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Ⅱ号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治疗之上采用中风防治灵Ⅱ号颗粒与脑心通胶囊分别治疗急性脑梗死各36例,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组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80.56%,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Ⅱ号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制备方法简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2.
《中医临床研究》2015,(30)
目的:探讨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方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为脑梗死二级预防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方法:将1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属风火上扰、风痰火亢、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五个证型者加服中风防治灵Ⅰ号,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两个证型者加服中风防治灵Ⅱ号。观察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平均随访1年。结果:最后153例完成试验,其中对照组75例,试验组78例。对照组各事件的累积发病率21.3%,脑梗死10.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3%,脑出血1.3%,总死亡率4.0%,因事件死亡率2.7%;试验组分别为总事件7.7%,脑梗死2.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9%,脑出血1.3%,总死亡率2.6%,因事件死亡率1.3%。两组对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出血、总死亡率、因事件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脑梗死及TIA),对比两组资料,则显示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能降低脑血管事件特别是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脑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对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作用明显,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评价中药“中风Ⅰ号”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9例和单用组27例.联合组以中药“中风Ⅰ号”联合巴曲酶联合治疗;单用组以巴曲酶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及7d、14d、21d的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21 d后疗效.结果 联合组痊愈率和有效率高于单用组(P<0.05),而且作用快.结论 中药“中风Ⅰ号”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巴曲酶单用治疗效果好,且作用快. 相似文献
6.
8.
9.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Ⅰ号对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Ⅰ号,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独立生活水平测量及残障程度(mRS)评定,并随访6个月,对两组主要终点事件、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mR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要终点事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Ⅰ号对脑梗死二级预防干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脑梗死恢复期(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方药,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同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2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方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中风防治灵Ⅰ号(太子参、制首乌、大黄、决明子、胆南星、水蛭、天麻、全蝎)颗粒剂,每日1剂,开水冲化为300 mL,分2次口服或鼻饲.对照组23例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或将胶囊内容物稀释后鼻饲.两组疗程均为90 d.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4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3.33%;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6例,无效7例,有效率占69.5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Ⅰ号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提高阴虚风动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中风Ⅰ号胶囊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对照组 ) ,分别给予中风Ⅰ号胶囊和单纯西药 (肠溶阿司匹林、博洛克 )治疗 ,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 67% ,总显效率为 90 % ,总有效率为 97% ,优于对照组。同时 ,治疗组在血流变学及头颅CT影像学改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风Ⅰ号胶囊能够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对脑梗死的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肝炎Ⅰ号和Ⅱ号是我院赵棻教授分别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无黄疸性肝炎的常用方。近几年来笔者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效果,兹简介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0~29岁39例;30~39岁22例;40~49岁16例;50岁以上3例. 相似文献
15.
<正> 1983年3月至1984年8月,我们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服用清热解毒Ⅰ、Ⅱ号(以下简称Ⅰ、Ⅱ号),治疗内科九种急性热证112例,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性别与年龄:男75例,女37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者67岁。2.病例选择:凡以内科急性发热为主证的温热病患者,均作为观察对象。112例中发病1天入院者22例,2天入院者28例;3天入院者27例,4天入院者11例,5天入院者12例,6天以上者11例,9天入院者1例;体温最低37.9℃,最高40.7℃,平均体温38.5℃。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1万以上者50例,2~3万者7例,仅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5例。3.病种分类:肺炎11例,急性支气管感染3例,感冒20例,流感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18例,急性肠炎27例,斑疹伤寒7例,急性泌尿系感染6例。 相似文献
16.
用自拟方中风Ⅱ号汤治疗治疗出血性中风68例(治疗组),并与用甘露醇等西药治疗的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分别为8例,12例,13例,17例,14例,51.56%,除死亡例数外,其余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复查CT证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证明中风Ⅱ号汤有确切而稳定的降低颅压作用,其降颅压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脑水肿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正> 鼻炎Ⅰ号:穿心莲15克,黄芩、白芷、苍耳子、川芎各9克,党参18克,生甘草3克。水煎日服一剂。适用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继发感染,流清涕多者加五味子9克,咳嗽加枇杷叶、麦冬、杏仁各9克,晚间鼻塞加远志9克。鼻炎Ⅱ号:党参18克,黄芩、远志、川芎、苍耳子各9克,细辛、炙甘草各3克,徐长卿15克。水煎日服一剂。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继发感染者加穿心莲15克,头痛加白芷9克。笔者用本自拟方治疗各型慢性鼻炎146例,其中痊愈44例,占30.13%;有效88例,占60.26%。总有效率为90.39%。无效14例。 相似文献
18.
中风Ⅰ号治疗出血性中风30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以来我们共收治经CT确诊的出血性中风病人30例,采用自制的中风Ⅰ号合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病例均为1996年以来我院重点专科脑血管病科的住院病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12小时。1.2出血情况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用例,脑叶出血2例。出血量:>30ml者6例,ZO~3Oml者7例,wtZOml者17例。1.3病情程度轻度3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1.4中医辨证30例病例中,中经络者8例,中脏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中风1号合剂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时间为1年6个月,时间在2019年4月—2020年10月,以期间的20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100例用中医方案,给予中药内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中药为医院制剂"中风1号合剂",2组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风参芪通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mg,每晚1次;加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芪通络胶囊(黄芪、西洋参、白花蛇、赤芍、红花、水蛭、鸡血藤、川芎、茯苓、天麻),1次5粒,1d3次,口服。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0.O%。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血清S100β蛋白、sCD40L水平方面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风参芪通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