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5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25例)、下壁非合并右室心梗组(30例)、前壁心梗组(40例),另选取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予以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比较右室功能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下壁非合并右室心梗组和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患者的右室射血分数(RVEF)明显降低(P0.05),而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患者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下壁非合并右室心梗组及前壁心梗组三尖瓣环与右室游离壁处的Sm及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Am)均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下壁非合并右室心梗组及前壁心梗组三尖瓣环与室间隔结合处的心房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多种参数可评价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室功能异常,是简单、方便评价右室功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一组 96例 ,第二组 5 2例。发生低血压第一组 9例 (占 9.36 % ) ,第二组 31例 (占 5 9.6 2 % )。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频发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一组 12例 (占 12 .5 0 % ) ,第二组 17例 (占32 .6 9% )。发生缓慢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组 14例 (占 14 .5 8% ) ,第二组 2 5例 (占 4 8.0 8% )。诊断心功能不全第一组 11例 (占 11.4 6 % ) ,第二组 14例。血清肌酸酶平均峰值第一组 1349.2± 2 11.7U/L ,第二组 2 814 .6±35 2 .7U/L。以上数据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院内病死率第一组 8.14 % ,第二组 34%。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分别为 3.4 5 % ,4 .2 6 % ,和 30 % ,在第二组分别为 10 % ,11.76 %和 80 %。结论 :合并右室心梗时 ,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严重 ,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 ,可显著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AVB患者36例和不合并高度AVB患者116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特点(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CK峰值以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右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胸前导联ST段压低出现率及住院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相比较于不合并AVB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AVB组患者年龄、CK峰值显著增加(P0.05),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右室梗死、心力衰竭及低血压休克发生率明显升高,住院死亡率亦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能够显著增加近期住院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QTVI技术测定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和幅度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右室功能。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急性下壁心梗组20例。急性前壁心梗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用QTVI技术中的时间速度积分测定三尖瓣环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运动幅度;应用QTVI技术中的组织速度成像测量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运动峰速度。结果 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Vs,VE,VE/VA,SD与D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壁心梗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LV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壁心梗组LVEF减低更明显。结论 应用QTVI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幅度可作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右室舒缩功能的新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随访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右室功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2组,A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B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高于B组(P<0.05);ST段抬高STⅢ0.1mV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数在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中显著多于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显著低于B组[(51±14)%vs(57±10)%,P<0.05];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Ⅲ、Ⅱ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但临床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AMI合并Ⅲ度AVB患者(AMI-AVB组),并随机选择35例AMI患者(AMI组),比较临床特征;另选择与AMI合并Ⅲ度AVB每例患者相同梗死部位的AMI患者共35例作为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冠脉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位置.结果 AMI-AVB组与AMI组比较,前者患者年龄大、下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比例高;AMI-AVB组与冠脉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前者病变于RCA开口及近段比例高;AMI-AVB死亡病例多与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有关.结论 AMI伴Ⅲ度AVB患者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积极的血运重建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发现右室心肌梗死,探讨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4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合并有右室心肌梗死者12例,V3R~V5R呈QS型,以V4R更为重要,ST段抬高≥0.1mv,其后有ST—T动态改变。结论:心电图某些指标有助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率、闭塞率、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出血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6%(P0.05)。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再闭塞率为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6%(P0.05)。两组患者PT、aPTT、PA、PAR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PT及PA较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及PAR较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PA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0%(P0.05),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早期判断及观察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合并右室梗死在临床观察,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护士及早发现右室梗死先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方法 对150例急性下壁心梗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自设问卷了解CCU护士对这一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死心前区不适发作持续间断时间,发作次数比单纯下壁的长,心电图V2导ST段压低,/aVF导ST抬高≤0.5,以及ST段抬高Ⅲ/Ⅲ>1是急性下壁合并中室梗死心电图的特征(P<0.01,P<0.05),护士对可疑右室梗死时应观察的项目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记录。结论 我们应加强对CCU护士专科知识技能的训练。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护理,尤其要掌握观察的内容并给予恰当的护理,以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照患者梗死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下壁心肌梗死组(18例)、前壁心肌梗死组(20例)、正后壁心肌梗死组(10例)及高侧壁心肌梗死组(12例),采用溶栓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下壁组、高侧壁组及前壁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9%、91.7%及90.0%,三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正后壁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0.0%,远低于其他三组(P0.05)。临床上对于前壁、下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对于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建议辅助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时下壁、前壁ST段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霞  那开宪 《临床荟萃》2001,16(18):824-825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时下壁、前壁ST段抬高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两组: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20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0例。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下壁、前壁ST段抬高幅度,并设定观察指标:①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比值STⅢ/SⅡ>1,②ST段抬高且幅度STⅤ1>STⅤ2>STⅤ3。比较A、B组患者观察指标阳性率的差异,计算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粗符合度。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指标①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55%,粗符合率为70%;指标②的敏感度为65%,特异度为90%,粗符合率为77.5%。结论:急性心梗时,如ST段抬高且STⅢ/STⅡ>1或STⅤ1抬高且STⅤ1>STⅤ2>STⅤ3,则提示存在ARVI。  相似文献   

13.
