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膜瓣遮盖术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结果。方法对33例(33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先行角膜病灶切除。病灶面直径〈5mm的行单蒂结膜瓣遮盖,≥5mm的行桥状结膜瓣遮盖。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2周左右。4~5周拆结膜瓣缝线。结果28例行单蒂结膜瓣遮盖中的24例一次手术成功,4例结膜瓣溶解脱落后,二次改桥状结膜瓣遮盖成功。5例溃疡面积大,4例桥状结膜瓣遮盖成功。1例眼内感染严重、角膜穿孔、眼内容脱出、丧失光感而行眼球摘除0结论该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良好,手术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2年5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102例(102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感染性质、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及视力(logMAR)变化等资料,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除2例(2.0%)手术失败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及1例(1.0%)发生结膜瓣回退拒绝治疗随后失访的患者外,其余99例(97.0%)患者角膜感染均成功控制。89例(87.3%)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异常。13例(12.7%)患者出现异常改变:6例(5.9%)患者发生结膜瓣回退,其中1例合并角膜穿孔改行PKP术,另有1例术后发生结膜瓣回退,患者拒绝二次手术,出院之后失访,其余4例行结膜瓣重缝术后溃疡愈合;4例(3.9%)术后角膜溃疡愈合后随访过程中再次发生角膜溃疡;1例因术后感染加重改行PKP术;1例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1例出现结膜瓣下上皮植入性囊肿。感染成功控制的99例患者中,术前裸眼视力(UCVA)为3.90(2.60,4.30),出院时UCVA为4.00(2.6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7,P>0.05)。72例患者随访资料齐全,随访时间(6.1±5.0)个月;术前UCVA为4.00(2.60,4.40),术后3个月为4.30(3.40,4.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4,P<0.01)。结论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是控制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该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助于挽救患者眼球并保留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4.
结膜瓣遮盖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11/2010-11收治的13例13眼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疗效,其中有外伤史10眼,原因不明者3眼。对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进行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术后继续药物治疗。结果:患者12例12眼1次手术治愈角膜溃疡。1例于术后1wk前房积脓逐渐增多,结膜瓣溶解脱落,再次手术得到控制。13眼通过结膜瓣遮盖术达到治愈角膜溃疡,保存眼球的目的。结论:对于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结膜瓣遮盖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行角膜移植术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合剂在小梁切除术中粘合巩膜瓣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将24例(30眼)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组织粘合剂组10例(13眼),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贴巩膜瓣;缝线组14例(17眼),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比较2组术后反应、手术效果、并发症等。结果2组病例术后均未述不适、前房反应轻微。术后3月2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相近。术后1周和术后半年2组降眼压效果相近。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合巩膜瓣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感染基本控制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58例(58眼),其中角膜穿孔10例。手术中角膜溃疡面清创,4%碘酊烧灼溃疡面,在临近角膜溃疡处做带眼球筋膜囊组织的单蒂结膜瓣遮盖于表面,间断固定缝合。结果55例术后一次成功,3例结膜瓣溶解脱落,手术一次成功率94.83%。其中10例角膜穿孔眼手术均一次成功,感染全部控制,但是有2眼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改良结膜瓣遮盖手术在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中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保存眼球,尤其是对穿孔或近穿孔而无条件进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可控制病情,为下一步复明手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小儿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小儿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5例(5眼),术后随访6~24mo。结果:全部患眼治愈,未见复发。术后均未见新鲜羊膜移植片急性排斥反应,炎症控制。