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A、B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A组再加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3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A组更高于B、C组,B组更高于C组(均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生物反馈不仅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HBO)、康复训练及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早期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HBO组)、针刺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HBO组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针刺组辅以针刺天突等穴位,康复训练组辅以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组则给予HBO、针刺、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各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存在组间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康复训练组>针刺组>HBO组。结论 HBO联合康复训练和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6例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1天、治疗第20次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A组总有效率83.3%;B组总有效率75.0%,C组总有效率61.1%;组间比较,A组总有效率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 结论吞咽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和吞咽电刺激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早期减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PBW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进行减重训练的疗效,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减重训练的最佳时间。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14例)整个康复过程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减重训练;C组(13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减重训练;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表、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测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01),但治疗后B组与A、C组比较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减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84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1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针灸、中药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03%,对照组总有效率72.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针灸、中药和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包括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单纯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第21天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A组总有效率97.3%,B组总有效率78.9%,C组总有效率70.2%。A组总有效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A组治疗疗效显著,易接受,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顾怡雯  舒锦 《中国康复》2021,36(10):599-60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基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吞咽康复训练组(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B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C组),每组40名患者。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生活质量[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所改善(P<0.05),且B组、C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吞咽时限较治疗前缩短,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上述指标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2例分为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用吞咽功能训练;另设正常组20例。治疗前后检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及对照组的BA、LVA及R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3周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康复组及对照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可改善BA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咽功能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6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5例为早期康复组,15例为延迟康复组,另外30例为对照组。根据才藤分级法分级并在康复训练前后进行评分,进行3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组、延迟康复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改善吞咽障碍更明显,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0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高压氧(HBO)组和对照组,HBO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HBO组中重度患儿一疗程后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后复查头颅CT,HBO组低密度病灶消失情况良好,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进行精神运动发育商(DQ)检测,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年后HBO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个体化主动康复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观察其在社区推广应用的效果。方法: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75例,随机分为机构传统康复组(A组)、机构个体化主动康复组(B组)和社区个体化主动康复组(C组),分别进行对应的干预治疗并评价其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主动康复比传统康复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的功能;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机构康复和在社区康复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在卒中单元中选取2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184例)和一般治疗组(B组,106例),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医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随机选取62例脑卒中患者为普通对照组(C组)。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的Barthel和Fugl—Meyer积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A组和B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且A组的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田野  熊高华  张逸  阳绪银  秦龙  王维 《中国康复》2014,29(6):412-414
目的:观察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3例及C组34例,A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冰刺激疗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比较总疗效和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94.12%、72.73%、36.36%,P〈0.05)。A、B、C组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30%、27.27%、41.18%和6.06%、3.03%、0,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冰刺激及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效果明显,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胃管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除内科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电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12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咯痰功能计分及吞咽功能透视检查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SPECT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灌注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其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晓玲  李霞 《中国康复》2007,22(3):200-200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并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3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HBO组同时配合HBO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0d后,2组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HBO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HBO组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并针刺不仅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加康复训练对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nh量表、Fugl-Mev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其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痉挛程度均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节律性咽肌痉挛(RSPM)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干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92例,其中伴有RSPM的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配合药物和针刺治疗)22例和常规康复组(仅作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1例;剩余49例患者均未发生RSPM,将其设为无RSPM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治疗前,综合治疗组和常规康复组吞咽功能均低于无RSPM对照组(P〈0.05),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均高于治疗前(P〈0.05),常规康复组患者吞咽功能低于综合治疗组和无RSPM组(P〈0.05),综合治疗组和无RSPM对照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PM影响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对RSPM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触激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神经触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SHS)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SHS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均按常规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加神经触激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Fugl-Merey(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显著(P〈0.01)。结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加神经触激治疗SHS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