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鹏  肖晓山  徐瑶  周代伟  文立红  刘冰冰 《广东医学》2012,33(23):3544-3546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脊髓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红花注射液组(S组),分别在缺血前30 min,缺血30 min,再灌注4、8、12 h取动脉血,测定血清IL-8浓度,实验结束取L2~5段脊髓组织观察神经细胞病理学变化。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再灌注的不同时间点I/R组血清IL-8浓度均显著高于S组(P<0.05,P<0.01),神经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不同时间点S组血清IL-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P<0.01),神经细胞异常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红花注射液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显著降低再灌注期间IL-8的水平,这可能是其保护脊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俊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四川医学》2007,28(5):468-47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40只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和缺血60min组,以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 d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腰髓病理学改变。结果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越重,伤后2 d时可见受损脊髓发生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白细胞浸润以及NF-κBp65I、CAM-1表达增加。结论该模型具有重复性好,能较好地反映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1/2,ERK1/2)在脊髓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时间段脊髓缺血再灌注标本的形态学改变,Westem blot检测脊髓标本中ERK1/2的磷酸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磷酸化ERK1/2(pERK1/2)在神经细胞内的定位表达.结果:脊髓缺血30 min/再灌注2 h ERK1/2发生磷酸化,并持续至再灌注24 h;对照组、脊髓缺血30 min/再灌注5 min至再灌注1 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检测到pERK1/2在运动神经细胞内表达,脊髓缺血30 min/再灌注2 h至再灌注24 h,pERK1/2在运动神经细胞胞浆及胞核内均表达,且胞浆内表达异常显著.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时ERK1/2发生磷酸化,pERK1/2过度滞留于细胞浆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及其监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神经功能的监测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30min、45min、60min组,每组8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各组在缺血前、缺血期间、再灌注期间MEP变化进行监测。术后采用Reuters法对后肢感觉和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再灌注48h Jacobs法对后肢运动功能分级。结果缺血后MEP潜伏期和波幅分别逐渐延长及减少,缺血15min时MEP波形消失。再灌注15min时MEP波形恢复,但潜伏期大于缺血前。波幅小于缺血前。开放腹主动脉后,各组MEP潜伏期和Reuter评分值总体变化趋势为缺血60min组〉缺血45min组〉缺血30min组〉缺血15min组〉假手术组。MEP波幅总体变化趋势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缺血60min组。再灌注48h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值总体变化趋势为假手术组〉缺血15min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ln组〉缺血60m/n组。结论 脊髓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后MEP恢复越慢,后肢运动障碍越明显。监测MEP能够准确地反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无和程度的轻重。  相似文献   

5.
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的产生及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注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的来源及作用。方法 :建立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门静脉和外周血血清中TNF α表达及对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缺血 30min组肠粘膜轻度受损 ,缺血 30min /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肠粘膜中度受损 ,缺血 12 0min组肠粘膜重度受损。肠缺血 30min组门静脉血清TNF α开始升高为 (2 .0 6± 0 .5 2 )ng/ml,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达峰值为 (2 .96± 0 .4 5 )ng/ml,二者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时下降 ;肠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外周血清TNF α也升高为 (2 .11± 0 .2 9)ng/ml(P <0 .0 5 )。且缺血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12 0min组门静脉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 (P <0 .0 5 )。结论 :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后TNF α在肠、肝内均有产生 ,但门静脉血清TNF α较外周血血清升高明显 ,因此推论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TNF α可能主要来源于肠组织 ,并且介导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邓姣  马丽  王枫  桑韩飞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9,(23):2734-273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阻断不同时间对兔脊髓缺血损伤程度的影响,为筛选神经保护药选择适宜的模型.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n=6):脊髓缺血10 min(I10),20 min(I20),30 min(I30),40 min(I40)及假手术(SHAM)组.再灌注后4,8,12,24,48 h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分完毕后,取L5~L7脊髓组织行HE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并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与凋亡神经元.