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病是通过不同的补泻手法,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关于这些,目前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所证实。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补泻两法之间,又提出一个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其实平补平泻法这个名词,早在《神应经》中就有记载:“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泻,只当平补平泻,须先泻  相似文献   

3.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拘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抱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浅谈“烧山火”、“透天凉”针剌的手法问题宋丽娟(附属医院针灸科)关键词烧山大,透天凉,针剌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针刺手法是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古今针灸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成效显著。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并结...  相似文献   

6.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补泻理论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理论实为针刺补泻的方法,目的在于调阴阳、调营卫、调气血及促使得气。其手法核心一是分层操作,体现深浅补泻理论;二是随呼吸进出针刺,达到补泻目的;三是依据营卫流注方向随卫逆营行针,体现营卫补泻内涵;四是注重针刺力度的轻重,达到补气、取气血而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之说,鉴于虚实之存在。而针刺时之虚实,只注意到形体、疾病方面,忽略经络经气的虚实,由于针刺手法的运用,必然产生感应,此种针感,必须从经络经气的活动来决定,即“气至有效”之能,但不存在补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笔者运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烧山火”,治疗痹症、痛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印证了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存在与否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焦点。近来拜读张桐卿同志三作:“针刺补泻有否”①;“浅论针刺补泻”②;“微针旨在调气”之后③,受益非浅。但对张氏仅强调“气至有效”的重要性,却否认针刺补泻手法存在的观点不敢苟同。为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11.
管氏针刺手法学术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管氏针刺手法之渊源,简介了管氏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特殊针刺手法的主要操作技巧和临床运用;总结了管正斋老中医的针法学术经验;最后探讨了管氏针刺手法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针刺手法定量化是目前针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方向,古典针灸医籍对针刺手法的量化有着丰富的记载,文章针对针刺深浅、补泻、得气、留针时间等针刺重要因素回顾了历代针灸文献中关于针刺量化的记载,从文献角度为针刺的量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烧山火”和“透天凉”是针刺补泻手法的一种。一般认为:“烧山火”手法能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手法则能产生冷感。热与冷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因此,我们采用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14.
针刺手法的建立是为目的服务的,补泻手法与其效应缺少足够的对应关系.明确手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手法与针刺流程的关系、区别认识单式补泻手法与复式补泻手法的操作流程,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16.
迎随补泻是古代针刺的基本手法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根据古典医籍的记载结合作者的体会阐述了迎随补泻的意义,对读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标幽赋>云:"要知迎随,须明逆顺",指的是应随补泻;<针灸大成>:"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指的是捻转补泻法等等.但补泻手法操作要达到怎样一个量,古籍记载较少.<灵枢·经水>中对不同经络提到的"…刺**分,留**呼…"等语句,可视为是手法刺激量的较早记载.笔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好比中药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样,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前提下,刺激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19.
提插与捻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而在调气与补泻中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是两种手法产生的效果却有差异。在调气中提插所产生的刺激量较大,故调气效果较捻转好。在补泻中两种手法的针刺效果也不同,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对皮肤温度影响不一致,两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的性质也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结合病情和针刺部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边丽娜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关键词针灸学针刺手法中图分类号R245.3《黄帝内经》开创了针刺补泻手法的先河,其论述的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和开阖补泻,其中徐疾补泻为《内经》补泻手法的核心,也是历来古今医家所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