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临床表现为1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非罕见。本院自1996年起观察了参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I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并与异丙肾上腺组治疗本病16例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心肌炎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房室传导阻滞诊断参考卢喜烈1997年出版的《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中关于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对4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中药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8岁;西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I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9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心电图均异常,其中3例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心肌梗死,2例表现为前壁加下壁心肌梗死,2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1例表现为下壁加侧壁心肌梗死,1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6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9例患者心肌标记物均明显升高,1例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完全正常,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对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必须认真询问病史,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及早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 999年始用自拟解毒汤合生脉、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4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 90例 ,均系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 ,符合《实用内科学》第 1 0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8例 ,男 2 3例 ,女 2 5例 ;最小 1 5岁 ,最大 38岁 ,平均 ( 2 2± 3.8)岁 ;病程 3~ 1 5天。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2例 ,劳累过度 8例 ,腹泻 3例 ,无明显诱因 5例。心电图 ( ECG)窦性心动过速 1 0例 ,频发室性早博 1 6例 ,房性早博 1 0例 ,室性早博 1 0例 ,房室传导阻滞 3例 ,ST- T改变者 1 5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一般护理、心力衰竭或(和)阿-斯综合征护理、阿-斯综合征预防护理、避免诱因的护理干预等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心理护理、饮食干预、药物治疗护理等常规护理,比较2组对疾病及相关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间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和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及心力衰竭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出院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有效护理干预,能早期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及心力衰竭,提高患者对本病及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率性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 ,笔者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基础心率较慢伴频发室性早搏患者 2 5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 5例均于我院住院治疗 ,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其中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3 3~ 62岁 ,平均(4 8± 13 )岁。病程 <1个月 10例 ,2~ 6个月 8例 ,7~ 12个月 7例。其中高血压心脏病 4例 ,冠心病 3例 ,窦房结功能低下 7例 ,心肌炎心肌病 3例 ,Ⅱ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4例 ,不明原因 4例。所有患者动态心电图示早搏多发生于频率慢或夜间睡眠时 ,2 4h平均基础心率 (62± 2 1)次 /min ,最慢心率…  相似文献   

7.
参麦注射液并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笔者近年对本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及大剂量维生素C,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58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会议《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其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14~18岁14例,20~48岁44例;心电图ST-T改变16例,房性早搏14例,室性早搏16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2项以上改变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治疗方法两组均遵医嘱休息,给予抗病毒、营养…  相似文献   

8.
凡结、代,促脉常伴有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查心电图常表现为房颤、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笔者用辨证施治结合栝蒌皮注射液静滴治疗本症85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85例中男51例,女34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47.34岁。其中风湿性心瓣膜病(风心)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3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5例,病毒性心肌炎21例,风湿性心肌炎6例,心肌炎后遗症4例,妊娠2例。心电图检查:房颤8例,窦性停搏3例,房性期前收缩14例,交界性期前收缩7例,室性期前收缩24例,不完全房室分离5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病脉起病最短2天,最长8年。二、中医辨证(一)脉象诊察结脉46例,代脉22例,促脉17例。(二)辨证分类胸阳阻遏型21例,气阴两虚型22例,气血两虚型15例,心阳虚衰型2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总结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体会。结果:护士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协助医生植入临时起搏器,稳定患者的心率,维持有效的血压和重要器官的灌注,经进一步的治疗及护理14例患者病情由危急转为平稳,最后康复出院。结论:护士通过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积极迅速配合医生植入临时起搏器,稳定血流动力学,是治疗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7):830-831
目的:分析清开灵联合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电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清开灵治疗,治疗组接受清开灵及生脉注射液治疗,每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T波幅度高于对照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主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联合清开灵及生脉饮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心电图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4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6例中 ,男 3 4例 ,女 12例 ;年龄 12~ 43岁 ,平均 2 7.5岁。其中早搏 3 5例 ,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 9例 ,窦性心动过速 13例 ,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 3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6例 , 度 AVB3例 , 度 AVB2例 ,左前分支阻滞 5例 ,合并有 ST-T改变的 11例 ,2 9例有 T波改变。X线示心影饱满的 2 1例 ,心脏不同程度扩大的 4例。诊断标准按 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发病前 1~ 3周多有病毒感染 (上…  相似文献   

12.
生脉注射液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心肌梗塞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相应的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清除房室传导阻滞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联用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1,6二磷酸果糖静脉输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使临床疗效提高,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俞芳 《福建中医药》2001,32(3):48-48
近 2 a来我院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 30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符合 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5 0~ 80岁 ;心绞痛 2 5例 ,陈旧性心梗 5例 ,伴高血压 5例 ,早搏 16例 ,房室传导阻滞 ( 度~ 度 ) 8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 ;心电图均有 S- T段水平下移 (>0 .0 5 m V)或伴 T波导置或心律失常的改变。2 治疗方法 :刺五加注射液 40 m l、黄芪注射液 2 0 ml分别加入 5 %葡萄糖 2 5 0 ml中静滴 ,每…  相似文献   

15.
常延平 《河北中医》2003,25(5):389-390
20 0 0 0 6~ 2 0 0 2 0 6,我科采用生脉注射液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40例 ,并与西药常规治疗 4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符合文献 [1 ]中心肌炎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40例 ,男 2 4例 ,女 1 6例 ;年龄 1 9~ 44岁 ,平均 ( 32± 4.5 )岁 ;病程 2~ 2 1日 ,平均 1 0 .8日 ;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低平 2 2例 ,心律失常 1 8例 ,其中室性期前收缩 6例 ,房性期前收缩 4例 ,房室传导阻滞 8例。对照组 40例 ,男 2 3例 ,女 1 7例 ;年龄 1 8~ 44岁 ;平均 ( 31± 5 …  相似文献   

16.
生脉注射液能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且静脉给药更具收效迅速的效果,笔者用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张家港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标准)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或急性期中出现心脏表现(如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等)及(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者。上述感染后1~3周内或发病同时新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而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前而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者: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两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我院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穿琥宁粉针剂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6 0例 ,结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 2 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0例均符合 1 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 按就诊先后顺序以 3∶1随机分为治疗组 6 0例 ,对照组 2 0例。治疗组中男32例 ,女 2 8例 ;年龄 1 7~ 50岁 ,平均 2 5 6岁 ;心电图ST—T改变者 4 2例 ,各种心律失常者 4 0例 ,Ⅰ°房室传导阻滞者 8例。对照组中男 1 1例 ,女 9例 ;年龄 1 8~ 51岁 ,平均 2 5 7岁 ;心电图ST—T改变者 1 4例 ,…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青少年及中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目前治疗本病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均为门诊病人,皆符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成人急性病毒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避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心电图示: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6例,Ⅰ度室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29例,4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笔者以中药为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取得一定效果,今将房室传导阻滞二例报道如下. 例1:陆×,男,19岁,学生。1980年夏考取上海××医科大学,入学二个月后体检发现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校方令其休学治疗.1980  相似文献   

20.
刘××,男,39岁,车间主任。住院号:32798。患者于1985年2月4日凌晨出现胸闷、头昏、恶心。听诊心率42,律不齐。心电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住某医院安装临时起搏器,用激素,烟酰胺、极化液等治疗,心电图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逐渐转为Ⅱ度或正常。病后34天、106天均在治疗过程中再度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