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覆”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将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病防复。  相似文献   

9.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思想融入儿科教学略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的朴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彬  单海燕 《河北中医》2010,32(3):447-447
“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可分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4个阶段,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思想。国家多次号召各地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本文介绍了“治未病”工程背景、现实指导意义和天津地区实施“治未病”工程的必要性和优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现在肿瘤一直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探讨治未病的思想与其在防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理论渊源 1.1治未病、逆灸与三伏天灸 1.1.1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医先     
王文禄 《养生月刊》2004,25(3):237-244
序 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是故未病者多忽,而已病者始求诸医。医虽良,其如病成何!膏肓之谕,惜也。自秦以前,坟典完备,学出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