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患者在脾栓塞术或脾切除术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在行脾栓塞术或脾切除术,脾功能亢进改善3个月后,皮下注射90μg或135μg Peg-IFNα-2a,1周1次,并口服600~1000 mg/d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持续1 a疗程.在治疗过程中,第1,4,6,8,12周随访,以后每1个月对患者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半年.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 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停药后继续观察半年.结果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病人使用脾栓塞或脾切除术处理脾功能缓解后,应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63.88%.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较好的SVR,延缓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进展,减少了肝衰竭及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禹蔚琴 《中外医疗》2016,(7):117-118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脾亢进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42例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脾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脾栓塞手术或者脾切除手术,在脾功能亢进改善时间3月后,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90μg或135μg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并口服利巴韦林联合,观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用药后,早期的应答率为54.76%.在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血液ALT复常率为85.71%,治疗的终点应答率为83.33%,患者的持续治疗应答率为61.90%,要明显高于早期应答率(P<0.05).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结论 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口服利巴韦林,是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的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手段,值得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13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则不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比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血小板和WBC的计数明显升高,Child-Pugh评分也明显下降,均符合抗病毒治疗的评分标准;研究组实施抗病毒48周的后,1年中平均住院次数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hild-Pugh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研究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结束治疗后均消失。结论:运用抗病毒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术后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用药策略及控制病情发展的措施.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随机分组,进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组(A组)85例,口服拉米夫定0.1g/d;阿德福韦酯组(B组)85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对照组(C组)75例,常规保肝、降酶、营养支持治疗.疗程1年.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通过抗病毒治疗,A组患者Child-Pugh评分由8.3分降至4.5分,HBV-DNA全部转阴,肝功能明显好转;B组相对起效慢,Child-Pugh评分由8分降为6分,HBV-DNA均有下降;C组所有指标治疗前后无变化.HBeAg阴转率,A组(61.2%)、B组(27.1%)、C组(1.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无死亡病例,C组13例死亡.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首选起效快的拉米夫定迅速控制病情,为防止病毒变异,症状好转后可改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8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单药替比夫定(Ld T)组(29例)、单药恩替卡韦(ETV)组(30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AM+ADV)组(26例)。抗病毒治疗96周以上,比较3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12、24、96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和乙肝病毒DNA(HBV DNA)转阴率,治疗后96周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及转换率、HBV耐药率及Child-Pugh分级变化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96周以上的抗病毒治疗。3组治疗后第12周、24周及96周ALT复常率差异和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96周Ld T组HBe Ag转阴率为42.9%,高于ETV组的22.7%和LAM+ADV组的20.0%,Ld T组HBe Ag血清转换率为28.6%,也高于ETV组的13.6%和LAM+ADV组的15.0%,但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分级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抗病毒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有效抑制患者HBV DNA复制和改善肝功能,Ld T组在HBe Ag转阴率和转换率上可能优于另两组,3组其他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肝及免疫调节治疗,一组加服拉米夫定,每日100mg,连续12个月.另一组应用干扰素300~500万U,其中安达芬21例,运得素9例,疗程6~12个月,治疗后每3个月行上述检测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干扰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拉米夫定治疗组疗效高于干扰素组.结论 拉米夫定起效快,抑制病毒作用强,短期内抗病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阻断代偿期进人失代偿期的关键。现回顾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干扰素治疗组30例,治疗1年,检测HBV DNA,HBeAg下降幅度及肝功能改善程度以观察抗病毒疗效,在1年短期抗病毒疗效中拉米夫定明显优与干扰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与长期临床结局。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行PEG-IFNα-2a或PEG-IFNα-2b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对患者病毒学的应答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复发、SVR与无应答。结果 SVR组肝功能失代偿率14.29%(5/35)均比复发组31.25%(10/32)与无应答组78.79%(26/33)低,且复发组、SVR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P<0.05)。结论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腹水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转阴情况及腹水再发情况。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治疗组34例患者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应答率100%,4例再次出现腹水。对照组30例患者1例HBV-DNA转阴,余均仍为阳性,15例再次出现腹水。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病毒的复制,减轻HBV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伤程度,改善肝组织健康状态,可有效控制腹水的再发,是临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给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后随访24周。结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42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RNA,对18例HCVRNA阳性标本用HCV非结构区-5(NS5区)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做了PCR分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140-142
目的探讨干预专案对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专案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干预措施,干预专案组患者给予干预专案干预措施,干预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HBV感染乙肝五项不同模式分布和构成比、自我管理能力、依从性、生活质量。结果干预专案组患者的饮食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管理、用药管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专案组患者的随访依从率和服药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专案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状态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干预专案的干预模式应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hepatic malignancy. Early detection of HCC is alway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physicians. Serum Golgi protein 73 (GP73) is considered a potential tumor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of HCC. However,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GP73 for the HCC diagnosi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is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GP73 as a diagnostic tool for HCC in cases with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cirrhosis.MethodsEighty-seven subjects were allocated into four different groups in this prospective research (HCC, liver cirrhosis,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Serum alpha-fetoprotein (AFP) and GP73 were tested for all subjects in the study. Detection of focal hepatic lesions was based on imaging by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nd triphasic computed tomography.ResultsThe cut-off values for GP73 and AFP were 534.5 ng/L and 32 ng/mL,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ity of GP73 was 87%, and the sensitivity was 88%, while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AFP levels were 80% and 72%, respectively.