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院自1992~1999年采用脐血输注合并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治疗难治性白血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0例患者均为1992~1999年的住院病人,男21例,女9例,年龄15~61岁(中位年龄42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4例(复发10例,难治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6例(难治9例,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移植(ABMT)是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最有效的手段,采集骨髓是ABMT非常重要的环节。我院从1988年至1996年间共进行40例急性白血病ABMT,现将自体骨髓移植中采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按FAB分类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男22例,女18例,移植时年龄14~47岁,平均27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1例,其中M_1 5例,M_2 9例,M_3 3例,M_4及M_5各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9例,均为L_2,高危型。40例移植时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分型的X线骨骼改变及特点。资料与方法对145例骨骼X线有改变的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变量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儿均以多部位骨浸润为主。两组中颅骨、肩胛骨、脊柱、肱骨、尺骨、桡骨、胫骨、腓骨浸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中肋骨、股骨浸润发生率较高,而ANLL组骨盆浸润较多发;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多部位骨浸润发生率较高,标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R-ALL)单个部位骨浸润发生率更高,二者在骨盆、肋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胫骨、腓骨浸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ALL以颅骨、脊柱浸润多发,而SR-ALL股骨浸润较多见;各型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均较高(≥50%),ALL组出现白血病带的概率较ANLL高(χ2=12.965,P<0.005),而ANLL发生骨质破坏及骨质硬化的比率显著高于ALL组(χ2=11.528,P<0.005;χ2=13.888,P<0.005),其中M5型骨质破坏发生率达到100%(4/4),二者骨膜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病理性骨折均为ALL型白血病,其中L1型2例,L2型3例。结论儿童AL的骨骼改变对临床诊断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且与病理分型及临床分型具有一定关系,对怀疑为白血病的儿童应行X线骨骼检查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分型的X线骨骼改变及特点.资料与方法 对145例骨骼X线有改变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A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变量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儿均以多部位骨浸润为主.两组中颅骨、肩胛骨、脊柱、肱骨、尺骨、桡骨、胫骨、腓骨浸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中肋骨、股骨浸润发生率较高,而ANLL组骨盆浸润较多发;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多部位骨浸润发生率较高,标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R-ALL)单个部位骨浸润发生率更高,二者在骨盆、肋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胫骨、腓骨浸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ALL以颅骨、脊柱浸润多发,而SR-ALL股骨浸润较多见;各型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均较高(≥50%),ALL组出现白血病带的概率较ANLL高(x2=12.965,P<0.005),而ANLL发生骨质破坏及骨质硬化的比率显著高于ALL组(x2=11.528,P<0.005;X2=13.888,P<0.005),其中M5型骨质破坏发生率达到100% (4/4),二者骨膜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病理性骨折均为ALL型白血病,其中L1型2例,L2型3例.结论 儿童AL的骨骼改变对临床诊断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且与病理分型及临床分型具有一定关系,对怀疑为白血病的儿童应行X线骨骼检查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在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已有许多报道 ,但白血病中γ-GT的变化在国内少见报道。为了探讨γ -GT在白血病中的变化 ,我们对 4 3例白血病患者清γ -GT测定结果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其对白血病的诊断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白血病组 :白血病患者 4 3例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5例 ,年龄 3~ 37岁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19例 ,年龄 4~ 71岁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 9例 ,年龄 2 6~ 75岁。全部病例均按FAB协作组和白血病形态学的分类法标准进行分类[1] 。…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商品名瑞白 )治疗肿瘤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且副作用少 ,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全组患者共 39例 ,男 2 1例 ,女 18例。平均年龄 5 0岁 (14~ 6 8岁 )。经病理细胞学检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诊断为恶性肿瘤。接受化疗后白细胞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下降。其中 ,多发性骨髓瘤 5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2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5例 ,淋巴瘤 9例 ,结肠癌 6例 ,小细胞肺癌 4例 ,非小细胞肺癌 8例。全部病例无明显心、肝、肾…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小儿最常见恶性肿瘤,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柔红霉素(DNR)为主的强化疗方案后,ALL的诱导缓解率及5年无事件生存率已有明显提高。我们应用改良的XH-99方案系统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5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06~2011-12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1岁9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7个月;其中高危29例,标危36例;其临床表现均符合ALL的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uer小体在各类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特征。方法对132例不同类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用显微镜观察Auer小体的有无、位置、颜色、长度、粗细、数目(根)、形态所占百分比。结果 132例标本中有Auer小体的47例(35.61%),其中M3阳性率较高(80.77%),。其次为M2(42.10%)、M5(22.58%)。结论对Auer小体各项参数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Auer小体本身的认识,并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骨髓腔与静脉内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1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为14~56岁(平均27.2),含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粒)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慢粒急粒变)1例,红白血病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单)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10例。 方法 诱导缓解以HOADP和COADP方案为基础方案,配合支持疗法,缓解后巩固1~2个疗程,鞘内注射2~3次预防胸膜白血病。 1.急非淋:静脉及骨髓腔内均用HOA-DP方案。见附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LA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行HLA不全相合PBSCT,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b1例、M4EO1例,移植时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HLA配型1、2个位点不合各1例,3个位点不合2例。预处理方案由全身照射或白消胺、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司莫司汀组成。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胞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四联方案。结果患者移植过程顺利,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并达完全供者植入。3例出现Ⅰ度急性GVHD,1例出现Ⅱ度急性GVHD。1例并发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2例并发真菌肺炎。至今2例患者分别无病存活30月和15月,1例目前为移植后4月,1例死亡。结论HLA半相合PBSCT疗效较好、安全可行,为无HLA完全相合供者的白血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周期素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分析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进行Cyclin蛋白测定,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6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12~70岁,平均34.4岁,另有5例正常人骨髓。结果 正常人骨髓未见阳性染色。患者阳性率为31.3%(15/48),其中ANLL和ALL的阳性率分别为25.0%(8/32)和43.8%(7/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患者的阳性程度多为轻中度,而复发患者的阳性程度则多数较高。结论 Cyclin D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过度表达的情况,其表达程度与临床病情进展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尤其与病情的复发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受抑是急性白血病的急症。通过对 5 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观察 ,发现对此期患者采取早期观察 ,早期处理的护理手段 ,可以帮助患者平稳安全地渡过骨髓受抑期 ,而达到完全缓解。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 1988年以来收治 5 6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9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4 7例。男 31例 ,女 2 5例。年龄最小 11岁 ,最大 6 0岁 ,平均年龄 35 .5岁。1.2 方法 采用VP—VDCP—VP—VDCLP方案。 (V :长春新碱 ;D :柔红霉素 ;C :环磷酰胺 ;P :强的松 ;L :左旋门冬酰胺酶 ) ,急非淋采…  相似文献   

