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本实验用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复制大鼠高血压心脏肥大模型并作缺血再灌注处理,以观察缺血预处理对高血压肥大心脏I/R损伤的影响及NO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IPC能减轻大鼠高血压有肥大心脏I/R损伤,其程度与IPC对正常心脏I/R损伤的保护相近,表明高血压肥大心脏同样具有IPC保护现象,但NO在本模型中未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多证据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局部增多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会对心脏产生进一步的损害作用。于是认为,如果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Ang Ⅱ势必会加重心肌的损害。然而,我们的研究却表明,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前随灌流液给予1nmol/L Ang Ⅱ 5min灌流,然后再给5min正常灌流不但对随后40min缺血及20min再灌注的心肌没有加重损伤,反而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这种效应不被AT1受体阻断剂Losartan阻断。由此推测,缺血前给予少量的外源性Ang Ⅱ有可能通过非AT1途径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性预处理的某些过程有关,其意义和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影响,特别是对Bax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观察大鼠后肢止血带缺血4 h后再灌注4、24、48 h后和先经预缺血处理后再灌注4、24 h后Bax基因蛋白在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缺血4 h(A组)肌细胞出现Bax蛋白表达,24h后(B组)表达量显增加,48h后(C组)无表达.缺血预处理后再灌注4 h后(D组)肌细胞内无Bax蛋白表达,再灌注24 h后(E组)Bax蛋白表达量非常显著地低于B组.Bax基因参与了骨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其蛋白表达量与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经缺血预处理可以下调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或是抑制其合成,使肌细胞存活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家兔须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随机分为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和Ⅲ组(缺血再灌组),每组6只,Ⅰ组开腹后,在左肾动脉起点以下0.5cm处暴露并分离腹主动脉即关腹;Ⅲ组一次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松夹后关腹;Ⅱ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5min,松夹后再灌注10min(如此反复2次),最后再持续夹闭腹主动脉30min,松夹后关腹。结果:Ⅰ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正常,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组织结构变化甚微。Ⅲ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脊髓组织严重损伤,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较轻微,须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价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2h=0.006和P36h=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提示预处理对脊因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局部缺血预处理和肢体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背阔肌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40只体质量在250~3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局部缺血预处理组、缺血组、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损伤血管夹对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右股动脉进行夹闭,对局部缺血预处理组大鼠胸背动脉进行夹闭,对缺血组大鼠的胸背动脉进行夹闭,对照组大鼠只在胸背动脉穿线,不结扎。运用ELISA法检测四组大鼠缺血前(T0)、缺血3 h(T1)、灌流恢复后1 h(T2)血清NO、ET水平。结果 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局部缺血预处理组、缺血组大鼠T1、T2时血清NO水平均低于T0时,血清ET水平均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局部缺血预处理组、缺血组大鼠T1、T2时血清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E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局部缺血预处理组大鼠血清NO水平高于缺血组,血清ET水平低于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背阔肌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局部缺血预处理和肢体远程缺血预处理下均能够减轻,并保护肌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以及缺血预处理(I-pre-C)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而减轻LIRI。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30 min组(IR组)、铁死亡抑制剂去铁胺(DFO)组(IR+DFO组)和I-pre-C组,进行指标检测及肺脏病理观察。使用光镜、电镜和二氢乙啶(DHE)染色等评估大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肺组织铁死亡的相关指标。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R组肺组织的活性氧(ROS)水平升高,丙二醛(MDA)和Fe水平升高,谷胱甘肽(GSH)水平下降,铁死亡相关蛋白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和转铁蛋白受体1(TFR1)水平升高,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下降(P<0.01);与IR组相比,IR+DFO组肺组织的ROS水平显著下降,铁死亡的线粒体形态有所改善,MDA水平下降,GSH水平上升(P<0.01);与IR组相比,I-pre-C明显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置入球囊导管但不阻断胸主动脉;I/R组球囊导管阻断胸主动脉12min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先短暂阻断胸主动脉3min,恢复灌注10 min实施缺血预处理,之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PC+2ME2组缺血预处理前30min腹腔注射HIF-1α抑制剂2ME2(15 mg/kg),缺血预处理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于再灌注损伤后为4 h、12 h、24 h、3 d和7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取脊髓L4-6缺血节段,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脊髓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Real time-PCR法检测HIF-1αmRNA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HIF-1α表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IPC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增高,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多,HIF-1α表达更多(P<0.05)。IPC+2ME2组HIF-1α表达上调受到抑制,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表达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12.
