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光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可见光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对 Wistar大鼠进行持续 2 4h光照射 ,分别于光照前、光照后 12 h、3d、7d进行视网膜光镜形态学观察 ,外核层厚度及闪烁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结果 光照前视网膜形态正常 ,结构层次清晰 ,内外节排列整齐 ,色素上皮排列规则 ,光照后 12 h,视网膜外核层变薄 ,其厚度减少了 2 4.5 % ,内外节排列紊乱 ,光照后 3d,外核层更薄 ,其厚度减少了 5 3.1% ,光照后 7d,外核层进一步变薄 ,其厚度减少 6 3.3%。EFRG的 a波、b波振幅于光照后 12 h、3d、7d持续下降。结论 光对视网膜的损伤形态计量指标与视网膜功能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病变的时序性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5、30 d光镜下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目的变化.结果 大鼠视神经夹伤诱导RGCs较正常眼明显减少.结论 应用40 g力视神经夹建立的定量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是可行的,并可应用于视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病理形态学改变,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视神经损伤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9组,每组8只,其中2组分别为正常组和假伤组,其余为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1、3、5、7、9、14、28 d各处死8只,病理学观察RGEs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53、Bax和Caspase 3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1 d RGCs开始减少,14 d内呈快速减少,14 d后减少速度减慢,28 d后趋于稳定;P53、Bax、Caspase 3伤后表达较正常组和假伤组明显增加.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重要病理基础,凋亡是RGCs的死亡机制之一,P53、Bax和Caspase3在RGCs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视神经部分损伤后,球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维生素B12、bFGF,伤后4周测量闪光视神经诱发电位(F-VEP),进行轴突定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定量以及RGCs凋亡的检测,观察视神经损伤修复情况。结果:伤后4周时生理盐水维生素B12组对照刺激无反应,bFGF组F-VEP接近正常,800U、1600U和2400UbFGF对RGCs挽救率分别为24.5%、27.3%、28.5%,800U、1600U和2400UbEGF组未发生演变的轴突数分别是损伤末治疗组的2.03、2.43、2.31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bFGF治疗7d后,RGCs凋亡率显著减少。结论:bFGF可挽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减少轴突溃变,有抗凋亡作用,对视神经损伤有显著地促功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病理形态学改变,及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及促凋亡基因的作用。方法: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3,5,7,9,14,28天处死,病理学观察RGCs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53、Bax和Caspase 3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l天RGCs开始减少,7天内呈快速减少,14天后减少速度减慢,28天后趋于稳定;P53、Bax、Caspase 3伤后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重要病理基础,凋亡是RGCs的死亡机制之一,促凋亡基因P53、Bax和Caspase3在RGCs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合神经营养因子应用于大鼠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25g、雌性,随机分为对照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复合神经营养因子(CNTF+BDNF)治疗组。各组又分为7、14、21d3个时间组,每组5只大鼠,每只动物进行单眼实验,另外一眼为正常对照。荧光金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7d后做成视神经损伤模型。4组术后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NTF、BDNF、CNTF+BDNF。按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每张视网膜距视乳头1mm部位随机取4个视野拍片,对每个视野中标记的RGCs进行计数,求平均值,计算视神经损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药物、不同时间所剩余的RGCs数。结果视神经夹伤后各组RGCs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CNTF+BDNF治疗组7、14、21d各组RGCs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CNTF+BDNF治疗组RGCs数亦明显多于单独应用一种神经营养因子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P<0.01)。结论在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应用CNTF+BDNF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一种神经营养因子(CNTF或BDNF)。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Long Evans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情况,方法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于伤后1、3、5、7、14d通过未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未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llingTUNEL)检测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结果视神经钳夹伤后7d视网膜出现TUNEL阳性细胞,14d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存在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征象,是,导致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视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瑜  杜丽敏  赵平 《河北医药》2016,(8):1128-1132
