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PCR EIA法检测人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kim法处理细胞和组织标本及扩增端粒酶产物 ,引物TS用生物素标记 ,CX用地高辛标记 ,PCR产物与包被有链亲和素的酶标板结合 ,并与酶标抗地高辛抗体反应 ,用TMB显色。结果 :PCR EIA法与TRAP 银染色法有很好的相关性 ,批内变异系数CV为 4 .138% ,在 30例各种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 90 % ,2 8例癌旁组织中为 7.1%。结论 :该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重复性 ,无同位素污染 ,较银染色法更为简便、快速 ,检测成本低 ,无需特殊仪器 ,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几种常见恶性肿瘤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扩增端粒酶产物,通过生物素-亲和素将扩增产物结合于微孔板,并与荧光素(FITC)标记的特异性探针杂交,经酶标抗荧光素抗体结合面显色。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25例(89.3%),而肿瘤边缘组织检出14例(50.0%),正常对照组织检出10例(35.7%)。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肿瘤远端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可能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RAP-微孔板杂交法是检测端粒酶活性灵敏而特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PCR-MPH)和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CR-PAGE)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PCR-MPH以地高辛标记端粒重复片段特异的探讨与PCR变性产物杂交,经酶底物显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判断结果;PCR-PAGE方法直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PCR扩增端粒酶的合成产物,经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PCR-MPH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灵敏度比PCR-PAGE法高100倍,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检测,只是PCR-MPH方法更简单、便一些。  相似文献   

4.
人体涎腺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用PCR-TRAP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和2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相对端粒酶活性为82%,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最性率最高(14/15),瘤旁组织次之(4/20),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2/25)。其相对端粒酶活性,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87%),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P<0.01),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P<0.05)。结论: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PCR-ELISA)检测鼻咽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PCR-ELISA地以高辛标记端粒重复段特异的探针与PCR变性产物杂交,通过ELIAS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鼻咽部组织中有2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3.3%;18例对照组中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6.6%。结论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阐明鼻咽癌的发病机制、癌变危险性的估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3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5例正常脑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2例人脑胶质瘤中有26例端粒酶表达为阳性(81.3%),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P<0.005),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有 差异(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标记之一,测定胶质瘤端粒酶活性对其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转录因子Sp1和S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Sp3对Jurkat T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将Sp1、Sp3表达载体转入JurkatT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用银染显示端粒酶活性梯度;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 mRNA水平。结果:Sp1、Sp3载体转化36h的细胞Sp1、Sp3蛋白水平分别升高59.6%(P<0.01)和36.8%(P<0.05);随着Sp1表达水平的增加,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明显增加,增加率分别为38.5%(P<0.05)和25.4%(P<0.05)。而Sp3表达载体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调节hTERT mRNA转录水平而调节Jurkat T细胞端粒酶活性,Sp3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免疫分析法(EIA)分别检测30例恶性胸腔积液和30例良性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及CEA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端粒酶刚性率及CEA增高的分别为90%和73.3%,而良性胸腔积液分别为6.7%和6.7%。结论:检测胸液端粒酶活性及CEA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更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半巢式PCR-MPH)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方法:分别用质粒和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引物进行扩增,将下游引物用生物素标记,经半巢式PCR扩增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后,扩增产物被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微孔板捕获,经碱变性后与标有荧光素的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然后通过辣根酶标记的抗荧光素抗体与杂交分子反应,经过酶底物显色,通过测定吸光度来判断结果。结果: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引物半巢式PCR较质粒引物PCR更敏感,比半巢式PCR产物酶切后电泳法高10倍,半巢式PCR-MPH法特异性强,该法重复法好,批内CV值<10%,批间CV值<15%,该法在包被浓度为4mg/L,产物1:20稀释,与微孔板结合20min后加入10pmol/mL探针杂交30min,用1:3000稀释的酶显色条件下有最佳结果,结论:该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无放射性和EB染料污染,适于临床样本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裂解液提取组织细胞中的端粒酶模板,在特异的引物作用下进行PCR扩增,所得产物作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经硝酸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肝癌组织中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5.7%,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2.6%、肝硬化组16.7%和对照组4.2%,P<0.01。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临床恶性肝脏肿瘤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 ,对 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2 5例非癌宫颈组织、2 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 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组织及 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 :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 ,CIN 5 6 2 5 % (9/ 16 ) ,宫颈癌 91 6 7% (33/ 36 ) ,非癌宫颈组织 4% (1/ 2 5 ) ;宫颈脱落细胞 ,CIN 6 1 5 4% (8/ 13) ,宫颈癌 82 35 % (14/ 17) ,正常 0 % (0 / 11) ;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2 5 % (2 / 8) ,交界性 6 6 6 7% (2 / 3) ,恶性 85 7% (12 / 14) ,正常卵巢 16 6 7% (1/ 6 )。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 ELISA法较传统的TRAP法更为简便快速 ,有材料多样 ,可定量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mol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 4 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4 2例胃癌中 ,有 35例端粒酶呈阳性 ,而癌旁组织中仅有 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组织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银染端粒序列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 4 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4 4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 39例 (88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大小、是否有蒂无关 (P >0 0 5 ) ;也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P >0 0 5 )。随访资料表明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病人是否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膀胱癌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35例大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35例大肠癌标本中,29例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82.86%;而相邻正常黏膜中全部为阴性.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大肠肿瘤Dukes'分期有关.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应用价值,并且有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3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30例增生结节和包膜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并比较端粒酶活性水平与BPH的关系.结果 BPH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10%),增生结节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包膜组织中阳性1例(3.3%);BPH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增生结节阳性率明显高于包膜组织(P<0.01).结论 前列腺增生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分析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assay ,TRAP)检测 87例恶性肿瘤和 4 7例对照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 85 .0 6 % (74 / 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织 ,(P<0 .0 1) ;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与对照组织相比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 ,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