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和18是否在P0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发挥协同增强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14~16周龄健康纯系雌性Lewis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组,白细胞介素18组,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P0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用白细胞介素12和/或18体外预孵育的PO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动物,引发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后,观察和评估单独组和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由2个观察者采取双盲法,每日对每只鼠进行临床评分,分值为两个得分的平均数. 结果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0 mg/L的PO180-199具有最强的T细胞增殖能力,可选择这个浓度体外扩增PO180-199T细胞系.②PO对照组的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率低(2/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所有大鼠均有发病(10/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病情严重,甚至有1只大鼠死于呼吸麻痹,发病时间和发病高峰时间均显著低于白细胞介素12组以及白细胞介素18组[(2.6±0.8).(3.2±0.9),(3.4±0.9)d,t=2.7,P<0.05],[5.8±1.4),(6.6±1.9),(8.1±1.8)d,t=2.7,P<0.05].③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病理表现为坐骨神经内的炎细胞的浸润数目增加和脱髓鞘的面积增加显著高于单独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2组或白细胞介素18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7.1±11.2),(19.1±6.1),(14.6±4.9)个/mm2,t=3.6,P<0.05;[(3.2±0.6),(2.3±0.3),(2.0±0.3),t=3.1,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孵育的PO180-199特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神经炎作用,临床表现为更高的发病率,更严重的神经炎和更延迟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和18是否在P0 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发挥协同增强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14-16周龄健康纯系雌性Lewis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自细胞介素12组,白细胞介素18组,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P0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用白细胞介素12租钱18体外预孵育的P0 180-199特异性T细胞过继动物,引发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后,观察和评估单独组和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由2个观察者采取双盲法,每日对每只鼠进行临床评分,分值为两个得分的平均数。结果: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0mg/L的P0 180-199具有最强的T细胞增殖能力,可选择这个浓度体外扩增Po 180-199T细胞系。②P0对照组的过继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率低(2/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所有大鼠均有发病(10/10)。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的病情严重,甚至有1只大鼠死于呼吸麻痹,发病时间和发病高峰时间均显著低于白细胞介素12组以及白细胞介素18组[(2.6&;#177;0.8).(3.2&;#177;0.9).(3.4&;#177;0.9)d,t=2.7,P〈0.05],[(5.8&;#177;1.4),(6.6&;#177;1.9),(8.1&;#177;1.8)d,t=2.7,P〈0.05]。⑨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组病理表现为坐骨神经内的炎细胞的浸润数目增加和脱髓鞘的面积增加显著高于单独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2组或白细胞介素18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7.1&;#177;11.2).(19.1&;#177;6.1),(14.6&;#177;4.9)个/mm^2,t=3.6,P〈0.051;[(3.2&;#177;0.6),(2.3&;#177;0.3),(2.0&;#177;0.3),t=3.1,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2和18联合孵育的Po 180-199特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神经炎作用,临床表现为更高的发病率,更严重的神经炎和更延迟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8自烧伤创面释放入血后与红细胞的结合情况,以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8浓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1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1004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烫伤组(按烫伤后2,6,12,24,48h分为5个区组)和假烫伤对照组,6只/组。烫伤组95℃持续18s造成Ⅲ度烫伤,假烫伤对照组30℃持续18s假烫伤。两组处理完毕后分别于2,6,12,24,48h无菌采血,测定不同时相点全血中红细胞数量变化,血浆中及红细胞膜上白细胞介素-8浓度变化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实验纳入大鼠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烫伤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表面及血浆内白细胞介素-8浓度的变化:与假烫伤对照组比较,烫伤组红细胞数量在烫伤后2,6,12,24h呈逐渐上升趋势[(6.0883±0.31877),(7.9800±0.38616),(8.1083±0.21424),(8.3267±0.17420),(8.5400±0.47844)×1012/L,P<0.05];烫伤组红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烫伤后2,6,12,24h均明显下降[(232.98±32.03),(151.75±34.275),(134.59±28.34),(171.67±46.00),(213.85±85.48)ng/L,P<0.05];烫伤组血浆内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烫伤后2,6,12,24h均明显升高[(85.01±17.22),(133.96±23.70),(121.54±25.29),(118.77±23.88),(113.69±23.34)ng/L,P<0.05]。②各组烫伤后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的比较:烫伤6h内,当红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8的能力较低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较高;6h后,随着红细胞表面结合白细胞介素-8能力逐渐恢复,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的浓度逐渐降低。两者成反比关系。结论:大鼠烫伤后6h内红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8的能力是下降的,并引起白细胞介素-8自红细胞表面释放,这可能是血浆内白细胞介素-8早期升高的原因之一;但伤后48h红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8异常增高,或许是导致此时血浆内白细胞介素-8回落的原因之一。提示烫伤后红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8的能力对血浆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均参与骨代谢过程,其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相关性.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在骨质疏松大鼠中的表达特征.