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GP73 was 87.5%, and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GP73 was 84.6%, while the same parameters of AFP were 73.1% and 75%, respectively.ConclusionSerum Golgi protein 73 could be a valuable biomarker and a useful diagnostic too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CC in cases of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97-10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275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2019年1~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275例,其中男187例,占68.00%,女88例,占32.00%,患者年龄分布在42~73岁,平均(58.16±12.61)岁,共有80例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9.09%,在80例产生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中,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腹腔和上下呼吸道,在80例产生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55株病原菌,从构成比排列看,革兰阴性菌34株,占61.28%,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45%,真菌7株,占12.73%。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是否60岁、血红蛋白是否7 g/L、血清蛋白是否7 g/L、HBV-DNA是否高于500 cps/mL、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腹水、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可能与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患者年龄60岁、血红蛋白7 g/L、血清蛋白7 g/L、HBV-DNA高于500 cps/mL、没有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和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为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60岁,血红蛋白7 g/L,血清蛋白7 g/L,HBV-DNA高于500 cps/mL,没有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和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HBV)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研究济南市传染病医院568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人口资料、血生化、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采用SPSS 软件13.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8例患者中,228例合并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水平与脾脏厚度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固醇(CH)及血小板(PLT)水平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饮酒史、HBeAg阳性、是否并发糖尿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KP)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年龄、饮酒史、AKP异常、PLT异常、HBeAg、ALT>200?U/L、AST>200?U/L及门静脉直径>1.4?cm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50?μmol/L、ALB<35?g/L、CH<2.6?mmol/L及脾脏厚度>4?cm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BIL升高、ALB降低、CH降低、脾脏肿大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低下和脾脏肿大与SBP的发生密切相关,门静脉增宽不是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Wu CH  Tian GS  Wang QH  Yu YY  Dou YQ  Xu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16-519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第1次出现并发症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89例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失代偿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第1次出现并发症时,腹水最常出现占40例(44.9%),其次上消化道出血21例(23.6%),自发性腹膜炎18例(20.2%),肝性脑病10例(11.2%).在平均62个月(60~66个月)随访过程中,42例患者出现腹水(47.2%),16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18.0%),14例上消化道出血(15.7%),7例肝性脑病(7.9%),10例肝癌(11.2%).肝癌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1.2%),每年的病死率4.5%.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为第1个失代偿期并发症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5%、85.0%、75.0%、8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胆红素为临床失代偿发生的惟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肝癌是其重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预后有影响,这些结果将有利于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出了448例HCV感染者的血清HCV基因型,同时检测了其中388例血清HCV RNA的含量,并对HCV基因型与HC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和HCV RNA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检测到4种基因亚型(1a、1b、2a、3b),呈8种组合;其中1b和2a亚型多见,分别占61.2%(274例)和32.8%(147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基因1b型与HCV高病毒载量独立相关.结论 山东地区HCV基因分型以1b型为主,且与HCV高病毒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8例,均给予LAM(100 mg/d)联合ETV(0.5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为4个月,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相关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健康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以判断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结果经4个月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 <0.01);SF-36评分升高( P <0.01)。结论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慢性肝炎(慢肝)与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物质能量代谢与摄入特点,以有效指导营养治疗。方法采用间接测热法对60例慢肝(慢肝组)和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水平进行测定,分别与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的基础能量消耗和膳食调查计算的食物能量摄入进行比较;分析静息能量消耗与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77±21)kJ·kg^-1·d^-1,低于基础能量消耗(95±16)kJ·kg^-1·d^-1(t=-6.49,P〈0.01),能量摄入(102±33)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2±0.61倍,其中蛋白质摄入(0.84±0.31)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1.11±0.42)g·kg^-1·d^-1的0.85±0.52倍,呈负氮平衡(-6.29±4.62);慢肝组的静息能量消耗[(93±18)kJ·kg^-1·d^-1]与基础能量消耗[(98±8)kJ·kg^-1·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摄入为(127±34)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1±0.43倍,其中蛋白质摄入(1.02±0.29)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0.87±0.34)g·kg^-1·d^-1的1.31±0.61倍,呈负氮平衡(-2.02±4.07);与慢肝组比较,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能量及三大能量营养素摄入量、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下(P〈0.01),体重下降明显(P〈0.01),负氮平衡严重(P〈0.01);肝硬化组的能量摄入与静息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消耗的比值呈正相关(P〈0.05),血清前白蛋白与蛋白质氧化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呈低代谢状态;负氮平衡是慢肝与肝硬化患者的共同营养问题;早期预防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能够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李铭 《吉林医学》2013,34(15):2872-287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连续服用拉米夫定半年,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服用拉米夫定半年后,患者HBV DNA转阴率达到75%,ALT复常率达到77%。结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安全,适合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