4~5wk角膜上皮愈合,2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是治疗小儿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不同手术适应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10/2009-07行羊膜移植或结膜瓣遮盖手术治疗的角膜溃疡住院患者46例47眼,其中病毒性角膜溃疡13例14眼,真菌性角膜溃疡19例19眼,细菌性角膜溃疡7例7眼,蚕食及边缘性角膜溃疡3例3眼,无菌炎症性角膜溃疡2例2眼,手术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致角膜上皮大泡、溃疡2例2眼;穿孔9例9眼。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羊膜移植或结膜瓣遮盖手术治疗,行羊膜移植17例18眼,结膜瓣遮盖29例29眼,其中结膜瓣遮盖后行角膜移植2例2眼,术后针对原发病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结果:羊膜移植治疗后,治愈13例14眼,治愈率为78%(14/18);行结膜瓣遮盖治疗后,治愈23例23眼,治愈率为79%(23/29);二者在临床治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根据不同的溃疡类型及不同的溃疡发展进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60年代以来,医用胶逐渐在眼科手术,尤其是眼表手术中得到使用。到90年代后,随着医用胶本身材料、制作工艺和使用技术的日渐成熟,国内外眼科界对它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介绍了目前眼科手术中常用的几种医用胶及其在手术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感染基本控制的穿孔或近穿孔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方法 选择感染基本控制的角膜溃疡穿孔12例、近穿孔病例52例(共64只眼).手术中溃疡面修剪清创,4%碘酊烧灼溃疡面或边缘(穿孔者),在临近角膜溃疡处转移球结膜瓣,将Tenon囊组织单层或多层于创面修剪后间断固定缝合,再将已转移的球结膜瓣遮盖于表面间断固定缝合.结果 47只角膜溃疡近穿孔患眼于术后一次成功,术后2W内余5只眼结膜瓣溶解脱落(3例再次结膜瓣手术成功,2例放弃治疗)手术一次成功率92.19%.角膜溃疡穿孔患眼术后成功率达100%,但是有3只眼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 改良结膜瓣遮盖手术在角膜溃疡感染基本控制即可进行,操作简单,便于基层开展,尤其是在无角膜材料、无条件进行角膜移植者可缩短疗程,保存眼球,为下一步复明手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角膜的结膜瓣遮盖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碘酊烧灼联合机械刮除角膜上皮行角膜全结膜遮盖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实验组20只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分组进行单纯机械刮除角膜上皮(单纯法)及碘酊烧灼联合机械刮除角膜上皮(综合法)角膜全结膜瓣遮盖术。结果 单纯法10只眼,3眼结膜与角膜愈着,手术成功,7眼未成功。综合法10眼,8眼手术成功,2眼未成功,2组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综合法能更有效地毁损角膜上皮及角膜干细胞,提高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凝联合全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并发角膜溃疡的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并发角膜溃疡的绝对期青光眼18例(18眼)施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全结膜瓣遮盖术。术后观察眼部症状,角膜、结膜愈合情况及眼压等。结果随访平均(9.4±1.9)个月。所有患眼球结膜瓣与角膜牢固贴附。术后2d眼压开始下降,而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至术后1个月时基本稳定。结论在严格病例选择的基础上,睫状体冷凝联合全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并发角膜溃疡的绝对期青光眼的初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干燥综合征(SS)继发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分析,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SS后并于我科检查发现继发深层角膜溃疡的患者16例17眼。SS的诊断和治疗采用2002年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SS诊断及治疗指南。根据角膜移植手术是否联合结膜瓣遮盖将患者分为单纯角膜移植组(7例7眼)与联合结膜瓣遮盖组(9例10眼)。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都进行了睑裂缝合。检测并记录各组患者基础泪液分泌、手术前后溃疡和穿孔及视力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显示,16例患者32眼术前泪液分泌均缺乏;单纯角膜移植组患者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为(0.83±0.68)mm,联合结膜瓣遮盖组为(0.50±0.62)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术前,单纯角膜移植组患者溃疡直径为(2.50±0.83)mm,联合结膜瓣遮盖组为(3.00±0.91)mm,两组溃疡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单纯角膜移植组溃疡穿孔1例,联合结膜瓣遮盖组穿孔2例,两组溃疡穿孔率,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治疗鼻出血有时十分棘手,为改变由前后鼻孔填塞给患者带来的鼻腔憋胀、疼痛、口干、吞咽不便等痛苦,出现了不同的止血材料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眼眶手术主要是指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和外侧开眶取瘤术两大类手术。其共同特点都是有骨的断裂,需要复位和固定。前者需要将移位的骨折片复位。或后期因眼球凹陷,需要填塞物的固定;后者为了扩大手术视野需要将眼眶外侧壁锯开将骨瓣复位。近年来。我们采用钛板钛钉固定。但价格昂贵,而且有些较深部位的固定效果不好。最近我们应用医用耳脑胶(EC),在18例眼科手术中,复位并固定骨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眼内炎是眼科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膜囊消毒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减少眼内炎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应用临床或在研究的结膜囊消毒剂主要有:汞剂、庆大霉素、聚维酮碘、酸性电解质水。