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NMDAR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4VO)大鼠海观NMDA受体NMDAR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VD)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改良的Pulsinelli 4VO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MDAR1 mRNA的表达。结果:VD组大鼠的主动回避反应在2周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周和2月时更加明显(P<0.01),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出现明显障碍;VD组2周时CA1和CA3区NMDAR1 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高,DG区无明显改变;4周和2月时海马各区表达均减低。结论:大鼠海马区NMDAR与学习记忆有关,在脑缺血的早期表达增高介导了兴奋毒性作用;但在,缺血后期,NMDAR mRNA表达减低可能与学习记忆损害有关,为进一步进行NMDAR拮抗剂和激动剂治疗VD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长时程增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 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 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 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慢性脑灌注不足老龄大鼠脑内BDNF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慢性灌注不足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BDNF)的表达在血管性痴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essel occlusion,4VO)改良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海马各区及额、颞叶皮层BDNF的表达.结果4VO 1周组海马CA1区BDNF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1),2周组、4周组仍进行性下降(P<0.01),2月组与4周组无显著差异(P>0.05).CAI区BDNF的表达与大鼠AAR成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3 d组额、颞叶皮层BDNF表达显著增加,1周组CA3、齿状回及颞叶皮层BDNF显著减少(P<0.01),而后BDNF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脑灌注不足老龄大鼠脑内BDNF表达的减少可能在血管性痴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对神经元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发现,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区域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HE染色: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且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及血红素氧化酶(HO)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尼莫通组。用四血管阻断方法制作拟VD大鼠,造模后第10d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穴,1次/d;尼莫通组给予尼莫通12mg/kg稀释后,按20mL/kg灌胃,1次/d,共15d。治疗后均以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情况,并检测皮质和海马HO活性。结果:电针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与尼莫通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多于其余3个象限,而且多于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在皮质及海马,电针组和尼莫通组HO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皮质及海马的HO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Pulsinelli 4条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VD)大鼠动物模型,用Y型迷宫法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计量病理光学显微镜观测其双侧海马CA 1区神经元数目.结果表明,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治疗组双侧海马CA 1区神经元存活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说明脑力康对VD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其海马神经元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与丢失在血管性痴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 ( 4 vesselolclusion ,4VO)改良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caspase 3蛋白的表达 ,TUNEL法测定神经细胞的凋亡。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CA1区残余大锥体细胞。结果  4VO 3d组大鼠CA1区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最多 ,随后逐渐减少 ,2周组与对照 (CO)组相比仍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而 4周组基本达稳定状态 ,与CO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4VO各组大鼠CA1区大锥体细胞丧失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大鼠CA1区大锥体细胞丧失率与AAR比率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r =-0 979,P <0 0 1)。结论 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可导致大锥体细胞严重丢失 ,CA1区大锥体细胞的丢失是血管性痴呆形成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海马Bcl-2的表达.结果: 穴位埋线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齿状回Bcl-2表达增强.结论: 穴位埋线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海马Bcl-2的表达、保护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同时观察海马区BCL-2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表达其及意义。方法2005年1~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健康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正常组(N=28分离双侧颈总A),假手术组N=28仅麻醉不做手术和血管痴呆组(N=44采用血管阻断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成绩。每组剩余大鼠在缺血后24、48、72、96、120h及7d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BCL-2蛋白水平表达结果。结果血管痴呆组其大鼠在学习成绩其记忆成绩均明显下降,同时在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增多。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发生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大量BCL-2蛋白表达,作为一种抑制凋亡的基因,BCL-2蛋白可能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中对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龙健脑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3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参龙健脑胶囊组和假手术组,给药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并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观察参龙健脑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参龙健脑胶囊能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参龙健脑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有7个蛋白下调,2个蛋白上调,经质谱检测最终得到8种蛋白质。结论参龙健脑胶囊可通过影响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蛋白质表达而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对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所致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以2VO法来制备大鼠VD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取VD组大鼠给予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观察移植后V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分化为神经元,Morris水迷宫测试表明,VD治疗组大鼠的潜伏期缩短,平均速度明显加快。结论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可以改善由VD引起的大鼠认知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3.
