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AFP、GGT-II和 GGT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择PLC 36例、肝硬化63例、病毒性肝炎78例、肝损伤14例、肝良性肿瘤8例和正常对照者46例,血清AFP,GGT-Ⅱ及GGT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自然不连续缓冲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检测法和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结果 PLC组AFP为3285±932μg/L,GGT为297±201U/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AFP:414±285μg/L,P〈0.01;GGT:222±149U/L,P〈0.05)、病毒性肝炎组(AFP:114±114μg/L,P〈0.01;GGT:181±134 U/L,P〈0.05),肝损伤组(AFP:20±20μg/L,P〈0.01),肝良性肿瘤组(AFP:4.4±2.9μg/L,P〈0.01;GGT:201±111 U/L,P〈0.05)及正常对照者组(AFP:3.2±1.1μg/L,P〈0.01;GGT:31±6.1U/L,P〈0.05);诊断肝癌的特异性AFP最高(90%),灵敏度最高为GGT-Ⅱ(92%);将三者联合检测,则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可达到95%.结论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血清反应蛋白(CRP)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52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RP,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的浓度,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CRP、AFP水平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单项CRP、AF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9%、73.1%;两项联合检测敏感度达94.2%,与AFP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CRP与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Glypican-3(GPC3)在肝细胞癌(肝癌)中过表达,而在成人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肝炎、肝硬化组织中仅低表达或不表达。GPC3mRNA在小肝癌检出率明显比甲胎蛋白(AFP)mRNA和血清中的AFP高。以上研究是用northernblot、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检测GPC3mRNA,本研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PC3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GPC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标本的收集:原发性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在肝癌107例、肝硬化53例、肝衰竭患者40例和健康人3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采用ROC曲线寻找GP7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点,并与AFP进行比较,以评价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23.5±22.4ng/ml、108.9±30.3ng/ml和130.3±45.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4.1±38.9ng/ml,P〈0.05);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分别为236.6±205.3ng/ml、5.3±5.56ng/ml和53.9±40.40 ng/ml;选择血清GP73最佳截断点为77.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100%,AFP的最佳截断点为35.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10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Edmondson分级和结节数目多寡之间无显著性相差,而在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是否合并肝硬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优于AFP,尤其在AFP阴性患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iR-375、miR-146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1例乙型肝炎患者及47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四组受试者血清miR-375、miR-146a相对表达量。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iR-375、miR-146a表达量变化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1年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miR-375在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3±0.1)、(0.6±0.2)、(0.9±0.3)和(0.9±0.2),miR-146a在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量分别为(4.2±0.8)、(2.7±0.5)、(1.2±0.4)和(1.0±0.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247、412.194,P0.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miR-375表达量低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179、21.136、22.165,P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miR-146a表达量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9.945、41.012、42.442,P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后血清miR-375表达量为(0.5±0.2),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8,P0.001);血清miR-146a表达量为(3.2±0.7),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2,P0.001)。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其1年生存率为81.5%(53/65)。生存组患者血清miR-375、miR-146a表达量分别为(0.3±0.1)和(3.9±0.6),死亡组患者血清miR-375、miR-146a表达量分别为(0.2±0.1)和(5.3±0.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8、6.456,P0.001)。miR-375、miR-146a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1年生存期的AUC为0.956(95%CI:0.874~0.991),效能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白蛋白水平、Child-Pugh分级、miR-375和miR-146a表达量与原发性肝癌患者1年生存期有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miR-375和miR-146a表达量是原发性肝癌患者1年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iR-375、miR-146a表达有助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铁蛋白(SF)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FP、GGT、SF的含量.