结果:①再灌注后个时间点I40组兔表现为完全瘫痪;I10组兔除一只不能站立外,其余全部正常,I20与I30组后肢运动功能介于I10组与I40组之间;②再灌注48 h脊髓切片HE染色显示I40组兔脊髓损伤严重,呈大量的空泡变性;I10组兔脊髓损伤轻微;I20和I30组兔脊髓损伤程度介于I10组和I40组之间;③I40组及SHAM组基本未见TUNEL阳性神经元;I20组脊髓前角TUNEL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多于I40及SHAM组(P〈0.05),与I10及I30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20组脊髓损伤适度,是筛选神经保护药适宜的脊髓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并改进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常温下脊髓耐受缺血的时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按不同阻断时间随机分为C20、C25、C30、C40和C60 5组,每组10只.股动脉置管至腹主动脉分出左肾动脉远端并测压,肾下阻断腹主动脉20~60 min,分别于清醒即刻、再灌注6 h、24 h和48 h评定动物神经功能;再灌注48 h观察脊髓形态学变化并计数L4~L6节段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结果 C20组在各时间点均未出现截瘫;再灌注48 h后,C25、C30和C40组分别有30%、80%和90%出现截瘫,C60组全部截瘫,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8 h后,脊髓组织出现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改变,且随阻断时间的延长,损伤程度逐渐加重;C20、C25和C30组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中位数分别为12.5、10和2,C40和C60两组均为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改进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改进后模型的脊髓耐受缺血的时限为20 min以内,为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酮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脊髓、血清谷氨酸水平探讨丹参酮保护脊髓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新西兰家兔24只,采用结扎腹主动脉的方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 n =4)、模型组( n =10)和丹参酮组( n=10)。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模型,于造模前1h给予相应治疗。各组家兔分别于治疗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0.5、1、4、8、12h的相应时间点切取脊髓,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缺血再灌注后脊髓谷氨酸、血清谷氨酸含量及对缺血再灌注4h、8h、12h,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与丹参酮组家兔血清、脊髓谷氨酸含量均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0min开始上升,4h后含量达顶峰,之后含量便逐渐下降,12h后大概恢复正常。丹参酮组较模型组各观测点血清、脊髓的谷氨酸含量均低。结论:丹参酮能降低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脊髓谷氨酸含量,对家兔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新西兰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延迟性瘫痪时脊髓组织超氧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26min组(IR组)。两组参照并改进Zivin方法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再灌注延迟性瘫痪模型,比较两组不同动物不同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及静脉血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对照组中MDA、SOD没有明显变化,动物均完全康复。IR组在再灌注缺血前、再灌注2h、8h、16h、24h中,SOD含量逐渐降低,至再灌注24h最低;再灌注72h、168h后SOD逐渐恢复到缺血再灌注前水平;MDA在再灌注缺血前、再灌注2h、8h、16h、24h中,含量逐渐增高,至再灌注24h达最高;再灌注72h、168h后MDA逐渐恢复至缺血再灌注前水平。SOD与MDA的含量变化明显负相关。IR组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在再灌注2h、8h和16h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至再灌注24h、72h和168h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延迟性瘫痪,平均发生时间为19.6h。结论: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延迟性瘫痪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能量代谢与NF-κBp65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5 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活性氧(ROS)、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抑制蛋白-κBα(I-κB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缺血前比较,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脊髓腺苷酸及I-κBα均降低(P0.01),ROS、NF-κBp65和ICAM-1均升高(P0.01)。结论:SCIRI中ICAM-1和NF-κBp65表达上调加重脊髓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神经源性胞浆酶的变化与影响,以探讨异丙酚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异丙酚组,肾下主动脉阻断40min后松开再灌注60min。异丙酚组于阻断主动脉前沿耳缘静脉注射异丙酚5mg·kg~(-1),继以20mg·kg~(-1)·h~(-1)微量泵输注40min,假手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以同样方法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测定阻断前、缺血40min及恢复灌注后60min时血清CK、CK—BB、LDH、AST、MDA的含量及观察术后3天脊髓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异丙酚明显降低血清CK、CK—BB、MDA的含量和减轻脊髓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异丙酚能明显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神经源性胞浆酶的升高,对主动脉阻断所致的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及IL-1β的表达。方法:将60只成年健康家兔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结扎及再通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左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不结扎血管。2组均在缺血30 min、再灌注20 min、再灌注40min 3个时间点取10只动物,描记膈神经放电曲线;取外周血和支...  相似文献   

13.
