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随着肝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肝癌临床病理诊断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肝癌病理标本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癌远期疗效,临床上对肝癌病理报告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目前已有医疗单位积累了数千甚至数万例的诊断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发展仍不平衡,病理报告的内容及格式差异很大,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精细治疗的需要.为此,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共同组织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研讨会"于20l0年1月17日在上海举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随着肝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肝癌临床病理诊断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肝癌病理标本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癌远期疗效,临床上对肝癌病理报告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随着肝脏外科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肝癌临床病理诊断学得到了快速提高,在肝癌病理标本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癌远期疗效,临床上对肝癌病理报告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之一。随着肝脏外科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肝癌临床病理诊断学得到了快速提高,在肝癌病理标本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年版)》(简称《共识》)[1],对推进我国肝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近5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4年4  相似文献   

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765-1769
肝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分子异质性显著,极大地制约了临床疗效,因此深入探索其异质性的分子分型,对于制订个体化诊疗策略极为重要。近年来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层出不穷,结合多组学特征提出了多种分子分型系统,使临床研究者对肝癌分子异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详细总结了肝细胞癌的分子分型,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密切联系,分析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干预新靶标,提出了肝癌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治性肝切除及肝移植术是改善原发性肝癌远期预后的最佳选择,然而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因此,转化治疗成为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的研究热点。简述了肝癌转化治疗的评估内容,并归纳了目前不可切除性肝癌的转化治疗方案。随着对原发性肝癌及个体化治疗的进一步了解,精准医疗联合多学科诊疗团队制定出个体化的转化治疗方案,认为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率及治疗效果,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分子病理流行病学是在分子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Shuji Ogino教授等在2010年正式提出.肝癌分子病理流行病学研究的是肝癌危险因素、分子标志物和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危险因素对肝癌发生发展影响的分子机制,实现对高危人群的分子分型.2型糖尿病已被确认为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肝癌分子病理流行病学有助于阐明2型糖尿病对肝癌发生发展影响的分子机制.2017-12-20首届"中日肝癌分子病理流行病学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肝癌分子病理流行病学为我们解决肝癌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提升未来肝癌领域的早期预防、分子分型、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研究等方面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2004,(Z1)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关于修订“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的说明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在我国最早由 1977年的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拟定。2 0余年来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 ,对我国的肝癌防治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经验的积累 ,亦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 ,虽曾有几次局部修改 ,但缺乏更广泛的论证。期间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亦曾发布原发性肝癌的TNM分期标准。在日本、欧美等国亦有各自的肝癌分期标准。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考虑到UICC的标准需在取得病理检查后方能作出判断 ,而我国肝癌病例能做手术切除或病理检查的不多 ,参照世界各国结合肝功能情况一并考虑的临床分期方案 ,拟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诊断和分期标准。 1999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提出后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近两年来征求了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 ,2 0 0 1年 9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现介绍如下。希望全国临床工作者采用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诊断标准 :1.AFP≥ 40 0 μg/L ,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关于慢性胃炎病理报告规范化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我国各地医院病理科在慢性胃炎内镜活检取材的标本块数、部位及病理报告书写格式不统一以致影响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问题,本文针对过去病理报告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目前最常见的Hp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包括与胃癌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推荐了各种不同常见胃炎报告的书写方式.指出病理报告对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治疗对策及估计预后,尤其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性.最后重点强调提出病理医生必须密切联系临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病理报告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诊疗指南   总被引:36,自引:39,他引:36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1],国内迄今尚无肝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的制定遵守了循证医学原则,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与国际接轨。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级(表1…  相似文献   

12.