结果 AFP和SF检测的阳性率在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肝癌组的阳性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GGT检测的阳性率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GGT和SF三项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6.7%,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清AFP、GGT、SF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BMP2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慢性肝病患者及17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进行检测,并按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分组,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肝炎后肝硬化20例,PHC 3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BMP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BMP2较正常对照组、肝炎组、肝硬化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诊断PHC的敏感性是90%,特异性是100%,准确率是96.55%;BMP2诊断PHC的敏感性高于AFP(x2=22.78,P=0.001).结论:血清BMP2对PH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甲胎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0例肝病患者,其中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结果及生化学指标,分析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肝癌患者中有82.35%(14/17)甲胎蛋白升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甲胎蛋白也显著升高(P〈0.01),但低于肝癌患者(P〈0.01),重型肝炎好转组甲胎蛋白显著高于死亡组(F=6.40,P〈0.01)。结论甲胎蛋白轻度升高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指标,但明显升高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检出率。方法应用美国AMDL公司的DR-70^TMELISA试剂盒,对20例正常人和60例AFP阳性原发性肝癌、43例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及30例肝硬化病人血清进行检测DR-70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DR-70^TM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AFP阳性原发性肝癌DR-70的阳性率为81.67%,AFP阴性原发性肝癌为93.02%,差异有显著性(P〈0.05)。DR-70^TM诊断肝癌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4%;肝硬化组阳性率10%,特异性90%。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R-70^TM与癌肿(直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清DR-70和AFP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AFP阴性的肝癌的有价值的标志物。也有利于PHC与肝硬化(LC)的鉴别诊断。对非恶性肿瘤病人特异性较高,对人群筛选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的变化,探讨SF对HCC病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和HCC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常规检测血清 SF 水平。结果 HCC、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F水平分别(503.3±581.5) μg/L、(672.6±675.3) μg/L和(327.1±230.6) μ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193±160)μg/L,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与血清ALT、AST和AFP无相关(r=0.36,P=0.20;r=0.30,P=0.30;r=0.32,P=0.20),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F与AST和AFP无相关(r=0.34,P=0.20;r=0.28,P=0.40),HCC患者血清SF水平与 ALT和AFP也无相关(r=0.14,P=0.40;r=0.24,P=0.10);不同特征(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等与否)肝癌患者血清S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SF水平升高,但其升高的意义还很难被临床所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临床资料相对完善的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首诊时的AFP及影像学结果,以2011年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8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77例PHC患者首诊时AFP≥400 ng/ml 93例,20 ng/ml <AFP<400 ng/ml 38例,正常46例,分别占5254%、21.47%、25.99%,异常率占74.0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χ2=106.07,P<0.001)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χ2=67.82,P<0.001);177例患者中63例病程中AFP<400 ng/ml,占35.59%;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AFP水平低于直径>5 cm患者(χ2=862,P<0.005);首诊时AFP确诊率低于B超 (χ2=30.39,P<0.000)和CT (χ2=84.83,P<0.000)。结论PHC患者首诊时AFP异常率较高,且AFP水平越高,其诊断价值越大,AFP水平与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也要警惕AFP阴性的PHC;动态监测AFP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以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Glypican-3(GPC3)在胃肝样腺癌(HA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3年我院确诊的21例胃HA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GPC3、甲胎蛋白(AFP)及肝细胞石蜡单克隆抗体(HepPar-1)在21例胃HAC患者及42例普通型胃腺癌(GC)患者中的表达,分析GPC3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GPC3、AFP及HepPar-1在胃HA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C,分别为85.7%(18/21)和14.3%(6/42)、48.6%(10/21)和2.4% (1/42)及57.1%(12/21)和19.0% (8/42).