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邻近横膈部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三○二医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277例,共计362个原发性肝癌病灶,根据入组标准选择其中66例(共71个邻近横膈部病灶)作为研究组,95例(共114个位于肝实质病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治疗术后肿瘤灭活率、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显示研究组65个病灶(91.5%)及对照组107个病灶(93.9%)完全灭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随访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病灶分别为16.9%、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48)。研究组术后有2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37例患者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1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原发性肝癌(PHC)经皮微波消融术(PMCT)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PHC患者652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观察患者PMCT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2012、2013和2014年并发症发生的差异,总结防治对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18例患者出现PMCT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76%,其中包括腹腔出血10例,肝脓肿2例,肠瘘1例,膈肌破裂2例,急性肾衰竭1例,肿瘤种植转移1例,心脑血管疾病 1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并发症相关病死率为5.56%(1/18);2012、2013和2014年PMCT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PMCT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对于肝肿瘤部位特殊、肝硬化程度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风险仍较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术前预防性治疗、术中规范性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能够显著降低PMCT并发症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 相似文献
4.
以射频消融(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已成为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适应证为肿瘤单发、直径≤5 cm;或者肿瘤2~3个、最大直径≤3 cm。数个临床研究表明射频治疗小肝癌的效果与手术切除相当,国内外多个肝癌临床治疗指南已经将射频与手术切除一样,并列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临床上RFA常常与手术切除、血管介入、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在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射频消融在治愈性治疗肝癌的对手和挑战肝癌治愈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可分为以下3种:1.1局部消融这种治疗手段,主要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把针或探头放入肿瘤中的适当位置,通过注射化学药物或释放能量,把癌细胞杀死。局部消融的适应证为局限于肝内的肝癌。以前 相似文献
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94-159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组(45例),均接受消融治疗。术后对患者肿瘤复发、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无复发或死亡者随访至2019年9月。比较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患者消融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缓解情况、肿瘤复发或进展及术后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局部进展率、累积生存率,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2组患者基线水平无差异。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轻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5%vs 51.1%、6.0%vs 2.22%、75.0%vs 80.0%和33.9%vs 26.3%,P值均0.05);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vs 93.3%,P=0.990);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1、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7%、63.50%和37.1%、5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93.3%和90.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3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治疗危险区域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符合米兰标准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行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术的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15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110例,射频消融4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脉管侵犯的关系。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血红蛋白、Alb较手术切除组低(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手术切除组短(P<0.05)。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55.2%、28.8%和83.3%、50.0%、26.5%,χ2=1.161,P=0.281;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42.5%、21.9%和79.2%、37.5%、11.0%,χ2=1.771,P=0.183)。无微脉管侵犯者与有微脉管侵犯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6%、59.1%、31.8%和94.1%、33.1%、10.1%,χ2=4.250,P=0.039;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1%、48.1%、25.0%和82.4%、17.6%、6.1%,χ2=8.120,P=0.004)。低分化肝癌与非低分化肝癌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33.7%、4.1%和96.1%、64.5%、39.0%,χ2=19.09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10.3%、3.2%和89.5%、56.6%、31.4%,χ2=25.973,P<0.001)。整块肝肿瘤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7%、57.7%、29.8%和93.3%、38.9%、23.3%(χ2=1.282,P=0.25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3%、46.0%、23.7%和86.7%、26.7、10.0%(χ2=1.706,P=0.191),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χ2=3.088,P=0.079),2组患者在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结论对于多发的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效果与射频消融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在手术切除组,整块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效果无明显差异。