各类消毒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消毒杀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膜囊消毒剂是聚维酮碘,汞剂及庆大霉素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易产生耐药菌、局部副反应重等原因现已鲜少使用于临床。酸性电解质水目前亦尚未使用于临床。随着眼科手术的普及及发展,眼科医师对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也越来越关注,未来结膜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膜瓣遮盖术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及损伤修复中多形核中性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的浸润情况。
  方法:选取50只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在角膜碱烧伤后当天行结膜瓣遮盖术。裂隙灯下观察两组角膜病损恢复情况并照相。采用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切片后测定两组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PMNs的浸润量值。
  结果:PMNs在角膜碱烧伤后的3 d开始升高,大量浸润角膜,7 d略有下降,14 d上升达到最大峰值,之后逐渐降低,早期分布在烧伤部位角膜基质内,后期则与溃疡浸润面积相一致。实验组PMNs的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角膜碱烧伤后的3、14和21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膜瓣遮盖治疗重度角膜碱烧伤的疗效确切,角膜的病理损伤和修复与PMNs的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蒂结膜瓣移植治疗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角膜溃疡行病灶清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合并穿孔者行带眼球筋膜囊的改良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术后针对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结果 53例1次手术治愈角膜溃疡,达到了保存眼球的目的。3例术后结膜瓣脱落,反复行结膜瓣遮盖术2~3次,但最终角膜融解。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角膜溃疡,带蒂结膜瓣移植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角膜穿孔者,可以控制炎症,保存眼球,并为进一步行角膜移植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和颞侧单纯球结膜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234例(266眼)翼状胬肉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30例(143眼)行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B组104例(123眼)行颞侧单纯球结膜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术后随访10—24个月,观察两组翼状胬肉异物感、角膜缘上皮生长情况,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翼状胬肉复发4眼,复发率为2.80%;B组翼状胬肉复发10眼,复发率为8.13%(P〈0.001)。结论12点位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为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纤维蛋白胶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的 探讨利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对于减少术后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清洁级家兔采用角巩膜缘组织切除和质量分数1.25%稀盐酸点眼法制作兔眼翼状胬肉模型并行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手术,其中左眼利用手术缝线缝合结膜瓣(缝线组),右眼利用纤维蛋白胶封闭结膜瓣(蛋白胶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持续时间.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检查两组兔眼的刺激症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及其mRNA在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缝线组手术持续时间为(21.3±0.2)min,而纤维蛋白胶组为(10.1±0.1)min,纤维蛋白胶组较缝线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102.242,P<0.05).术后1周及术后4周,纤维蛋白胶组的结膜充血程度为(+)~(++),缝线组为(++)~(+++),纤维蛋白胶组充血程度明显较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和bFGF主要在结膜上皮细胞层表达,棕黄色颗粒沉积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术后1周时,纤维蛋白胶组的VEGF和bFGF表达强度明显弱于缝线组;术后4周时,两组VEGF和bFGF的表达较术后1周时有所减弱,但纤维蛋白胶组仍明显弱于同期缝线组.RT-PCR检测显示,术后纤维蛋白胶组VEGF mRNA在结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缝线组,VEGFmRNA表达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74.443,P=0.000;F时间=231.459,P=0.000);bFGF 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1.727,P=0.000;F时间=55.417,P=0.000).结论 纤维蛋白胶粘合可以免去缝合环节,节省手术时间,避免缝线的刺激,并可减轻炎症反应.通过减少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