在胃HAC患者中,GPC3强阳性比例为66.7%(14/21),远高于AFP的33.3%(7/21)及HepPar-1的38.1% (8/21).GPC3诊断胃HAC的敏感性高于AFP及HepPar-1.GPC3的表达与癌组织脉管侵犯及血清AFP水平升高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pTMN分期、是否合并其他类型腺癌、肿瘤分化程度及血清CA199的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GPC3在胃HAC中的过表达与手术后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GPC3可用于辅助诊断胃HAC,其过表达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病患者(50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肝脏良性病变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特异免疫膜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 AFP、GGTⅡ、GP73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q 检验;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 AFP、GGTⅡ、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的 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血清 GGTⅡ水平在对照组或肝脏良性病变组、原发性肝癌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但是对照组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AFP 和 GP7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单独检测时 GP73的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为92%;GGTⅡ的特异度为64%,敏感度为84%;AFP 的特异度为51%,敏感度为76%。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4.6%,敏感度为98.8%。结论单独检测时 GP73指标最好,3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章鹏  陈婷  宫钰  冯怡燕  薛峰  李海 《胃肠病学》2010,15(8):456-461
最新研究显示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非病毒特异性肝损伤的调控,然而至今尚无研究报道其是否参与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肝损伤。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肝组织发生亚大块及以上坏死、12例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为G2~G4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11例健康人的肝组织和外周血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IL-17的表达和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Th17型细胞因子IL-17 mRNA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亚大块坏死组肝组织IL-17阳性细胞浸润区域较G2~G4炎症组广泛,健康对照组仅有少量IL-17阳性细胞浸润。亚大块坏死组肝组织IL-17、RORγt mRNA表达和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G2~G4炎症组(P=0.0226,P=0.0531,P=0.0171).G2~G4炎症组又高于健康对照组(P=0.0289,P=0.0005,P=0.0160)。肝内IL-17 mRNA表达和血清IL-7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_s=0.686,P0.0001;r_s=0.767,P0.0001)。结论:肝内和血清Th17型细胞因子IL-17水平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参与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类型及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对37例肝癌患者和38例健康体验者进行血清AFP及GP73的含量检测,分析AFP、GP73及AFP+GP73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34例(91.89%)为肝细胞癌,28例(75.68%)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和GP73的含量分别为(418.31±189.93)ng/ml和(252.03±238.34)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8±9.39)ng/ml和(34.03±22.67)ng/ml,均P〈0.01。AFP和GP73联合检测肝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86.49%和84.20%,与单项检测相比,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结论血清中AFP及GP73含量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PHC诊断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64例肝癌组和72例对照组进行血清AFP及GP73的含量检测,分析AFP、GP73及AFP和GP73联合检测时在PHC诊断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64例PHC癌患者中,57例(89.01%)为肝细胞癌。AFP和GP73在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分别为(318.27±169.32)ng/ml和(262.74±168.9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的(14.16±8.45)ng/ml和(37.04±20.56)ng/ml,P均〈0.01。AFP和GP73联合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88.39%和86.36%,与单项检测相比,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结论血清中AFP及GP73是PHC发生、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内毒素血症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肝硬化伴1型肝肾综合征患者38例和肝硬化肾功能正常患者50例,分析肝硬化病因、降钙素原、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功能评分、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肝肾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为6.98±12.38ng/L,高于对照组(0.12±0.10ng/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终末期肝功能评分为36.9±9.0,高于对照组(9.9±7.7,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素、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血钾水平分别为296.4±233.8μmol/L、29.9±11.1mmol/L、417.1±97.4μmol/L、3.5±1.2mg/L 和4.78±0.89mmol/L,高于对照组(57.5±44.1μmol/L、4.6±1.0 mmol/L、69.2±10.3μmol/L、1.2±0.5mg/L和3.68±0.41mmol/L,P均〈0.05),而血钠、血氯水平为127.9±6.5mmol/L和91.8±6.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38.26±3.94mmol/L、103.23±5.06mmol/L,P均〈0.05).结论内毒素血症可能是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185例,包括PHC患者61例(PHC组)、肝硬化患者66例(肝硬化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58例(慢性肝炎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FP-L3采用亲和吸附离心管分离血清,AFP和AFP-L3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以AFP-L3≥10%为阳性诊断标准,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对照组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分别为78.02%、69.8%、78.26%、0%。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AFP-L3是国际公认的对PHC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但本研究显示其在良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与PHC差别不明显,因此仍应与AFP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更有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