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37例二甲双胍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不良反应的规律和原因,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79年~ 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二甲双胍致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32篇文献中报道的3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37例二甲双胍所致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 39岁患者例数最多;所用二甲双胍涉及普通片剂、肠溶片剂和缓释片剂3种剂型,普通片剂为临床常用主要剂型,占全部病例的89.19%;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快为第1次用药30min后出现,最长为长期服用数年后出现,其中服药1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最多;不良反应可累积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内分泌系统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大部分ADR多轻微,即使有症状较重或严重者,及时停药或对症治疗处理,大多数症状可好转消失,但2例发生乳酸酸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临床应重视二甲双胍所致ADR的发生,根据病情严格控制服药剂量,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8岁,既往患有乙肝大三阳20余年、高血压4年。有乙肝、肝癌家族史,体型偏胖。平素戒烟酒,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尼福达)10mg bid降压。经单位组织体检查出空腹血糖9.32mmol·l^-1,肝功能正常,到某医院内分泌科求诊。医生建议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石家庄市华新制药厂,批号:081108,规格:0.25g/片)1.5g bid,餐前服用。遵医嘱口服2d后出现全身不适、乏力、纳差,第3天加重。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83岁,因血压升高20余年,控制不佳3个月于2014年4月12日入院心内科。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20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片(格华止,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药准字 H20023370,规格:0.5g)0.25g,3次/ d,餐中服用,无其他诱因(未使用不洁食品,未进行大量饮食和运动)约半月呕吐1次,入院后调整为0.5g,3次/ d,餐中服用,用药近1周,患者每天进食后均出现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血糖水平波动在6.0~16.8mmol/ L。查体:面色潮红,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无杂音,无抬举样搏动,腹软,无压痛或反跳痛,墨菲征阴性,双下肢不肿。头颅 CT 平扫示老年性脑改变;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入院近1周精神及食欲不佳,大小便正常,其他无异常。呕吐4d 后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3次/ d,口服治疗,患者仍呕吐,与入院前几天相比,症状较轻,呕吐7d 后患者痛苦难忍,故停用二甲双胍片,停药后患者未再呕吐,但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波动在5.8~21.3mmol/ L。呕吐症状好转3d 后改服二甲双胍肠溶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1021560,规格:0.25g)0.25g,3次/ d,餐前服用,连续治疗4d 患者未发生呕吐,血糖水平波动在10.8~20.5mmol/ L[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阿莫西林致肝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79-2009年国内外医学文献中阿莫西林所致肝损害的病例报告,对阿莫西林致肝损害的患者年龄、用药情况、给药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特点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4篇个案报道文献纳入统计,涉及阿莫西林所致肝损害患者为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应用阿莫西林5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0例。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期间,也可发生于停药数周后,发生时间中位数为开始给药后19d,治愈时间中位数为6周。死亡4例。结论: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可致肝损害,老年人发生率高。临床使用中应注意其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二甲双胍所致的64例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基本为1:1.平均年龄为(59.7±14.4)岁.53.1%的病例不合理用药,56.3%的病例联合用药,临床类型以乳酸酸中毒为主(48.4%),其次为低血糖反应(25.0%).85.9%的病例治愈或好转.53.1%的病例合并有其他疾病。结论:二甲双胍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及合并疾病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4岁,以“急性心肌梗死”于2008年8月5日入院。入院时空腹血糖7.6mmol/L。无风湿性疾病史,无吸烟、饮酒史。患者父亲患有糖尿病。入院诊断:急性侧壁、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扩血管、抗凝、改善心室重塑等治疗。入院后3次测空腹血糖均〉7.0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MS)伴肾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代谢综合征伴肾脏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蛋白尿、三酰甘油(TG)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搪(FPG)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低血糖、高血钾、肾功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MS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沙格列汀5 mg、1次/d。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患者查看二甲双胍药品说明书得知该药可致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用该药,皮肤症状在数天内缓解。因血糖升高患者再次服用二甲双胍,2 d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  相似文献   

9.
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药品说明书载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以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是极少引起贫血,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相似文献   