18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的发病特点。方法 通过回顾病史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按照不同发病部位分组 ,分别记录发病特点 ,了解不同发病部位的构成比 ,不同发病部位的男女构成比以及发病部位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符合条件的病例共 182 7例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前壁、前间壁和广泛前壁 )占总发病的 4 5 8% ,其次是下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占 2 6 7%。在所有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 ,男性发病比例 (6 4 0 %~ 88 3% )与女性 (11 7%~ 36 0 % )相比均有很大差别 (P <0 0 5 )。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为 8 7%~ 2 0 6 %。除急性前壁合并下壁组心肌梗死病例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外 (P <0 0 5 ) ,其他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壁或下壁为主 ,男性仍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人群 ,急性前壁和合并下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心室壁应力、应变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壁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行探讨。方法选择30例健康人和30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获取其左室前壁心肌5个取样点在长轴方向的应变峰值(PSS),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径线峰值应力(Pσm)。结果①心梗组前壁五个心肌节段PSS显著下降,部分取样点应变峰值在心梗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Pσm在对照组和心梗组中分别为16.42±2.56和22.34±6.31,心梗组的Pσm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形成与室壁应力、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室间隔Q波消失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ARVI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88例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右室梗死者42例,无右室梗死者46例。结果:在合并右室梗死的42例中;有室间隔Q波消失者占30例,而无右室梗死者46例中,有室间隔Q波消失者占0例。结论:室间隔Q波消失对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RVI的特异性很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将10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2型糖尿病合并AMI组50例,非糖尿病AMI组50例,对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心衰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室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产生心衰等并发症的几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非糖尿病AMI患者明显增高,说明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糖升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及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每组各26例。结果出院时空腹血糖平均值常规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分别为7.1mmol/L和6.9 mmol/L,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值分别为9.4 mmol/L和9.5 mmol/L,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3.1%和3.8%,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1天及6.8天,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糖升高患者,较常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疗效相似,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56-1758
目的观察持续静注多巴酚丁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接诊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包括吸氧、镇静、止痛、溶栓、抗凝、利尿、解痉、硝酸甘油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用微量泵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6~10ug/(kg.min),根据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变化情况在给药范围内微调,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仪等检查指标变化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统计存活率。结果观察组心功能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20,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922,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98%,高于对照组86%,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192,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DBP、SB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7.316、3.737、3.557,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LVEF、DBP、SB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4.007、3.781、3.033,P<0.05。结论持续静注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心排血量,明显改善心功能,且未发生低血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有效降低死亡率,临床预后明显改善,建议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4h内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化指标及症状与心肌梗死部位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曾经入我院的150例AMI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将其分为两组:前壁梗死组和下壁梗死组.观察指标为:①临床症状分析:根据其病例资料回顾性地进行胸痛、恶心、呕吐症状分析;②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半定量免疫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TnI),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③分析每组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发生与变化情况,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150例AMI患者中,前壁、下壁梗死组分别为58例(38.7%)、92例(61.3%).血清TnI、CK、CK-MB峰值在前壁、下壁梗死组分别为189.7/76.4(ng/mL)、1890/976(U/L)、146.3/101.5(n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恶心、呕吐症状在前壁、下壁梗死组中分别为56/88例(97%/96%)、32/58例(55%/63%)、14/29例(24%/3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壁梗死组患者的TnI、CK、CK-MB峰值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患者,而胸痛、恶心、呕吐症状与心肌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0引言1996/1999本院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展了急性期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住院的合并心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符合WHO1979年诊断标准。康复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尿激酶溶栓再通,能够理解并配合康复训练。下壁心梗3例,广泛前壁心梗2例,局限前壁心梗2例,心功能Killp’s分级,2级2例,3级5例。对照组:随机选同期溶栓病例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52±1)岁,下壁心梗3例,广泛前壁心梗4例,局限前壁心梗1例,下壁合并右室心梗2例。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