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河南省定兴县医院2012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4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病情检查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即将出院的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良好者19例,中度残疾者I2例,重度残疾者7例,植物人4例,死亡者2例。生存率为956%,效果基本满意。结论外伤性珠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手术治疗或者非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病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0月-2001年12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死的病例43例,总结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及预示征象。结果:本组病例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良好11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外伤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容易发生脑梗死,外伤早期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注意防治脑血管痉挛,避免其进一步演变为脑梗塞;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出现脑梗死的征兆并及时处理;外伤后影象学检查发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存在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时多显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程飞 《吉林医学》2011,(36):7742-7742
目的:讨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总结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7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恢复的结果。结果:根据随机原则将治疗分为两组,其中钙拮抗剂组的脑梗死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出院时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判,有26例恢复良好,有23例中度伤残,有16例重度伤残,有5例以植物状态生存,2例无效死亡。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治疗,早期应用钙拮抗剂能够阻止脑血管发生痉挛,进一步保护脑组织以及功能,有助于预后,在临床治疗中降低脑细胞组织的继发性伤害是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颅脑损伤患者 1 2 60例的年龄、性别、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相关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P<0 .0 5。结论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邱会斌  焦新月 《中外医疗》2009,28(30):59-59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果痊愈56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出现脑梗死2例,脑积水2例。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MAC)血流速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脑血管痉挛组(Ⅰ组)34例。无脑血管痉挛(Ⅱ组)27例。结果:Ⅰ组偏瘫Ⅱ例,脑梗死1例,死亡4例。对照组无偏瘫及脑梗死,死亡1例。结论:脑血管痉挛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远凤  许志强  蒋晓江 《重庆医学》2007,36(10):965-966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变性质以及与意识障碍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收治的264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4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2例,发生率为15.9%,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21.2%(28/132)、11.9%(11/92)和7.5%(3/40)。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42例中死亡28例,占66.7%,其中脑出血22例(22/28,78.6%)、脑梗死5例(5/11,45.5%)、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3,33.3%);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22例患者中,死亡63例,占28.4%。脑出血患者中神清、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别为1、3、6和18例;脑梗死患者分别1、2、3和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分别为1、1、1和0例。结论脑出血较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且病死率高;意识障碍重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后1周内的急性脑血管患者易致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软脑膜或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破裂出血.按病因可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或原发性、血管性)两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与脑挫裂伤或者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主要表现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昏迷、颈项僵直等.笔者经办1例外伤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现从法医学角度对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报道,7%-33%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患者可并发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可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甚至可致脑梗死,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经外科低钠血症多见于SAH、脑外伤、感染、脑肿瘤及手术后。本实验分析了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出可能发生的原因、治疗措施,以及在治疗中的护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3天,经半年及1年后回访,79例患者均无颅脑外伤后遗症出现。结论:奥拉西坦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结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1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总结。结果:Ⅰ型患者恢复良好率达100%;Ⅱ型患者良好率86.4%,致残率13.6%;Ⅲ型患者良好率38.2%,致残率41.2%,死亡率20.6%。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颅内合并损伤有关,并随着合并损伤程度的轻重预后不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均经CT扫描、脑脊液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55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和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并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A及DSA的灵敏性、准确性、诊断指数及可用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有效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利于临床准确快速地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每组各2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疗效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我院收治7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1例发生置管穿刺点渗漏,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无1例死亡。其余75例经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后,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迅速好转,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及脑梗死现象,恢复良好,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治疗过程中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持续腰池引流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对患者的密切观察等,对促进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痊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预防方法。方法:对287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患者未作相应预防治疗措施,发生脑积水7例,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率为4.76%;140例患者经腰椎穿刺、椎管持续引流治疗,无脑积水病例出现。结论: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腰椎穿刺及椎管引流释放血性脑脊液(CSF),可相应降低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提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除了外伤性的出血,更多的病例是原发性的出血。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仅2012-2013两年间我院神经疾病治疗中心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79例。,除17例外伤性出血外,其余62例均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对6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在溶栓时间窗内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注射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甲亢,筛选出并发甲亢患者41例(甲亢组)和非甲亢患者160例(非甲亢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梗死面积和颅内出血情况。结果: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甲亢组患者高于非甲亢组(P<0.05);2组患者7d NHISS评分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51.2%,非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27.5%;甲亢组患者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甲亢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获益,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