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3-01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平均体质量250 g,随机分为3组去势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20只.方法去势组手术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开腹后将卵巢提出腹腔后还纳关腹;空白组不行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2,3,4,5,6个月后每组随机抽出大鼠4只,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白细胞介素6及碱性磷酸酶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大鼠全身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骨密度测量结果4,5,6个月去势组骨密度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下降[4个月(0.139 5±0.007 8),(0.147 0±0.000 8),(0.145 9±0.002 9)g/cm2,5个月(0.137 9±0.000 9),(0.145 6±0.000 8),(0.144 7±0.000 5)g/cm2,6个月(0.122 6±0.000 4),(0.145 0±0.002 1),(0.144 0±0.000 9)g/cm2,P<0.05或<0.01].②大鼠血清骨钙素测量结果4个月后去势组骨钙素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③大鼠白细胞介素6检测结果各时间点去势组白细胞介素6均显著高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④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4,5,6个月去势组骨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2026±4)比(1247±12),(1291±7)nkat/L,(2342±9)比(1273±18),(1342±12)nkat/L,(2633±15)比(1340±9),(1357±8)nkat/L,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症大鼠中骨密度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在骨质疏松症大鼠中有显著表达,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哮喘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并与地塞米松的作用效应相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Hartly豚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采用卵蛋白致敏制作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敷贴组)与地塞米松组(标准对照)及模型组(空白对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①穴位敷贴组于造模成功,哮喘发作次日开始治疗.治疗穴位选择大椎、肺俞、肾俞.用大块胶布将药物敷贴固定于穴位处.每次敷药6 h,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②地塞米松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治疗时间与次数同敷贴组.③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令其自然恢复,正常对照组不造模,不给予任何治疗.④各组动物治疗结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在造模及治疗阶段模型组死亡4只、穴位敷贴组死亡3只,地塞米松组死亡2只,正常对照组死亡2只.每组取10只共4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豚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707±0.113),(0.377±0.134)mg/L;(1.552±0.315),(0.790±0.311)mg/L,P<0.05].②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0.445±0.195),(0.330±0.132),(0.707±0.113)mg/L;(1.033±0.541),(0.971±0.502),(1.552±0.315)mg/L,P分别小于0.05和0.01].③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差异不显著[(0.445±0.195),(0.330±0.132)mg/L;(1.033±0.541),(0.971±0.502)mg/L,P>0.05]. 结论穴位敷贴与地塞米松均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但差异不显著,说明穴位敷贴与地塞米松的标准作用一致.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水平这些炎症因子而发挥起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壳聚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评估壳聚糖关节腔注射对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4-10遂宁市人民医院骨科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6膝,其中男7例9膝,女13例17膝;年龄35~72岁;病程6个月~30年。患者均经X射线片证实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自愿参加研究。给予患者关节腔注射10g/L壳聚糖,1个月内2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2周。1年内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个月。观察膝关节的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肿胀和关节功能,以上评定结果(计分)之和为关节功能指数。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差。测定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改变。结果:①治疗后4,7,12个月的关节功能指数(8.6±1.8),(7.3±1.7),(5.6±1.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0.5±2.1)分,t=3.256,4.590,5.278,P<0.01。②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水平(345.9±60.4),(311.7±30.5),(273.5±20.6),(223.5±31.6)ng/L明显低于治疗前(425.3±56.3)ng/L(t=2.956~6.321,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440.7±61.2),(380.7±51.4),(310.8±36.9),(240.8±29.9)ng/L明显低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呼吸频率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外周血中,与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有关的炎症损伤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进行。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低呼吸频率组,呼吸频率8次/min,潮气量50mL/kg;高呼吸频率组,呼吸频率40次/min,潮气量30mL/kg。两组均以容量控制通气,吸氧浓度(FiO2)=0.5,吸气时间(I)=25%,吸气暂停时间(P)=10%,稳定30min后,在0,30,60,90,120min抽动脉血2mL,放免法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实验结束后放血处死动物,右肺用于肺湿重/干重比率测定。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着通气时间延长,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在通气后30,60,90,120min,高通气频率组明显高于低通气频率组犤(2.78±0.54),(4.23±0.17),(5.57±0.28),(5.94±0.05)μg/L;(1.32±0.09),(1.40±0.08),(1.53±0.04),(2.36±0.26)μg/L,P<0.05犦。②白细胞介素8水平:随着通气时间延长,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在通气后30,60,90,120min,高通气频率组明显高于低通气频率组犤(2.43±0.17),(3.65±0.14),(4.01±0.08),(4.49±0.11)μg/L;(1.65±0.06),(1.98±0.11),(2.27±0.09),(2.44±0.04)μg/L,P<0.05犦。③高、低呼吸频率组肺组织湿重/干重比率分别为8.24±0.42,7.73±0.13。