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周易》的内容概述 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张介宾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孙奎一说:“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古者为医,对《易经》都很重视,但都不像孙思邈所说的那样严重。笔者现将《周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3.
《周易》两仪四象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丹波元简先生在其<]J4…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惭利t付二阴三阳老,乃医家之言也。”并引《易·乾凿度》上:“《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放生天地。天地计春〔秋冬之力.故生四时。”如此看来.l叫/即象‘、外肝火.—一地),四象即四时(少pl一个,太同Iv.少川队,入DXI冬)。若依《易·序排I〔而言.””灯\地.汁h万物生℃”。万物生、长、化、收、藏之序,业、依田时。然则《易·连凿度》以两仪四象作为天地四时之说,确属宇宙客观自然立法象。若移用于医家三阴三阳之说,则不合。人身有没有天地…  相似文献   

4.
易经与传统医学——易经与临床模式浅说人体科学与八卦(之一) 人们认为,易经是关于天地人的探索。太极八卦则是天地人的模式。所谓“画八卦,效天图”(《周易参同契》),古往今来的大家特别是医家正是依此去探索天地人,特别是探索人。例如,《黄帝内经》便认为人为天地之子,人与天地相统一——人天合一。人在天地中,又自为天地。《易·说卦传》说:“乾为首,地为腹”,也是这含义。人体寓乾坤,自为小天地。石寿棠说的“一为清阳,一为浊阴,人身所以为天地  相似文献   

5.
阴阳原始     
一、前言: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卷首有《大医习业》一篇,提出医生要学《易》。明代张景岳也强调《易》的重要性,著有《医易》一卷。他说:“医有《内经》何籍于《易》?”“虽阴阳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因为《易经》里论事物变化有辨证法精神,可以广医者思路,所以特别提出学《易》的重要性。清·秦笃辉《易象通义序》说:“易极天下之变以会通于刚柔摩荡参伍错综之妙”.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学术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对祖国医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医”、“易”关系、阴阳学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面,述以管见。一、《易》与“医”的关系《易》与“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早在春秋末期,《春秋·左传》中医和论晋平公之疾,就采用《周易·蛊》“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类也。这是医和引用《周易》蛊卦的例子。明清时期,易学在医学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既济为心肾相交,未济为心肾不交,泰为阴阳相交,  相似文献   

7.
《医易义》是张景岳研究医易结合的代表作,详细论述了天人相参、医易同源的义理,所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治则等方面,堪称医易结合之典范.兹就其精要,浅述于下,以见其情.(一)天人合一,形体相似.“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身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说明人得天地的中和之气以生.耳目口鼻应天,气血骨肉应地,呼吸、脉息,与天地息息相通,心主一身,犹天之北辰,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这是景岳对天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富含辩证法思想,影响深远,渗透于各个学科。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官居长沙太守,学识渊博,对《周易》造诣颇深。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中《阴阳大论》一书,米伯让研究员认为很可能是《周易》之别名,这在古籍中亦可找到佐证。《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可见乾坤为阴阳之意,归藏之卦以坤为首,周易  相似文献   

9.
子午流注与人体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子午流注的由来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对人与自然关系极为重视。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阴阳四时  相似文献   

10.
<正> [篇名解释] 阴阳,是指两种事物不同的属性,它是从相互对立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二字,首见于《周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应,相应、相合之义。象,即形象、现象之义。天地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皆有现象相应相合,故日阴阳应象。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高士宗:“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大  相似文献   

11.
卦象与藏象     
卦象是《周易》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就是“象”。《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就是说,《易》就是“象”,“象”就是取象、比象。《周易》的比象、取象是通过卦来实现的。用“卦”来取类比象是《周易》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苏文海 《陕西中医》1989,10(5):233-234
<正> 气功,即古之引导,属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有关气功养生学说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中有较集中的论述,其余散在各篇,特别在《上古天真论》中论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类型的修养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法于阴阳《内经素向·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什么是阴阳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13.
象数理论是《周易》的根基和核心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形成,亦源于此,所谓“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河图洛书与脏象结构河图、洛书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久。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洛书”,故《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作易画卦。河图以其十位数,分奇偶配合,排列于中心和四方五个位置,而构成天地合五方、阴阳合五行的象数图形,即: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人成之;四与九同道居四方,因地四生舍,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  相似文献   

14.
太极图解     
贾耿 《光明中医》2002,17(6):11-12
明·张介宾说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 ,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 ,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 ,便可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搞清楚太极产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则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张介宾曰 :“太极本…  相似文献   

15.
1 天地一体的整体统一观“天地一体”不仅指天和地是一个整体 ,是说整个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个整体。如《内经》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素问·六微旨大论》)。“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实”(《素问·天元纪大论》)。这些论述明确指出天和地是一个整体。此种认识不仅局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地球周围的有限空间 ,古人谓之天地一体学说实质上体现了整个宇宙的统一观。四时一体。一年四季 …  相似文献   

16.
张景岳曾经这样论易医结合:"宾尝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已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  相似文献   

17.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8.
释医字     
医,古义有二。一指“医生“:《说文》“治病工也”。一指“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韵会》“饮也”;《五音集韵》“梅浆也”。字从酉,酉,《说文》谓“就(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饮料固然属酉,而“医之性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故亦从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是古圣贤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原理的不朽杰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医的深刻影响更是有目共睹的。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捧喝》亦曰:“《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本文拟就《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  相似文献   

20.
二、人身合气于天《内经》十分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概念。“相参”即“相合”。《素问·咳论》、《灵枢·经水》、《灵枢·岁露》等篇都提到这一概念,而这一思想是贯穿《内经》全书的。通观《内经》的论述,人与天的统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有共同的规律;人体生理与生态环境及自然界的变化过程有相应关系。杨上善在《太素》中也很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关系。但他对“人与天地相参”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内经》原意有不同。他说:“人之身也,与天地形象相参;身盛衰也,与日月相应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