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作存活时间长且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大鼠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模型。方法夹闭双侧的颈总动脉5 min后,复灌1 h,连续3次,末次再灌注1 h后永久性结扎双侧的颈总动脉。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作VD模型动物存活率高,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行为学异常。结论缺血再灌注后结扎方法制作大鼠VD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线粒体氧化损伤在血管性痴呆(VD)大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V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缺血致VD大鼠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1月及2月模型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大鼠记忆功能测定;提取大鼠海马线粒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线粒体膜流动性。结果:缺血1月、2月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 缺血1月及2月模型组SOD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线粒体膜黏滞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D发病与海马线粒体SOD、MDA的代谢及线粒体膜流动性有关,即与线粒体氧化应激有关,VD大鼠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功能损伤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提示线粒体氧化损伤可能是V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Rr dementia,VD)大鼠高压氧治疗后梨状皮层(piriform cortex,Pir)神经发生及血液供应情况.方法 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正常组、血管性痴呆组(VD组)、血管性痴呆高压氧治疗组(HBO组;高压氧治疗10 d),每组10只,CT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Pir区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技术研究Pjr区Nestin及doubleeortin(DCX)表达情况.结果 VD组较正常组大鼠Pir区CBF下降,CBV增加,MTT延长;HBO组较VD组Pir区CBF上升,局部CBV下降,MTT缩短;HBO组Pir区CBF、CBV、MTT各值与正常组接近;Pir区Nestin阳性细胞主要位于layer Ⅱ和layer Ⅲ,阳性表达强度:HBO组>VD组>正常组;Pir区DCX阳性细胞成条带状,主要位于嗅裂(rf)和杏仁裂(af)之间layer Ⅱ,阳性表达强度:正常组>HBO组>VD组;HBO组穿梭箱AAR比率(49.5±9.3)%较VD组(27.5±7.9)%显著增高(P<0.01);VD组大鼠AAR比率(27.5±7.9)%显著低于正常组(87.5±7.9)%(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并促进Pir区神经发生,此町能和高压氧治疗提高VD大鼠Pir区血液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2B亚基受体(NMDAR-2B)水平、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表达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将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VD组)和美金刚治疗组(美金刚组).于术后4、8、12、16周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用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NMDAR-2B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SD-95的表达,用32P掺入法检测大鼠海马CaMK Ⅱ的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0.01);海马NMDAR-2B的水平和PSD-95的表达在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5或0.01),术后8~16周显著降低(均P<0.01);海马总CaMKⅡ活性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1),术后8周下降(P>0.05),术后12、16周明显降低(均P<0.01).美金刚组术后4周时上述各项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12周时学习记忆水平、NMDAR-2B水平和PSD-95的表达明显高于VD模型组(P<0.01或0.05);而总CaMKⅡ活性与VD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发生发展过程中,NMDAR-2B水平、PSD-95的表达和总CaMK Ⅱ活性先过度激活后明显降低,美金刚能拮抗或上调海马NMDAR-2B表达并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但对CaMKⅡ活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表达,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学习记忆能力处于正常值范围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2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手术后2个月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大鼠在空间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53、Noxa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相对假手术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空间记忆能力减退(P〈0.01),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P53、Noxa在海马CA1区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且直线相关分析显示Noxa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海马CA1区P53和Noxa的表达升高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方法制作VD模型,选出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药物组,另以条件匹配的大鼠为假手术组。各组再随机分为7、15 d、1月时间点亚组。药物组每日腹腔注射SF(10 mL/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尼氏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逃逸潜伏期(EL)均明显延长(P<0.01);药物组大鼠各时间点的EL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但仍长于假手术组(P<0.01)。光镜下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海马锥体细胞减少甚至脱失,残存锥体细胞明显肿胀,出现核固缩等。经SF治疗后上述病理损伤程度减轻。Nissl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锥体细胞尼氏体减少或消失。药物组比模型组有所改善,胞浆中尼氏体较丰富。模型1月组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完整性破坏,突触前膜内小泡数量减少,SF治疗组突触结构和数量明显改善。结论 SF可以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损害,改善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19.
朱梅  兰希发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72-77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VD模型和G-CCF组各18只,后2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VD模型,G-CSF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G-CSF 50μg/kg,术后7、14、28 d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定向航行观察大鼠逃避潜伏期,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脑组织Ach、CHA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逃避潜伏期变化:术后7、14、28 d,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和G-CSF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1);与VD模型组比较,G-CSF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2)Ach、CHAT蛋白表达:术后7、14、28 d,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Ach、CHAT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与VD模型组比较,G-CSF组Ach、CHAT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G-CSF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Ach、CHAT蛋白表达,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