结论:呼吸频率可明显影响肺损伤兔的损伤严重程度,而且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增加可能是单纯容量性肺损伤加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突出的颈椎间盘组织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机制及其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了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例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3种细胞因子含量。结果35例突出颈椎间盘中,18例(51%)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例(49%)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也未见炎细胞浸润。生物化学测定结果表明,颈椎病组IL-1α,IL-6和TNF-α分别为(10.4±1.9),(7.7±2.1),(7.5±1.7)pg/g,有炎细胞浸润组分别为(10.6±2.2),(8.6±1.6),(8.0±1.6)pg/g,无炎细胞浸润组分别为(10.2±1.6),(6.7±2.6),(7.0±1.8)pg/g,对照组分别为(2.0±0.9),(1.2±1.0),(1.3±0.8)pg/g,3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t=11.3591,7.9510,9.3728)。炎细胞浸润组与无炎细胞浸润组3种细胞因子含量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0.6120,2.6204,1.7394)。结论突出颈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并可能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IL-16,IL-4与干扰素-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COPD患者共73例(重度21例,中度21例,轻度31例),正常对照3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血浆IL-18,IL-16,IL-4,干扰素-γ水平。结果:①COPD患者(重、中、轻)急性期血浆IL-18水平(ng/L)分别为409.35±80.30,243.08±81.16,237.29±89.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9.40±4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1,3.03,2.88,P均<0.01);IL-4水平分别为1.75±0.73,2.03±1.23,2.01±0.9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8±1.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8,-2.99,-3.68,P均<0.01);重度、中度组IL-16水平犤(270.60±90.78),(235.48±90.17)犦、干扰素-γ水平(ng/L)犤(11.05±4.55),(2.11±1.33)犦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犤(126.73±57.64),(1.03±0.51)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95,6.17,10.05,3.71,P均<0.01)。②治疗后,各组(重、中、轻)缓解期血浆IL-18,IL-16、干扰素-γ水平均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3~10.29,P均<0.01);重、轻度患者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6,-3.52,P均<0.01)。③急性期血浆中IL-18,IL-16,干扰素-γ水平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视神经炎的病因多为自身免疫引起的炎性脱髓鞘,很多的视神经炎为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表现。在外周CD4+T细胞中,有5%-10%为调节性T细胞,其免疫抑制能力很强。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所引起的视神经炎发病机制是否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有关呢?目的:分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视神经炎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将小鼠腹腔注射百日咳菌液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分别免疫11,15,19 d,并设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佐剂组小鼠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显示,与佐剂组相比,免疫后19 d组视神经白细胞介素4蛋白含量降低(P<0.05);免疫后11,15 d组视神经白细胞介素17蛋白含量升高(P<0.05);免疫后15,19 d组视神经干扰素γ蛋白含量升高(P <0.05);免疫后11,15,19 d组视神经Foxp3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 <0.05)。实时PCR检测显示,与佐剂组相比,免疫后11,15,19 d组视神经中干扰素γ、Foxp3 mRNA表达降低(P<0.05), RORt mRNA表达升高;免疫后15,19 d组视神经中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7,T-beat mRNA表达升高(P<0.05)。免疫后19 d组GATA3 mRNA表达降低(P<0.05)。结果证实,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视神经炎的发生发展可能受到Foxp3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减少的影响,免疫后早期白细胞介素17可能介导对炎症损伤,发病高峰期干扰素γ可能使炎症损伤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8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的表达。方法:收集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999-05/10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999-07/2000-05收治住院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3例,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血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关系。并以同期体检的正常人做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组37例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脑脊液中阿尔茨海默病组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及对照组[(142.58±11.46),(115.46±19.52),(106.23±26.13)ng/L,P<0.01,0.05];血清中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②白细胞介素8水平:脑脊液中阿尔茨海默病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88.58±52.66),(176.36±48),(139.63±47.01)ng/L,P<0.01,0.05];血清中阿尔茨海默病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7.16±19.82),(59.64±22.40),(42.08±17.61)ng/L,P<0.01,0.05]。③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异常增高,可能起到神经毒性作用。对神经元丧失,小胶质细胞增生,认知障碍形成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心肌组织中也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通过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可以阻断细胞因子参与的恶性循环,改善心功能.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高位硬膜外阻滞术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 设计病例-对照分析.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检验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检验科和心内科. 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2001-10/2002-0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高位硬膜外阻滞组和常规治疗组,高位硬膜外阻滞组22例,男15例,女7例;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9例,Ⅳ级9例.