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和免疫系统的起始细胞,CD34是造血干/组细胞表面的标记抗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取出体外作为移植物,然后回输移植给经过预处理的受者,重建受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通过移植物抗白血病或抗肿瘤作用,达到治愈某些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的最佳方法之一。移植前预处理的目的是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及肿瘤细胞,使骨髓处于功能抑制、细胞龛腾空状态,以利于造血细胞的植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或消灭受者对植入造血干细胞的排斥反应。由于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应用,极易合并感染、出血及药物副作用所致的严重合并症,这些都将影响移植的成败,其中良好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是确保移植成功的一个关键。1996~2006年期间笔者对2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取全环境保护、积极预防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心理护理等措施,使患者均如期顺利接受移植术,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按照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分为: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造血干细胞迄今仍然是一种高风险、高费用、高难度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血液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现对我科三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rrjk》2017,(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多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是将他人的造血干细胞(不包括同卵双生)移植到受者体内并正常生长繁殖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是建立供者型的正常造血与免疫,以取代受者原有的异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统。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是目前治疗各种血液病、肿瘤的最有效地方法。主要用于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放疗、化疗后造血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白消安口服制剂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的应用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孟冬 《现代医院》2010,10(7):87-89
回顾性总结53例在预处理方案中应用白消安口服制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及对化疗产生的常见不良反应,预处理期间严格做好一般护理、用药管理、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后期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提高预处理效果,促进移植疗效至关重要。本组5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6.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恶性细胞或抑制受者的免疫系统,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很多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和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有研究报道将HSCT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多发性硬化,而且已经有临床试验开始尝试用HSCT与实体器官移植结合的方式使受者形成对供者的免疫耐受,从而使移植的实体器官更好的存活^[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微卫星(STR)位点多态性,建立移植后嵌合体检测方法,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观察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个STR位点,提取10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或外周血DNA,PCR扩增后经银染分析其多态性,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嵌合体定量分析。结果 5个STFI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在移植供受者间鉴别率高,适合进行嵌合体检测研究,银染法敏感度在90%左右。结论 STR-PCR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的灵敏、准确度高的检测方法,但银染法灵敏度欠佳,应采用更为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氟达拉滨+白舒非+噻替哌作为预处理方案(FBT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以FBT方案作为预处理方案,以环孢素A+骁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7例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例复发,5例患者无病存活。结论FBT预处理方案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轻,相关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对于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其根本原因是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根据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粘膜损害、斑丘疹(手足、掌、面、耳、颈部)、黄疸、肝功异常、腹泻、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特征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着重阐述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时皮肤皮疹的护理、腹泻的护理、饮食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0.
骨髓移植 (BMT)是将别人或自己的骨髓移植到体内 ,其本质是移植造血干细胞。由于干细胞有不断自我复制和分化为成熟血细胞 (红、白细胞、巨核细胞 )及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 ,故移植后可重建受者的骨髓造血和修复人体淋巴组织与单核细胞的免疫功能。BMT包括同卵挛生同胞间的移植 (  相似文献   

11.
王晶  周芳 《中国辐射卫生》2021,30(3):381-385
核武器爆炸或核物质泄漏导致的核事故,短时间内会造成急性放射病。人体接受剂量 > 0.7 Gy辐射可导致骨髓持久抑制即急性放射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出血、感染等损伤。大量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骨髓型急性放射性疾病的主要手段。造血干细胞可以修复骨髓造血损伤,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重建。在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选择供者、制定预处理方案及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的方案仍需要研究,本文主要概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陈柯材  刘林 《现代保健》2013,(12):159-16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其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生存率提高获益于移植供者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的改进、支持技术的提高,尤其现今造血干细胞来源多样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13.
从胎儿孕育之日起,人的血型就确定了,而且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可能发生改变。那么,这种改变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改变血型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改变?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一个人如果患了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机体的造血功能减弱和遭到破坏,而人的造血功能是骨髓中的干细胞来完成的。患者造血功能受到破坏,说明其造血干细胞出现问题,所以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这样移植骨髓干细胞后,患者(受者)的血型就可能会改变。尽管这种情况与…  相似文献   

14.
安微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专家采用新技术进行移植前预处理,为一位正值复发期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强行”移植其父亲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有了技术性突破。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霞  王志芬 《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55-2156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移植过程中,造血干细胞输注是移植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确保造血干细胞能顺利输注,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它直接关系到移植的成败。我科进行3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获成功,现将其移植过程中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晓鸥  唐韫  李建军  陈心传  刘志刚  刘霆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22-1024,1026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中接受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案的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发病情况,评价预处理方案。[方法]对2004年3月~201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Allo-HCT的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据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为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BuACy方案),有22例;B组为白消安、氟达拉滨、阿糖胞苷方案(BFA方案),有35例。根据临床表现将CMV病毒感染分为CMV血症和CMV病。CMV血症定义为有CMV病原学证据(CMV-DNA检测阳性和/或CMV-IgG,IgM均阳性)但无CMV感染症状;CMV病定义为有CMV病原学证据及病毒临床损害表现。[结果]移植后共发生22例CMV感染(14例CMV血症,8例CMV病),其中A组感染10例(45.5%),包括CMV病7例(31.8%);B组感染12例(34.3%),包括CMV病1例(2.86%)。通过卡方检验,两组患者CM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P﹥0.05);但CMV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0.05)。[结论]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通过采用BFA方案预处理能减少CMV病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主要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预处理相关的严重黏膜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屏障损伤,糖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容易发生IFI.  相似文献   

18.
张梅 《医药与保健》2003,11(1):18-18
看了这则新闻,大家很可能要问,什么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建立脐带血库有什么意义?了解这些问题,首先从脐带血谈起。脐血或称脐带血是婴儿娩出断脐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绒毛血管内的血液。研究表明,脐血中含有较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由于其来源丰富,脐血作为干细胞移植的又一来源愈为重要。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简称脐血移植,是将原本丢弃的脐血进行废物利用,经过采集、冷冻、配型后通过静脉输给白血病或恶性血液病患者,重建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继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根治…  相似文献   

19.
《健康人生》2005,(6):46-46
早期的干细胞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后来发现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存在一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造血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有关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理论,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对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造血干细胞概念的演变、生物表面标记物、临床应用以及发展现状等作一综述,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