10.
1例82岁男性患者,有2型糖尿病痛史15年,一直服用消渴丸5粒,3次/d治疗.3个月前开始改服二甲双胍0.25 g,2次/d治疗.近1周患者开始出现乏力,入院前5 h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四肢痉挛、抽搐,眼球上翻、牙关紧闭等症状.查体:浅昏迷,颈部及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血糖:1.70 mmol/L,头颅CT检查仪示老年性脑改变.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立即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30 min后患者抽搐停止,意识逐渐恢复.停用二甲双胍,给予阿卡波糖,患者血糖波动在5.6~10.8 mmol/L,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相似文献   

11.
探讨并分析二甲双胍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系统回顾国内外近十年来有关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和总结。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最常见,其次是肝损害、皮肤损害、低血糖、乳酸酸中毒、血液系统损害、精神异常、急性胰腺炎等,其中乳酸酸中毒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及药师应重视二甲双胍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加强临床用药监测,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二甲双胍是有丰富的疗效和安全性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类口服降糖药,被推荐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和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但其产品说明书中列举的不良反应和使用禁忌,使部分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存在顾虑。文中论述了二甲双胍与胃肠道症状、乳酸酸中毒和肝肾功能异常的关系,旨在正确认识二甲双胍的禁忌证,使其合理使用,发挥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明姬 《中国药业》2014,(16):62-64
目的 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进行监测,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通过检索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提出药学监护要点,促进合理用药。结果 二甲双胍的临床药学监护,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优化患者治疗方案,是减少或避免二甲双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双胍类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苯乙双胍、正丁双胍等。苯乙双胍由于可能引发乳酸中毒等较严重不良反应,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但由于其价格低廉,国内一些偏远的地方仍应用于临床。正丁双胍国内基本没有应用。而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含两个胍基的基本结构加上一个含两个甲基的侧链,其血浆半衰期约1.5小时,大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继20世纪70年代进入使用低潮后,  相似文献   

15.
二甲双胍作为临床使用多年的降糖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和乳酸酸中毒而限制了其应用,近年,随着大量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的大规模的试验而重新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以来一直以降低血糖为最终目标,直到近年众多内分泌专家和学者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以肥胖为中心的胰岛素抵抗,人们才开始关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4月该院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260例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后的用法用量、禁忌证、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联合应用的情况.结果:二甲双胍不合理用药主要为用法用量不合理,占73.55%;二甲双胍临床使用禁忌情况主要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内分泌科二病区2010年11月- 2011年11月收治患者进行ADR集中监测,对首次服用二甲双胍的病例发生ADR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此ADR集中监测模式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在首次服用二甲双胍的117例患者中,发生ADR的男性有29例(61.70%),女性18例(38.30%),平均年龄(48.21±12.62)岁;未发生ADR的男性有56例(80.00%),女性14例(20.00%),平均年龄(44.71±13.09)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胃肠道损害(88.75%)、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00%)、全身性损害(3.75%),皮肤及附件损害(2.50%).二甲双胍普通片ADR发生率为40.74%,二甲双胍肠溶片为27.27%.结论:二甲双胍引起ADR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肠溶片ADR发生率低于普通片.病区集中监测是ADR监测模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二甲双胍引起尿频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77岁,2004年5月7日因股骨头坏死入院住骨科病房,入院后查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9.05 mmol·L-1,5月13日做股骨头置换手术,5月14日空腹血糖为10.3 mmol·L-1,餐后2 h血糖为14.6 mmol·L-1,即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会诊后建议口服二甲双胍,0.25 g,tid.当日中午饭后患者服用二甲双胍0.25 g,2 h后出现尿频症状,但未引起患者和医生的注意,晚饭后再次服用二甲双胍0.25g,结果尿频症状加重,直至尿失禁,到次日清晨4时左右小便失控症状减轻,但仍有尿频,故停药.停药后1 d尿频症状消失,并改用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良好,出院.  相似文献   

19.
赵志刚 《药品评价》2008,5(11):510-511
二甲双胍作为最早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在糖尿病的治疗舞台上经历了50余年的风风雨雨,可以形容为“历久弥新五十年,经典用药谱新篇”。伴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二甲双胍这一经典药物的临床使用的进一步认识,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存预防糖耐量损害(IGT)转变为糖尿病的大型研究中显示了它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胍类药物抑制肝糖输出,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岛素敏感性,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联合降糖。但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发生与酶药动学相关的反应,双胍类药物可致乳酸性酸中毒、肝毒性、低镁血症。该文就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