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巩固  桑韩飞  张英民  陈敏  曾毅  熊利泽  劳宁 《医学争鸣》2003,24(10):948-950
目的 :研究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2 0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 (C组 ,n =10 )及高氧液组 (H组 ,n =10 ) .夹闭腹主动脉肾下段 2 0min ,建立兔脊髓腰尾段缺血模型 .H组于缺血前 2 0min持续以 2 0mL·kg-1·h-1恒速静脉输入高氧液 ,直到再灌注后 2 0min ;C组则采用同种方法静脉输入等容量生理盐水 .测定缺血前 2 0min、缺血后 10min及再灌注 2 0min后 ,血浆中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的含量 ;再灌注 4 ,8,12 ,2 4 ,4 8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再灌注4 8h后 ,处死动物 ,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再灌注 2 0min后 ,与C组相比 ,H组TXB2 值明显降低 ,6 keto PGF1α明显增高 (P <0 .0 1) ;再灌注后 4 ,8,12 ,2 4及 4 8h时的神经功能评分H组明显高于C组 (P <0 .0 1) .光镜下 ,与C组相比 ,H组脊髓组织损伤显著减轻 ,形态基 p本正常的前角细胞较多 .结论 :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内耳迟发性毛细胞死亡的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改变,40Hz听觉相关电位(AERP)检测听力阈值。结果:缺血再灌组于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后1d耳蜗Corti’s器外毛细胞静纤毛倒伏、脱失,再灌注3d出现外毛细胞迟发性死亡,显示细胞凋亡特征。再灌注后1d、3d 40Hz AERP阈值较缺血前显著增高,听力下降,再灌注7d细胞和听力损伤出现修复变化;NGF组再灌注后外毛细胞静纤毛损害明显减轻,未见明显迟发性毛细胞死亡,听力无显著损失。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内耳迟发性毛细胞死亡和听力损失,迟发性毛细胞死亡机制可能是病理性坏死与细胞凋亡共存。NGF能预防和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内耳迟发性毛细胞死亡和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方法 夹闭腹主动脉肾下段 ,建立脊髓缺血模型。2 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 5只 ,缺血预处理组 8只 ,缺血组 8只。假手术组只进行麻醉和手术操作 ,不阻断腹主动脉 ;缺血预处理组先阻断腹主动脉 5min ,开放 15min ,再阻断 4 0min后开放灌注 ;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 4 0min后开放灌注。 3组术后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再灌注 7d后处死动物 ,取L3~ 5段脊髓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 (P <0 .0 1) ,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量较缺血组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主动脉阻断所致的兔脊髓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DA和SOD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鹏  熊利泽  路志红  李万鹏  孟静茹 《医学争鸣》2006,27(14):1273-1275
目的:通过在体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体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 对照组仅行单纯缺血-再灌注处理;缺血后处理15 s,30 s和60 s (PA,PB和PC)组分别于阻闭腹主动脉15 min后,再灌注15 s,30 s和60 s,缺血15 s,30 s和60 s,反复3次. 各组均在缺血前、缺血10 min和再灌注1 h时对所有动物抽动脉血并取脊髓组织匀浆后分别测定MDA含量和SOD活性. 结果:再灌注1 h时血浆和脊髓组织中MDA含量:PA和PB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D活性:PA和P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早期短时程缺血后处理(15 s/15 s和30 s/30 s)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时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前30 min给予0.9% NaCl 腹腔注射,按再灌注不同时间段分为4组,每组5只:A组再灌注0.5 h?B组再灌注2 h?C组再灌注8 h?D组再灌注24 h),NAC组(缺血再灌注30 min前应用NAC,分组同缺血再灌注组)?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标本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JNK(c-Jun NH2-teminal Kinase)及磷酸化JNK(phosphorylation-JNK,p-JNK)的表达?结果:①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中B组脊髓神经细胞开始出现早期凋亡的征像;而NAC干预组中D组才出现早期凋亡的征象;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中p-JNK在B组中开始表达,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而NAC干预组只在D组才被激活且活性小于缺血再灌注组;JNK的蛋白表达在两组中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可通过激活信号分子JNK(MRPKs家族)造成脊髓损伤,提前给予NAC干预可部分抑制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是否通过增加再灌注期间内源性抗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8):操作同I/R组,但不阻闭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阻闭腹主动脉20 min后再灌注;缺血后处理组(PostC组,n=30):阻闭腹主动脉20 min,再灌注即刻行30 s再灌注/30 s缺血,3个循环,其他同I/R组.在再灌注的30 min、1、3、6、24和48 h分别取材,采用分光光度法行脊髓抗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虽测定(各时间点n=5,Sham组n=3).再灌注6、24和48 h在取材前分别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①再灌注6、24和48 h时PostC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I/R组(均P<0.05).②PostC组脊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再灌注早期(30 min~6 h)显著高于I/R组(均P<0.05).PostC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PostC组脊髓组织MDA含量在再灌注24 h和48 h明显低于I/R组(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上调脊髓SOD及CAT活性,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研究SCIRI中脊髓组织δ阿片受体(DOR)m 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动物麻醉进腹后均钳夹腹主动脉,S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血流;E-l组仅钳夹腹主动脉45 min;E-2组钳夹腹主动脉45 min后松钳再灌注30 min;E-3组钳夹腹主动脉45min后松钳再灌注60 min。在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后处死动物,取脊髓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OR m RNA表达情况。结果缺血45 min、再灌注30 min和60 min时血清NSE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脊髓组织DOR m RNA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组织DOR m RNA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DOR可能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制作脊髓缺血动物模型。20只兔均分为常温和亚低温组,缺血40min后于再灌注0.5、4、8、12、24、48h6个时段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评级和评分。(2)兔18只,假手术组2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各8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在缺血40min后于再灌注4、8、12、24h4个时段采集损伤节段脊髓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缺血40min后,均出现下肢瘫痪,恢复血供后有部分恢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并与再灌注时间成正比。亚低温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2)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的组织病理变化逐渐加重,但在各再灌注时间段,亚低温组脊髓损伤均较常温组为轻。结论脊髓神经功能的恶化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成正相关。31℃-33℃系统亚低温能够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恶化,是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好的方法。减少IL-8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抑制再灌注后继发炎症反应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