13.
全身照射 (TBI)是骨髓移植 (BMT)治疗白血病预处理中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但通常所用的单次大剂量TBI(10Gy以上 )可产生重度造血型放射病或轻度肠型放射病[1 ] 。为提高病人的耐受性 ,降低照射引起的反应 ,我们采用分次全身照射方案 (FTBI)进行 4例BMT获得成功。一、材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1993年 5月~ 1994年 6月共收治 4例白血病病人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3例 ,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2 3~ 39岁 ,平均 2 6岁。移植时 4例均为第 1次完全缓解。骨髓移植、化疗、全身照射的时间安排 :病…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5例均为正在治疗中的未缓解的白血病患者。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1841岁 ,平均年龄 31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例 ,5例均在化疗中。主要症状 :发热及转移性右下腹痛 3例 ,黑色稀便 4例 ,恶心、呕吐 1例 ,消瘦、乏力 2例。主要体征 :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 5例 ,体温 38 840 0℃ ,肠鸣音弱 3例 ,腰大肌试验阳性 2例。实验室检查 :Hb (35 70 ) g/L ,WBC(0 30 7)× 10 9/L ,Plt (16 86 )× 10 9/L。病变部位 :仅在回盲部 2例 ,回盲部并累及升结肠 3例。临床诊断 :5例均诊断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于70%的27例初诊或复发息者骨髓细胞。荧光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HLA—DR、CD80(B7-1)和CI)和(B7—2)免疫标记检测。结果:27例病人除M3型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型外。HLA—DR抗原的表达均较高。其中M2型最高为90%;CD80阳性率很低,最高为M1型只有5%。其余均在l%~3%之间。CD86的表达高于CD80,最高为M5型为48%,最低为M6型为11%。结论: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以CD80缺乏为主。  相似文献   

16.
自70年代普遍开展联合化疗以来,成人急性白血病(AL)预后有显著改观。但目前化疗药物及剂量的选择大多根据AL患者群体一般反应性而缺少个体化。临床疗效监测是了解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白血病祖细胞(LCFU)和粒系-巨噬系祖细胞(GM-CFU-c)两种体外培养技术检测了3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旨在正确评价个体因素对化疗疗效的影响。找出提高缓解率的途径。研究对象和方法病例 37例ANLL患者GM-GFU-c体外培养67例次,其中28例52例次同时进行L-CFU体外培养。患者平均年龄33.7(14~  相似文献   

17.
利用TPA体外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出现的不同反应,建立了诊断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的分型方法.以5~10×10~5/ml的AUL细胞经1.6×10~(-7)M/ml TPA处理后,出现细胞贴壁反应,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增多,获得一定的吞噬乳胶粒的能力,形态上变为单核或巨噬系细胞,综合临床资料,可判断其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反,细胞只出现凝集反应,则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8.
柏冬  许亚茹 《空军总医院学报》2021,37(4):317-319,349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骨浸润的MRI表现及临床相关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4例血液病伴骨浸润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白血病骨浸润患者中包括急性白血病17例(7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7例,M5型5例,M6型2例;慢性白血病2例(8%),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分别有1例;淋巴瘤3例(13%),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另外粒细胞肉瘤2例(8%).所有患者均出现骨浸润局部阳性体征.骨浸润部位最多出现在骨盆诸骨,其次为四肢关节,以及脊柱椎体.影像学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边界尚清.基因检测MLL/AF阳性2例,AML1-ETO阳性2例,WT1阳性4例,BCR-ABL阳性1例.血生化检查显示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多明显升高.结论 MRI扫描对诊断恶性血液病骨浸润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且定位诊断准确,为确诊骨浸润提供影像学依据,有助于临床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治疗对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vfection,IFI)的白血病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国产伏立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IFI的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6月-2009年6月辽宁医学院附属一院血液科收治白血病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9.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  相似文献   

20.
郭长升  唐家宏  宋宗昌  朱璐 《人民军医》2003,46(11):655-656
1995年以来 ,我们采取砷剂诱导加杀伤 ,交替治疗完全缓解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2 5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5例中 ,男 1 6例 ,女 9例 ;年龄 5~ 4 3岁 ,平均 30 5岁。M 3a(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型 ) 1 6例 ,M 3b(急性早幼粒白血病b型 ) 9例。诊断与疗效标准按参考文献[1] 。 2 5例均采用砷剂(As2 O3)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在诱导过程中处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高凝期者给肝素皮下注射 ,直至出血倾向消失 ;当外周血白细胞数 >2 0×1 0 9/L时给羟基脲。完全缓解后按下述方法进行治疗。1 2 缓解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