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脑部血管动脉硬化可导致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出现软化和坏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大型前瞻性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是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其在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疗效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观察HBO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浓度,并加以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MRI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检查的60例体检正常的无脑梗死健康者(对照组),两组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T1WI、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55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中老年人常规进行1.5T MRI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预测,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对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脑梗死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多见(50.4%)。在斑块的4种超声分型中,以扁平斑和软斑发生率为高。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无脑梗死的健康者(对照组)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Caspase-3水平,并用MRI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经颈动脉MRI检查发现颈动脉颅外段均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性斑块11例(稳定斑块亚组)。与对照组血清Caspase-3水平[(16.80+2.75)pg/ml]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aspase-3水平[(36.41±3.45)pg/ml]明显升高(P<0.05);而其中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Caspase-3水平[(39.32±3.78)pg/ml]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31.70±2.80)pg/m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内Caspase-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MGB、APN、oxLDL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设为研究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根据不同斑块性质将其分为内膜粗糙组(n=21)、稳定斑块组(n=25)、不稳定斑块组(n=14)。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脂联素(APN)、氧化低密度脂蛋(oxLDL)表达水平,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血清HMGB、oxLDL、APN水平,分析血清HMGB、oxLDL、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治经对比,研究组患者血清HMGB、ox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PN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HMGB、oxLDL水平越高,APN水平越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ox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均呈正相关(r=0.504、0.533,P<0.05);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均呈负相关(r=-0.602,P<0.05)。结论 急性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86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1)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T2DM患者)96例;(2)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的T2DM患者)90例。并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与B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IGF-1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IGF-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饮酒方面无明显差异,脑梗死再发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明显高于非再发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缺血性脑梗死再发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积极降压、调脂、降糖治疗,稳定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10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血管的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结果13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14例,检出率86.3%,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19例,检出率18.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威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950-95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 - CRP)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关系,评价Hcy、Hs - CRP测定对脑卒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Hcy测定采用酶法,Hs - CRP测定采用比浊法,对349例脑卒中(其中脑出血158例,脑梗死191例)、12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并与11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脑卒中组与冠心病组Hcy、Hs - CRP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与冠心病患者血清Hcy、Hs - CRP水平明显增高,Hcy、Hs - CRP联合测定对脑卒中、冠心病的早期诊治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彩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 10 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测量血管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其形成情况。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14例 ,检出率为 86 .3%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19例 ,检出率为 18.2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血流灰阶显像(BFI)技术及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技术,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的有无。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查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Hey水平较对照组高,AS程度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BFI技术检测斑块阳性率较CDFI技术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AS呈正相关,检测血浆Hey水平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和干预。BFI技术是评估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辅助银杏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23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11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制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同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RI(0.52±0.17)、PI(0.91±0.24)低于对照组,Vd(37.29±2.82)cm/s、Vs(81.33±3.58)cm/s、Vm(9.78±1.22)cm/s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斑块面积(0.52±0.12)cm2、CAIMT(1.26±0.17)mm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表达水平的恢复,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和78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高频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斑块回声类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管病组IMT高于健康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健康对照组数目增多(P〈0.05)。结论IMT与粥样斑块的类型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可提供治疗及预防脑梗死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30 d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接受CAS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稳定斑块组(A组,19例)及易损斑块组(B组,38例),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及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稳定性与术后30天不良事件的关系。 结果57例患者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10例(17.54%),其中稳定斑块组1例,易损斑块组9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4例(7.01%)。术后严重不良事件3例(3/57,5.26%)均为B组患者,其中急性脑梗塞2例,颈动脉溃疡斑块破裂渗血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789,95%CI =1.648~214.220,P=0.018)、易损斑块(OR=21.806,95%CI= 1.278~372.177,P=0.033)及应用开环型支架(OR=14.645,95%CI= 1.407~152.417,P=0.025)为CAS术后30 d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CAS术后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与易损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