非创伤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确定非创伤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损伤是否具有对抗作用,以扩展缺血预处理的实际应用.方法:采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I/R心肌损伤的效应.实验动物分4组:正常对照组(NC,n=8),开胸旷置5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n=12),结扎冠脉30 min,再灌注20、180 min;经典缺血预处理组(C-IPC,n=12),按经典Murry法复制;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组(N-WIPC,n=12),捆绑双下肢5 min,松开5 min,反复4次后,阻断冠脉30 min,再灌20、180 min.以左室功能,心肌梗塞范围,血清肌酸激酶(CK)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观察指标.结果:与I/R组相比,N-WIPC组与C-IPC组均显著缩小I/R后的心肌梗塞范围(P<0.01);明显恢复I/R后的左室功能(P<0.05,0.01);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血清CK,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N-WIPC组还使心肌SOD活性增高(P<0.05).结论: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强度的心肌预处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36只,分对照、缺血再灌注、经典缺血预处理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4组。分别观察以下指标: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心肌5'-核苷酸酶(5'-NT)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经典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后,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P<0.01),心肌HSP70mRNA表达明显增强,心肌5'-NT、CAT活性升高(P<0.05,vsI/R),而经典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保护心肌的机制可能与经典缺血预处理相似,均是通过提高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NO、HSP70mRNA、CAT及5'-NT显示预处理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Pringle法复制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5min,灌注5min);B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10min,灌注10min);C组:对照组,单纯肝门血流阻断。肝缺血时间为30min,再灌注6h。测定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结果:经IPC处理后,大鼠7d生存率为100%,而无IPC处理组即为62.5%。再灌注6h,A、B2组的ALT明显低于C组,P<0.01,A组的ALT亦明显低于B组,P<0.01。检测A、C2组的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发现,A组的上述指标均比C组低,P<0.01。结论:IPC对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有显著的对抗作用,其中以缺血5min和灌注5min的IPC的作用较强。IPC的保护机理是通过下调Fas-mRNA的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置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和方法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了缺血预处置(preconditioning,PC)的影响。结果:发现PC可以明显减轻IR引起的血压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组织蛋白酶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并抑制骨骼肌组织水肿及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超载的发生。同时还观察到,PC对IR时肢体微血管通透性升高、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均有抑制作用。结论:PC对大鼠IR肢体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之一与其对血管床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体重(250±30)g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成3组,在Langendorff装置上对大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对照组(C,n=8):在灌注全程均用富氧K-H液(充以95%O2+5%CO2),在恒压(8.33kPa)、恒温(37℃)条件下灌注;缺氧/复氧组(A,n=8):预灌15min后,灌注心脏先全心缺血缺氧15min,随后15min复氧再灌注(37℃);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组(N-WIP,n=9):先将大鼠双后肢捆绑5min,松开5min,反复4次后,随后的方法同R组。在相应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和心肌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Ca2+-Mg2+-ATP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记录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和心肌收缩张力曲线。结果: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能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A组,心肌细胞的膜电位、Ca2+-Mg2+-ATP酶活性及肌张力较稳定。结论: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和膜相结构等途径,提高心肌细胞对再灌注损伤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肾缺血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外脏器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动物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经典缺血预处理(CIPC)、肾缺血预处理(KIP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肾缺血预处理(SOD+KIPC)4组。比较各组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一氧化氮(NO)含量、5'-核苷酸酶(5'-NT)活性的变化。结果:肾缺血预处理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血浆磷脂酶A2(PLA2)活性,同时使心肌5'-NT活性、NO含量明显高于I/R组。而在肾缺血预处理前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处理则肾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弱于KIPC组,与心肌5'-NT活性、NO含量下降相一致。结论:肾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也与通过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有关,氧自由基在介导该类物质的释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I/R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对缺血预适应(IP)第一保护窗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的表达。结果:①IP+I/R3h组TUNEL法阳性心肌细胞核数量及阳性心肌细胞核占总心肌细胞核数的百分比均明显少于I/R3h组(P<0.05,P<0.01);②IP+I/R3h组表达bcl-2蛋白阳性的心肌细胞数及阳性心肌细胞占心肌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I/R3h组(P<0.01);IP+I/R1h组表达bcl-2mRNA阳性的心肌细胞数及阳性心肌细胞占心肌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I/R1h组(P<0.01)。结论:①大鼠心肌IP第一保护窗能够显著减少I/R心肌细胞凋亡;②IP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基因表达可能是其减少I/R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母体的肢体缺血预处理(LIP)对宫内窘迫胎鼠复氧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动脉夹阻断母鼠通向子宫和卵巢的动静脉15 min后开放以制备胎鼠宫内窘迫模型。孕19 d 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S)组、LIP组、胎儿窘迫(FD)组和LIP+FD组。各组母鼠再灌注2 d时剖宫取活胎鼠12只断头取脑。TUNEL法测定胎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FD组和LIP+FD组胎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降低;与S组比较,LIP组胎鼠海马CA1的 Bcl-2、Bax蛋白表达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与FD组比较,LIP+FD组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Bcl-2/Bax比值增加。结论: 母体肢体缺血预处理减轻了宫内窘迫胎鼠复氧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的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20.
细胞色素p45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了解细胞色素p45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给予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或11,12-EET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TEA与glibenclamide对EETs作用的影响。结果: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clotrimazole(0.9mmol/L)和SKF525A(0.54mmol/L)减轻、而外源性11,12-EET加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超微结构病变;TEA与glibenclamide可拮抗11,12-EET的作用。结论:细胞色素p450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与EETs释放并开通钙敏感性及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