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丙二醛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DA-LDL)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如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ACEI等,治疗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给予予银杏叶注射液20mL×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空腹采集清晨静脉血,以检测MDA-LDL、血液生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及MDA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MDA-LD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MDA-LDL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收入本院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共70例、1250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105次无明显症状。持续时间:持续〈30min/d35例,其中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70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 59例,心率变异〉100ms 12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50ms;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者55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5例;出现ST段压低者30例,30例中显著压低者22例,轻度压低者8例;单纯ST段压低者5例,ST段压低同时伴T波异常者25例。结论临床上应视为严重心绞痛发作,积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对UAP发作时异常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有独特复杂的病理机制和临床预后。主要诱因有: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局部血小板凝聚,引起冠状动脉不全堵塞;神经源性介导的冠状动脉血管张力增高或内皮功能不全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斑块脂质急剧增大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加重等。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及时正确处理对延缓和避免严重的心脏事件至关重要。治疗重点包括改善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治疗、增加心肌能量产生的治疗和抗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及时观察不稳定型号心绞痛的病情发展,提供高效的护理。方法对2015年65例不稳定型号心绞痛患者综合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2012年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2年内有1例死亡,12例再住院,并发急性心肌梗死3例,2013年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年内有0例死亡,16例再住院,并发急性心肌梗死4例,2014年7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年内有1例死亡,14例再住院,并发急性心肌梗死6例,2015年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年内有0例死亡,3例再住院无并发症。结论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穆春新 《河北医药》2011,33(15):2348-234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采用各种及时正确治疗,常可减少该病发展至AMI及心性死亡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UAP的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中有效2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无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明显肌痛、无力及转氨酶、肌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UA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具有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显效3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100%。结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症状有时不典型,护理工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优质的护理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易红 《中国实用医药》2014,(15):190-19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积极有效的护理,78例患者中,有效55例,良好23例,无效0例,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很高。结论在积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eqcle Angina,UA)亦称为梗死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可能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晚近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血管镜和有效的病理学手段的进展使我们对UA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L1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心肌缺血状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正确诊断、及时救护是改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住院UA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LMWHC)(治疗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两组以及LMWH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UAP疗效为91.6%,与对照组疗效70.0%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86.1%,优于对照组70.0%(P<0.05);LMWH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明显好转。 结论LMWH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缓解UAP的临床症状;同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Clexane)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期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入院前24h内出现静息发作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5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患者10例、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患者15例),入院后给予Clexane抗凝治疗5d,入院后即刻(开始抗凝治疗前)、48h、第5d、第14d(停止抗凝治疗后第9d)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WF含量的变化。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各时刻血浆vW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Clexane抗凝治疗后48h,血浆vWF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持续至第14d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增高的血浆vWF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低分子量肝素Clexane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期血浆vWF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R〈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具有抗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眉山市人民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药尿激酶。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心脏事件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与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5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临床症状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1%,92.9%,对照组为54.5%,63.6%,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均<0.01);心肌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4%和50.0%,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LMWH)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腹壁皮下脂肪内注射,剂量为100抗XaIU/(kg·12h),连续7d。结果:国产LMWH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33.3%和83.3%,与进口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法安明)的30.0%和80.0%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LMWH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安全有效,且与进口同类产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朱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3+25-23,2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采取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的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封尊玉 《中国药房》2010,(28):2678-268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1;B组43例,基本治疗+低分子肝素;C组42例,基本治疗+前列腺素E1。观察3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与缺血性ST-T恢复情况;前列腺素E1、低分子肝素副作用;3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情况。结果:A组与B、C组住院后7d内心绞痛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组与B、C组缺血性ST-T改变恢复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前列腺素E1致输注静脉不适、疼痛和药源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A组23.26%、2.33%,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19.05%、4.76%;3组低分子肝素致注射部位瘀斑发生率A组为88.37%,B组未见副作用发生,C组为90.70%。3组治疗前后PT、APTT、FIB、D-二聚体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1合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或单用前列腺素E1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消心痛(50例)及氯吡格雷加消心痛(50例)联合治疗,采用放免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UAP患者血浆ET含量明显升高(P<0.05),CGRP明显降低(P<0.05).较消心痛治疗组相比,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ET明显下降(P<0.01),CGRP明显升高(P<0.05).结论 氯吡格雷能显著改善ET、CGRP代谢失衡状况,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钱玲妃  倪淑红 《中国药房》2011,(48):4568-456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