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陈永灿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2):683-686
今年年初,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表了题为《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她在讲话中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  相似文献   

2.
陈永灿 《养生月刊》2008,29(6):496-499
中医学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未病指亚健康的状态。合理膳食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本文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论述调理脾胃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学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理念,早在中医经典中对其论述也颇为多见。治未病应包括即病防变、未病先防两个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病先防、无病养生已成为当今人们追求健康、强健体魄的一种时尚理念,而针灸防病治病也已成为人们寻求健康的非药物性疗法之一。针灸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损伤。它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动机体内在的应激反应能力,即自身的抗损伤能力,从而抵御疾病的发生。针灸对健康人的调养,第一要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辨证调养;第二要顺应自然的调养,方为摄生。  相似文献   

5.
唐亚平 《世界中医药》2008,3(6):325-326
治未病的核心是预防,正确预防疾病的前提,是要能准确判断机体的生理状况,而诊脉是观察人的整体状况的重要方法。正常人出现滑脉、实脉、长脉、缓脉、迟脉,提示其身体健康,正气充足,抗病能力较强;而正常人出现数脉、细脉,提示其体质较为虚弱,抗病能力较弱,必须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谷慧敏 《光明中医》2011,26(9):1863-1864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本文从伏贴疗法入手谈中医之“治未病”,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以期民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鉴于疾病谱的变化多端,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工作,对于医者而言,不仅是恪尽职守,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相信随着预防知识的不断讨论与普及,民众的患病率会逐渐下降,随之...  相似文献   

7.
再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工业、农业、化工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引发与之有关的疾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不注重科学合理饮食,从而产生了过去未有过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成本,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我们在临床防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治病必先防病,能治“未病”,方称“上工”。只有在未病之时进行预防,增强人体正气即机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顺应四时变化,“春夏养阳,秋  相似文献   

10.
<正>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人,治未病之脏”的思想,对“养生学”、“临床医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中风一证,亦应本着这一原则,在预防上狠下功夫。金代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张三锡和《证治汇补》一书,均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加上遗传因素的影响,小儿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学在哮喘"治未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烈老先生提出哮喘分期应由传统分为发作期、缓解期二期改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首倡"精治细防,立足根治,精治的目的在于根治。归纳起来,从"治未病"防治小儿哮喘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现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人,治未病之脏的思想,对"养生学"、"临床医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中风一证,亦应本着这一原则,在预防上狠下功夫。金代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总之,先兆中风的临床表现是:中年以上经常头昏头痛,时发眩晕,半身阵阵麻木,单肢或多肢麻木,无力,肌肉微掣或肌肉蠕动。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11,(10):2139-2139
现在的很多医生都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医术,想着治病,而事实上医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告诫人们如何去养生而治未病。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是滋阴派鼻祖,创立"滋阴降火"法以救宋代以来医家习用《和剂局方》的温燥之弊。这样一位医学大家同样是主张养生在前,他在《丹溪心法》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这种主张没有生病时要先预防,而不赞成等到生病后再去吃药治疗的思想,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12,(3):584-584
温长路教授指出:中医治未病说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包括着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心)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183;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16.
再议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与生俱来的主题.一部中医发展史,始终把"治未病"作为水平和境界的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治未病的思想与方法.如今,国家又把"治未病"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职能主管的政务,提出由此"实现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目标,并且在全国十多家省市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使中医治未病的主题得到更全面的展开、更深入的探求.但是,要使治未病的工作真正实现全面深入的推进,不仅要有切实的行政措施和有力的组织保证,还要有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以便更好地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特色预防医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脾为后天之本,肝为情志之司,肝脾功能相互影响,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饮食和情志是影响现代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关键因素,与肝脾功能关系密切,适饮食、调情志是调畅肝脾、健康养生的核心内容,贯穿中医治未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前病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候"。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其未病状态是指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古代治未病尚包括"已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的恰恰是开展大规模的未病医疗。糖尿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实为早期预警、早期防治,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将糖尿病治疗重心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19.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浅谈治未病     
赵凯红 《山西中医》2009,25(8):53-55
未病学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重视预防、重视内因、重视整体观念及防病经验多样性等特点,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