目的:观察并探讨黄体酮对视神经损伤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B的影响,以期为黄体酮在视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损伤1组制作右眼视神经夹伤模型,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损伤2组制作右眼视神经夹伤模型,给予黄体酮腹腔注射。分别于损伤后1、3、7、14、28 d将3组大鼠右眼球摘除,取视网膜组织, 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中MAP-1B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损伤1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水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迅速减少,经黄体酮治疗的损伤2组视网膜形态改变轻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轻度水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缓慢。损伤2组各时间段视网膜MAP-1B平均光密度值较损伤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黄体酮可以通过增加细胞骨架蛋白MAP-1B减轻视神经损伤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对视神经及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对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家兔青光眼模型,并动态观察眼压。于术后14d、21d随机选择一眼玻璃体腔注射NGF-β 1μg和细胞色素C 0.1mg(实验组),对侧眼仅注射细胞色素C 0.1mg作对照(对照组),共10只兔。术后28d处死实验兔摘取眼球及视神经作组织学观察,并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RGCs凋亡状况。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28d时视神经神经纤维丢失程度实验组有8例轻于对照组,1例相似,1例较对照组为重。对照组视神经节细胞层凋亡阳性率13.46%,明显高于实验组的10.60%(P〈0.01)。结论 NGF-β对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损伤后影响轴突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的代表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及再生的课题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可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其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损伤。损伤后视神经再生受诸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基胍(aminoguaniding,AG)在兔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RGC)的保护性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和损伤治疗组,损伤组按损伤后ld、3d、7d、14d、21d分5组,每组6只。损伤组采用同一反向动脉夹夹闭视神经法制作动物模型。伤后2min耳缘静脉注射2%AG溶液(损伤治疗组)及等量0.9%氯化钠溶液(损伤对照组),测定视网膜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含有一定量的MDA、SOD,视神经损伤后MDA含量逐渐升高,而SOD活力逐渐下降,至伤后14d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损伤对照组和损伤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视神经损伤后,AG通过对抗自由基的途径减少视神经损伤诱导的RGC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形态和纤维数目变化的作用。方法60只雌性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25 g,随机分为对照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复合神经营养因子(CNTF+BDNF)治疗组。各组又分为7、14、21 d 3个时间组,每组5只大鼠,每只动物进行单眼实验,另外一眼为正常对照。四组制成视神经损伤模型后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NTF、BDNF、CNTF+BDNF。按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将动物灌注固定。完整取下视神经,固定,包埋,切片处理后进行图像分析,对正常大鼠视神经内的轴突数和夹伤后大鼠视神经内的轴突数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视神经轴突计数结果显示各组轴突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CNTF+BDNF治疗组7、14、21 d各组轴突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CNTF+BDNF治疗组轴突数亦明显多于单独应用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P<0.01)。结论在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应用CNTF+BDNF明显优于单独应用CNTF或BDNF。  相似文献   

13.
14.
董伟华  魏抗抗  帖红艳  何章彪  赵琳 《天津医药》2021,49(10):1057-1062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模型小鼠视网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叉头状转录因子1(SIRT1/FOXO1)通路的影响。方法 9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EL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25μL/g NaIO3制备AMD小鼠模型,MEL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0、20、40 mg/kg MEL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1周。眼底荧光造影仪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形态;试剂盒检测眼眶静脉血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SIRT1、FOXO1、Ac-FOXO1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盘消失,血管出现收缩现象,视网膜变白,血管出现破裂,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外核层排列松散,细胞嵌入内节段/外节段,内核层细胞变大且松散排列;随MEL剂量的升高,上述症状均逐渐改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厚度,眼眶静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野生型p53(wt-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56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与损伤组(48只);损伤组同一大耳白兔在RIRI后左眼玻璃体腔注入生理盐水(损伤对照组),右眼玻璃体腔注入bFGF(损伤治疗组);损伤组按照RIRI后处死时间不同,分为6组(每组8只),并对各组大耳白兔取视网膜做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组织基本无wt-p53蛋白表达,损伤对照组与损伤治疗组均于RIRI后6 h发现wt-p53蛋白表达,24 h达到高峰,之后随着RIRI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两组RIRI后6、12、24、48 h wt-p53蛋白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wt-p53蛋白的规律表达说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RIRI密切相关,而bFGF在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及维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再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