常规治疗组13例,男11例,女2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7例.同期选择本院的健康体检者21例,男13例,女8例. 干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采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只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 结果56例观察对象的血样均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13.9 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22 ng/L),(z=-3.072,P<0.05).②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11.42 ng/L)较治疗前(20.42 ng/L)明显下降(z=2.582 9,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相似(12.16 ng/L12.80 ng/L,z=-1.89,P>0.05).高位硬膜外阻滞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差值(-2.04 ng/L)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28 ng/L),(z=3.182 9,P<0.01).③扩张型心肌病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1 306.17±1.46)ng/L]高于健康对照组[(1 078.95±1.23)ng/L],(t=2.51,P<0.05).④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组治疗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1 086.68±1.34)ng/L]低于治疗前[(1 328.01±1.51)ng/L,(t=2.14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相似[(1473.33±1.66)ng/L(1 331.07±1.52)ng/L,t=-1.06,P>0.05].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都明显下降,而常规治疗组未见此效果,表明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对细胞因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优于常规治疗.高位硬膜外阻滞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与其阻滞效应中的全面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对体液免疫系统的激活及阻断其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白细胞介素-12(IL-12)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还原法和半固体培养方法研究IL-2联合IL-12激活的CBMC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的抗肿瘤活性及其造血祖细胞活性。结果①10U/mlIL-12激活的CBMC对K562及HL60细胞杀伤率分别为(35.12±3.46)%和(45.60±4.32)%;500U/mlIL-2激活的CBMC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37.23±4.82)%和(23.69±4.86)%;IL-2、IL-12联合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68.60±4.68)%和(67.69±4.84)%。②CBMC经IL-2和IL-12刺激72h,可产生更多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γ-干扰素。③IL-2、IL-12单独或联合应用激活CBMC产生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CBMC原有的造血祖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IL-2联合IL-12可提高CBMC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CBMC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连续5d灌胃生理盐水2mL/d,然后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模型。②苯那普利组:连续5d灌胃苯那普利犤10mg/(kg·d),溶于2mL水中犦,然后同模型组造模。③假手术组:连续5d灌胃生理盐水2mL/d,然后同前手术,但不置线阻塞血管。各组大鼠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的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结果: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犤(1.66±0.10),(1.21±0.11),(0.85±0.07)μg/L,F=8.93,P=0.00犦,但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②白细胞介素6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犤(151.80±10.78),(119.10±7.82),(80.30±5.97)ng/L,F=13.87,P=0.00犦,但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③内皮素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犤(210.50±11.78),(166.60±6.71),(130.50±6.34)ng/L,F=15.49,P=0.00犦,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伴有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和内皮素的增高,由此导致并加重脑损伤。苯那普利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各细胞因子及内皮素水平,起到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中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神经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起到重要作用.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及意义,为判定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上海市市东医院心内科.方法选择2000-01/2001-10上海市市东医院心内科住院心力衰竭患者58例(患者组),男33例,女25例.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12例,Ⅲ级32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本院自愿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以此来观察血清细胞因子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367.6±78.6),(569.7±117.3)ng/L],肿瘤坏死因子醄(395.3,(583.1±124.8)ng/L],NE[(396.5±85.3),(675.9±136.2)ng/L]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和对照组[(221.5±58.4),(170.2±42.7)ng/L;(205.4±59.2),(180.3±43.8)ng/L;(227.4±65.6),(163.8±41.5)ng/L,P均<0.05].心功能Ⅱ级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与左室射血分数呈高度负相关(r=-0.63,P<0.01;r=-0.54,P<0.05;r=-0.58,P<0.01).心力竭衰程度越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越高.肿瘤坏死因子嵊肴ゼ咨錾舷偎?白细胞介素6与去甲肾上腺素呈明显正相关(r=0.57,P<0.01;r=0.51,P<0.05).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越重,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崴皆礁?且两者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岷桶紫赴樗?水平均升高,尤其在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更加明显,并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提示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崴娇勺魑牧λソ哐现爻烫度判断与预后的指标,并为康复干预措施介入提供量化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剂量巴利昔单抗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Foxp3mRNA、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影响,分析其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途径.