肿瘤的微脉管侵犯情况、肿瘤的分化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肝内血管旁转移瘤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内血管(直径>3mm)旁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例单发肝转移瘤患者行RFA治疗(年龄范围:36-95岁,男女比例18∶6),所有病灶均在肝内直径>3mm的血管旁.肿瘤直径为:1.7-5.1cm.对照组选择同期行RFA的单发肝脏转移瘤患者,且病灶远离血管或者胆囊等,共25例.术后1、3、6、12、24mo分别行影像学检查随访.结果:24例患者共24个病灶接受了治疗.20例患者(83%)获得了完全的肿瘤坏死.4例患者出现了病灶周边不规则的强化,接受了再次治疗.2年随访肿瘤局部控制率为50%.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肝内小血肿,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即使紧邻肝内大血管的转移瘤,行RFA仍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肿瘤进展率低.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对4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了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病变28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病变5例,冠心病8例、孤立性房颤5例。将FLEX10微波探头完整包绕4个肺静脉入口及下腔静脉开口至三尖瓣环,微波能量65W、90s进行连续性心外膜消融,然后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术。术前平均左房直径(52.5±15.3)mm,左室射血分数42%~70%。所有病例均于出院时和术后3、6、12个月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24hHolter、超声心动图及临床检查进行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均成功进行了心外膜微波消融术并于术中消除房颤,无手术死亡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微波消融时间平均(37.7±7.8)min,成功率为63.0%;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出院时为63.0%,3个月为66.7%,6个月为72.7%,12个月为80.6%,且左房内径<50mm。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消融术可以达到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房颤的目的,在合并或不合并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持续性房颤外科治疗中有较低的风险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Ai Li YUAN Zhen Shu ZHANG Shu Qin HOU Wen GUO Sheng Da CUI Huan Jian LIN Bo JIANG Lan BAN Lin LAN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2002,3(1):23-26
OBJECTIVE : To asse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RF) ablation in treating liver cancers.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side-effects of the technique were also evaluated. METHODS :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s were treated between May 1999 and July 2000.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cases wer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 and 22 cases were metastatic liver cancers. The diameter of the cancers ranged from 1.5 to 19.0 cm, with a mean diameter of 7.07 cm.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F2000TM RF under ultrasonographic guidance and the results and sid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patients were treated 182 times, with the average number of treatments for each patient being 1.18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herapeutic points was 5.74. Symptoms improved after therapy and the levels of α-fetoprotein (AFP) dropped from 1553.68 to 883.70 ng/mL. The AFP level declined in 60.8% of patients, remained unchanged in 32.7% of patients and was elevated in 6.5% of patients. After RF ablation, the size of the tumor was reduced in 87 cases (56.6%), stabilized in 52 cases (33.7%) and enlarged in 15 cases (9.7%). The common side-effects of RF were local pain, fever and leukocytosis; no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 Percutanous RF ablation of liver cancers is a simple, safe, effective method. It can be curative for small liver cancers but for large liver cancers multiple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herapy may be needed to enhance its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PMCT)术治疗肝癌过程中采用实时灰阶超声判断凝固坏死范围的价值。方法在PMCT术治疗19例HCC患者过程中,采用灰阶超声全程监测治疗灶强回声范围的最大短轴径(SDT)和最大长轴径(LDn在治疗后1小时和1个月后,再次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测量凝固坏死灶对应的SDc和LDc。结果在18例治疗灶明显增强的患者,治疗时病灶表现出椭圆状强回声,其SDT与1小时后超声造影的SDC1的相关系数为0.64,LDT与LDCI的相关系数为0.73;SDT与一月后超声造影SDC2的相关系数为0.79;LDT与LDC2的相关系数为0.76。1例患者术中治疗灶强回声范围表现不明显,超声造影证实为完全坏死。结论在PMCT术中灰阶超声监测的病灶最大强回声范围与术后超声造影所测凝固坏死灶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治疗时凝固坏死范围的参考;但因它们的相关系数并不高,且有个别病灶强回声表现不明显,故在PMCT术后还应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判断其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行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高危部位肝癌病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所有患者首先行TACE治疗,术后3~5 d行RFA治疗。RFA治疗均在CT引导下完成。主要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共包含76个病灶,均完成TACE及RFA治疗。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1.5%(62/76)。术后随访6~64个月,至随访结束,肿瘤局部进展率为28.9%(22/7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8.1%、64.1%。随访期间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1%(1例出现肝脓肿、1例出现胆道出血),分别在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缓解且无后遗症。结论在TACE基础上行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