In 2010, a panel of Chinese pathologists reported the first expert consensus for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s to address the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inconsistencies in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LC. Since then considerable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globally, prompting us to update th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LC. In April 18, 2014, a Guideline Committee consisting of 40 specialists from seven Chinese Societies(including Chinese Society of Liver Cancer,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Liver Cancer Study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Digestive Disease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Surger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Pathological Group of Hepatobiliary Tumor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was created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guideline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LC, mainl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gross specimen sampling, concept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 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 satellite nodules,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is. The present updated guidelines are reflective of current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ies, and include a novel 7-point baseline sampling protocol, which stipulate that at least four tissue specimens should be sampl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umor and adjacent liver tissues in a 1:1 ratio at the 12, 3, 6 and 9 o'clock reference posi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molecula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t least one specimen should be sampled at the intratumoral zone, but more specimens should be sampled for tumors harboring different textures or colors. Specimens should be sampled at both adjacent and distant peritumoral liver tissues or the tumor margin in order to observe MVI, satellite nodules and dysplastic foci/nodul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ackground liver tissues. Complete sampling of whole SHCC ≤ 3 cm should be performed to assess its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rapeutic borders should be also preserved, even in SHCC.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VI and satellite nodules, immunohistochemical panels, as well as molecular diagnostic principles, such as clonal typing, for recurrent HCC and multinodule HCC were also proposed and recommended. The standardized process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s aimed at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pathological PLC diagnoses as well as providing a valuable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tumor invasive potential,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long-term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regimens. The updated guidelines coul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of PLC, and provide a valuable frame of reference for its clinical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多学科结直肠癌协作团队(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MSTF)包括美国胃肠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和美国胃肠内镜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最近更新了2006年制定的关于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肠镜随访监控间隔时间的共识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腔肝细胞移植(HCT)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疗效。方法取10只大鼠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另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20只、B组20只、C组10只。A、B组均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制作ALF模型,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肝细胞悬液2.5ml/只、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2.5ml/只;C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移植后48h肝功能情况、肝脏病理改变及7d存活率。结果A、B组ALT、AST、AMM均高于C组(P均〈0.01),但A、B组间比较,P〉0.05;A组7d存活率为50.00%,B组为14.28%,两组比较,P〈0.01。A组7d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仅见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见少量炎性细胞;B组肝小叶结构仍紊乱,较多细胞呈脂肪样变性,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经腹腔HCT治疗D—GalN诱导的大鼠ALF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nT)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 83例心力衰竭患者均接受CRT治疗。根据术前血清TnT定量分为两组,异常组25例(TnT≥0.05ng/ml);正常组58例(TnT0.05ng/ml)。随访3个月至6年。观察死亡率、无应答的发生率及3个月及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结果异常组心源性死亡及无应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分别0.05和0.01)。正常组比异常组心功能指标改善得更明显(P0.01),心室逆重构在正常组更常见(P0.05)。结论血清TnT是心肌坏死的标志物,CRT术前TnT水平增高,可能会影响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终末期肝病以及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展至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的患者多难以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给抗病毒治疗带来困难。面对我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比例较高、肝移植实施困难、对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应答率高的特点,参考国际指南,作者在国内率先探索和提出了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标准及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依据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方法,先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缓解脾亢或减少副作用后,再采用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减少HCV感染相关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我国第一个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专家共识颁布。近年来P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PSC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PSC推荐意见21条。为了利于鉴别PSC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也附有IgG4-SC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PSC和IgG4-SC的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格列齐特缓释片每日30 mg及60 mg两个起始剂量水平,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选取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格列齐特缓释片30 mg/d及60 mg/d两组治疗16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7点血糖谱、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SEN)、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标[包括胰岛素生成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修正的β细胞指数(MBCI)]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并进行不良反应等安全性评估.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分析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16周后,60 mg组HbA1c较基线的下降幅度(-2.2%±1.4%)较30 mg组较基线的下降(-1.2%±1.1%)更为显著(F=4.2,P=0.04);研究终点时,两组受试者FPG、2 hPG及7点血糖较基线的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INS及ΔI30/ΔG30较基线的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30 mg组较基线的升高幅度比较,60 mg组HOMA-β较基线的升高幅度更显著(t=1951.0,P=0.04);30 mg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10.5%(6/57),而60mg组更高,为16.1%(9/56);治疗后30 mg组和60 mg组体质指数分别为(24.8±2.6)和(24.2±2.5)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结论 格列齐特缓释片60 mg/d在降低中国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以及改善β细胞功能方面优于30 mg/d,但同时增加轻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故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哪种初始剂量需综合胰岛功能与低血糖风险等临床特征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常用的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血事件。方法 在56例非-ACLF、26例达到亚太肝病协会发布标准的ACLF(APASL-ACLF)和12例达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的ACLF(EASL-ACLF)患者,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标准(BARC)、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标准(GUSTO)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标准(ISTH)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57.6%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非ACLF组出血发生率为41.1%,显著低于APASL-ACLF组或EASL-ACLF组的76.9%和100.0%(P<0.05);有出血事件组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13.0%和24.5%,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的0.0%和 0.0%(P<0.01);BARC标准、TIMI标准和GUSTO标准判断28 d短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95%CI:0.747~1.000)、0.801(95%CI:0.653~0.94)和0.841(95%CI:0.697~0.984),均显著低于ISTH标准的0.95(95%CI:0.861~1.000,P<0.05)。结论 ACLF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但致死性出血事件少见。在四种出血评分标准中,经验证,ISTH标准适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