方法选择2005-10,2006-12在上海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66例,移植前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规组接受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巴利昔单抗组在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巴利昔单抗(商品名舒莱,诺华制药公司,批号S20040059,20 mg/瓶),每组33例.另外选择年龄性别相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以上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两组肾移植患者分别于移植前(手术当天)和移植后1,2,4,8周清晨采静脉血肝素抗凝,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mRNA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自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必要时行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病理活检,观察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6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常规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21.12%(7/33)显著高于巴利昔单抗组6.1%(2/33)(p<0.05).②移植后第1,2,4和8周巴利昔单抗组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0.0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均低于常规组[(306.31±98.43,327.60±109.74,316.71±104.54,388.33±13242;410.14+112.04,442.82±118.94,450.80±123.63,445.61±115.24)U/mL(p<0.05~0.01)].③两组肾移植患者无论移植前还是移植后,其血浆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Foxp3mRNA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2~0.932,P<0.01).结论单剂量巴利昔单抗可以有效地减少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作用途径可能与其增加外周血中Foxp3mRNA、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表达,减少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天灸疗法对潜伏期与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gE及下丘脑室旁核区白细胞介素1干预作用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7在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白鼠40只。其中30只采用卵蛋白在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及第15天雾化仪喷雾制成致敏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①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②潜伏期天灸组:诱发后(即实验第16天)连续天灸治疗3d,实验第19天再次诱发,实验第20天又连续治疗3d,依此类推共治疗15d。天灸操作参照《实验动物穴位图谱》:选取双侧定喘、肺俞、肾俞穴,将蚕豆大小天灸药物放置胶布上贴于相应穴位,1次/d,每次2h。③发作期天灸组:天灸操作同潜伏期天灸组。另外设立正常组10只,注射及雾化相同体积生理盐水。4组动物同步喂养、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血清IgE和下丘脑室旁核区白细胞介素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进入结果分析每组10只,无脱失。①血清IgE含量比较: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潜伏期天灸组和发作期天灸组(108.31±6.18),(15.76±3.19),(23.08±6.40),(31.22±4.87)IU/mL(t=27.71,27.70,2.71,P<0.01);潜伏期天灸组明显低于发作期天灸组(t=2.86,P<0.05)。②室旁核区白细胞介素1免疫反应阳性表达比较:模型组高于正常组(2.03±0.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h,3,6,14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177;0.021,0.190&;#177;0.015,0.219&;#177;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术后3,6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177;0.075,0.307&;#177;0.052,0.419&;#177;0.038,0.827&;#177;0.068,0.206&;#177;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d逐渐加重,14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 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鄄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a,使INa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a的电流密度眼(-79.27±7.85),(-37.14±4.05)PA/PF,P<0.05演。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aⅠ~Ⅴ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最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熏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40.03±2.75),(-35.35±3.47)mV,P<0.05演。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眼(4.55±0.58),(5.29±1.84)ms,P>0.05演。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其过程的多个环节。实验拟验证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在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药物干预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1在新乡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健康Wistar成年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0)、模型组(n=30)和药物组(n=30)。后两组又分为缺血0.5h,再灌注2,4,8,12,24h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对照组只设12h一个时相点作为总体对照。②实验方法:大鼠麻醉后,药物组在右股静脉注入甲泼尼龙(30mg/kg),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入生理盐水(0.75mg/kg)。采用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只开胸不夹闭。③实验评估:在各时相点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改变;血清学检测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的动态表达。结果:①模型组缺血再灌注12h炎细胞浸润最显著,药物组炎细胞呈散在浸润。②模型组和药物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缺血再灌注8h为例,白细胞介素1分别为(99.21±14.37),(85.77±11.31),(21.87±10.32)ng/L;白细胞介素8分别为(794.85±24.07),(536.95±19.72),(103.94±11.59)ng/L,P<0.05],峰值分别在缺血再灌注4,8h;同时相点药物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因子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8因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泼尼龙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