膜梗塞包括: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闭塞性梗塞、肠系膜血管的非闭塞性梗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炎。其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梗塞(ASMAO)占50%,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与栓塞(ASMAE)各占一半,但前者比后者预后更差。我院1982~1985年收治ASMAT 3例,报道如下。例1:男性,62岁。于1982年2月9日入院。入院前5天左下、上腹持续性疼痛,渐进性加重,伴恶心、  相似文献   

16.
郭荣利  王涛  黄崑  梁松年  赵一 《山东医药》2010,50(15):87-8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性肠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性肠缺血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1周CDFI和DSA检查结果,并以后者为金标准判定前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性肠缺血的准确率。结果本组术前CDFI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性肠缺血的准确率为90%。结论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性肠缺血准确率高,且具有无创、应用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55例肠系膜病变血管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方法选取2010—2017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55例,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30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2)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患者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3)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4)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性充盈缺损。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可作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肠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性肠病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导致的一种少见急腹症 ,多发生于老年人 ,早期诊断困难 ,病情发展迅速 ,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该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为减少误诊误治 ,现将 1985年~ 2 0 0 1年间在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肠病患者 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中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38~ 82岁 ,平均 6 5 .6岁。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2 2例 (6 8.8% ) :其中栓塞 13例 ,血栓形成 9例 ;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 15例 ,心瓣膜病 6例 ,同时伴心房纤颤 8例、脑梗死 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9例 (2 8.1%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肠系膜血管病变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经验,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37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18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1例,肠系膜下动脉血管栓塞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狭窄4例,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1例。18例患者肠镜均见结肠黏膜充血、肿胀、溃疡形成。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患者21例;经血管介入治疗13例;外科手术治疗3例;1例患者因肠穿孔后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改善。结论肠系膜血管病变致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合并伴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胰腺病史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影像及血管重建技术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早期诊断、合理抗凝及血管介入治疗尤为重要,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肺部疾病中血栓形成的诊断,首先要查明有无引起肺血管血栓形成的病因,如脂肪栓塞、羊水栓塞,严重创伤,休克、DIC、体外循环、大量输血、肺心病、肺炎及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等。脂肪栓塞多见于严重骨折,它不仅可使肺毛细血管发生机械性阻塞,脂肪分解后产生的脂肪酸,特别是油酸脂(olein)还可进一步破坏肺毛细血管,促进或加重血栓形成。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