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  相似文献   

2.
1射频消融在治愈性治疗肝癌的对手和挑战肝癌治愈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可分为以下3种:1.1局部消融这种治疗手段,主要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把针或探头放入肿瘤中的适当位置,通过注射化学药物或释放能量,把癌细胞杀死。局部消融的适应证为局限于肝内的肝癌。以前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肝内血管旁转移瘤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内血管(直径>3mm)旁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例单发肝转移瘤患者行RFA治疗(年龄范围:36-95岁,男女比例18∶6),所有病灶均在肝内直径>3mm的血管旁.肿瘤直径为:1.7-5.1cm.对照组选择同期行RFA的单发肝脏转移瘤患者,且病灶远离血管或者胆囊等,共25例.术后1、3、6、12、24mo分别行影像学检查随访.结果:24例患者共24个病灶接受了治疗.20例患者(83%)获得了完全的肿瘤坏死.4例患者出现了病灶周边不规则的强化,接受了再次治疗.2年随访肿瘤局部控制率为50%.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肝内小血肿,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即使紧邻肝内大血管的转移瘤,行RFA仍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肿瘤进展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符合米兰标准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行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术的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15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110例,射频消融4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脉管侵犯的关系。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血红蛋白、Alb较手术切除组低(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手术切除组短(P<0.05)。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55.2%、28.8%和83.3%、50.0%、26.5%,χ2=1.161,P=0.281;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42.5%、21.9%和79.2%、37.5%、11.0%,χ2=1.771,P=0.183)。无微脉管侵犯者与有微脉管侵犯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6%、59.1%、31.8%和94.1%、33.1%、10.1%,χ2=4.250,P=0.039;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1%、48.1%、25.0%和82.4%、17.6%、6.1%,χ2=8.120,P=0.004)。低分化肝癌与非低分化肝癌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33.7%、4.1%和96.1%、64.5%、39.0%,χ2=19.09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10.3%、3.2%和89.5%、56.6%、31.4%,χ2=25.973,P<0.001)。整块肝肿瘤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7%、57.7%、29.8%和93.3%、38.9%、23.3%(χ2=1.282,P=0.25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3%、46.0%、23.7%和86.7%、26.7、10.0%(χ2=1.706,P=0.191),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χ2=3.088,P=0.079),2组患者在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结论对于多发的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效果与射频消融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在手术切除组,整块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效果无明显差异。肿瘤的微脉管侵犯情况、肿瘤的分化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超声导引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邻近危险区域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PMCT)治疗邻近胃肠、胆囊、膈肌、心脏、肾脏等危险区域(即肿瘤距上述脏器最短距离≤0.5 cm)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寻找合适的治疗条件,从而实现对肝脏肿瘤完全凝固坏死而邻近重要器官无明显热损伤。方法选择邻近胃肠(4例)、胆囊(10例)、膈肌(24例)、心脏(4例)、肾脏(3例)等危险区域肝癌患者45例均行PMCT治疗。术前术后均行B超,增强CT扫描,检测甲胎蛋白(AFP),判断疗效。同时常规查肝肾功能。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清AFP变化,肿瘤缓解率。结果⑴PMCT后8周增强CT提示肿瘤完全坏死38例,坏死率84.44%;4周复查AFP,35例AFP术前阳性患者中23例转为阴性(65.71%),与文献报道非危险区域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疗效无差异。⑵1例邻近膈顶肝癌患者PMCT治疗后出现血胸,经止血对症治疗7 d后出血吸收出院;1例出现针尖断开滞留于消融中心区域,无症状,随访一年针尖位置无变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采取适当措施下对于邻近危险区域肝癌进行PMCT治疗,其疗效与非危险区域PMCT疗效接近,同时可以避免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邻近横膈部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三○二医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277例,共计362个原发性肝癌病灶,根据入组标准选择其中66例(共71个邻近横膈部病灶)作为研究组,95例(共114个位于肝实质病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治疗术后肿瘤灭活率、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显示研究组65个病灶(91.5%)及对照组107个病灶(93.9%)完全灭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随访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病灶分别为16.9%、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48)。研究组术后有2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37例患者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1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早期肝癌常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射频消融术(RFA)、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以及根治性肝切除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FA有着有效、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住院时间短及花费少等优势,被认为是早期局灶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RFA有着较高的肿瘤复发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RFA在局灶性肝癌治疗中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老龄化,65岁以上老年肝脏肿瘤患者亦逐渐增多,此类疾病的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总体状况。在某些有合并症的老年患者中,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及肝移植并不适合 [1] ,射频治疗为这些不适合立即行肝脏根治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并于2009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肝癌治疗指南列为肿瘤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局部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最早报道于1987年,我国自1991年开始这项工作,并迅速在全国展开。至今接受消融的病例已逾数万。治疗的范围已从室上性心动过速扩展到室速和房颤。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成功率已达96%以上。局灶房颤消融也在部分医院开展,对合适病例的消融成功率可达7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RFA治疗肝癌的原理是通过射频产生热能,使局部达到高温而杀死肿瘤细胞.相对于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RFA在消融范围、消融形态、调控方式、电极针种类以及安全性方面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1],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局部消融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肝癌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初治后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或RFA初治的97例小肝癌患者资料,并对治疗后满2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到63例,手术和RFA治疗分别为34和29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小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利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rank进行两种无瘤生存率检验。结果手术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3个月、1、2 a复发率分别15%、38%、64%,21%、35%、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后复发与治疗方法、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结节数目、是否合并有肝硬化、甲胎蛋白水平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与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小肝癌取得相近的治疗效果,RFA有望成为替代手术治疗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Huang X  Lü B  Meng LN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3):217-220
目的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早期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OVID等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将Jadad评分≥3分的高质量论文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STATA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以漏斗图和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共6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共包含862例早期肝癌患者.研究表明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RFA治疗可明显增加早期肝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并减少了肝内局部复发率,OR值分别为2.06(95%CI为1.54~2.77,P=0.000)和0.40(95%CI为0.28~0.57,P=0.000);而在肝内转移、远处转移、严重副作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Egger线性回归显示3年生存率、肝内局部复发率、肝内转移、远处转移、严重副作用等方面的P值分别为0.670、0.160、0.884、0.087、0.317,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早期肝癌经RFA治疗可获得优于其他疗法的局部疗效和3年生存率.RFA具有微创、简便和经济的优点,有可能作为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癌治疗领域中新兴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病变多发生于进展期肝病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导致原发性肝癌仍然是一种难治性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及肝移植虽是根治性治疗方法,但由于移植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及原发性肝癌本身的隐匿性,使得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并不能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而近些年随着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RFA)。主要讨论上述两种介入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近年来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高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RFA)疗效及RFA对肝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超声引导RFA治疗的225例HCC患者为本文研究对象;非老年组(年龄≤60岁)109例;老年组(年龄>60岁)116例中,年龄≥70岁者50例,52.6%(61人)合并其他疾病.治疗前两组病灶大小,肝功能分级均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RFA疗效、生存期、生存率、生命质量变化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消融成功率,局部肿瘤进展率均无明显差异.平均生存期非老年组为(43.31±3.16)个月,老年组为(41.07±2.50)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RFA治疗前后生命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老年组社会功能领域得分高于非老年组,两组生命质量总得分及其他领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RFA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高龄HCC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并保持患者较高的生命质量;对高龄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