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志鸿  石缨  薛晓东  杨改生 《河北医药》2012,34(23):3532-3534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中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靶浓度与血液浓度的差异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择期手术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经特定的TCI给予舒芬太尼的剂量为4或6 ng/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24 h后的血浆药物浓度。观察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MDPE1)、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分散度(Divergence)及摆动度(wobble)等。结果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期均呈现稳定的心血管参数。无躁动、肌颤或术中清醒。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对于手术患者镇痛安全有效,但较大的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和MDAPE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小儿靶控输注系统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婉花  陈冰  李娟  原永芳  顾洪斌 《中国药房》2008,19(20):1547-1550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方法,评价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Pediatric模型)的性能。方法:将14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根据手术情况,在TCI-Ⅲ型丙泊酚靶控输注中预设不同血浆靶浓度,抽取静脉血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比较靶控输注时预设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丙泊酚血药浓度在19.26~9 63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检测限为0.38ng·mL-1;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58%~94.4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45%~102.68%,日内与日间RSD均<3.75%。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1.05%、9.12%和17.55%。结论:本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结果可靠,可用于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测定。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可满足临床小儿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初步评价新型丙泊酚目标控制输注(TCI)系统性能。方法丙泊酚通过装有“Diprifusor’Tc2”系统的Alaris输液泵给药,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分析10例病人血浆丙泊酚浓度的实测值与目标值的相关性。结果63份血浆样品丙泊酚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10.75%,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8.57%,摆动度(MDAPDE)=14.60%。丙泊酚血药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的相关系数r=0.68。结论HPLC-ECD法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方法较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临床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新型丙泊酚目标控制输注(TCI)系统偏离性较小。精密度高。但摆动度偏大.用于国人需优化。  相似文献   

4.
固定或改变目标浓度的普鲁泊福目标控制输注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国人应用固定或改变目标血药浓度的普鲁泊福 (异丙酚 )目标控制输注 (TCI)系统的性能。方法 自行编制以药代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程序 ,使用Marsh的普鲁泊福参数 ,通过佳士比 3 40 0注射泵控制普鲁泊福的静脉给药速度。 2 3例择期手术病人 ,分为A、B两组 ,A组给药过程中固定目标血药浓度 ;B组给药过程中改变目标浓度4次。间断采动脉血 ,HPLC荧光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313个血标本的执行误差的中位数 (MDPE) =2 6 % ,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 (MDAPE) =2 2 3 % ,分散度 (divergence)= - 1 5 0 %·h-1,摆动度 (wobble) =2 2 5 %。A、B两组间MDPE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去除血药浓度调高后 5min内的数据 ,则两组MDPE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使用Marsh的参数进行普鲁泊福TCI麻醉 ,系统的总体性能较好。给药方案与采血时点对性能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顺国  陈敏玲  蒋樾廉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51-3353,I0033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固相萃取和HPLC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29例ICU机械通气患儿给药24 h后血浆中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浓度.色谱条件为: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250 mm,5 μm);流动相为7.56 mmol/L硫酸铵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柱温25 ℃,流速1.0 ml/m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4-羟基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和咪达唑仑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14、9.09和11.18 min.咪达唑仑及其羟基代谢产物的相对回收率98.88%~100.01%,RSD<4%.29例患者血浆中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和4-羟基咪达唑仑的平均浓度为0.68,0.28和0.08mg/L.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6.
单点采血反映口服CYP3A探针咪达唑仑的代谢清除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口服咪达唑仑后其1'-羟化代谢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并寻找适合的单个采血点血浆中1'-羟化咪达唑仑/咪达唑仑的浓度比值来反映咪达唑仑的血浆清除率。方法:10名受试者禁食8小时后清晨空腹口服7.5mg咪达唑仑,利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为(191±17)nmol/L,t_(max)为(1.01±0.14)h,t_(1/2)为(3.2±0.4)h,AUC_(0→∞)为(681±43)nmol·h·L~(-1),Cl_(oral)为(0.54±0.04)L/(h·kg),K_e为(0.2415±0.0021)h~(-1),K_α为(0.82±0.18)h~(-1)。1小时血浆中咪达唑仑与其代谢产物1'-羟化咪达唑仑的比值与其清除率的相关性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r=0.7,P<0.05,n=10)。结论:可用口服咪达唑仑后1小时单个采血点的代谢产物1'-羟化咪达唑仑与咪达唑仑浓度的比值来反映其血浆清除率,应用于CYP3A活性测定的人群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7月间85例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行ESD术的患者,持续监测并定时记录患者在ESD术中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随访患者对术中的记忆和疼痛的感觉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85例患者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下行ESD全部成功,82例(96.47%)麻醉效果满意,3例患者术后主诉术中有轻度痛感,能忍受.5例术中出现循环及呼吸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痛的麻醉技术用于ESD术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ESD手术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HPLC法测定人体内咪达唑仑血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体血浆中同时测定咪达唑仑HPLC测定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含0.1%二乙胺,0.05%磷酸溶液),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25nm。结果咪达唑仑在0.25~4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咪达唑仑最低检测浓度为50ng/ml,回收率96.81%~100.98%,萃取回收率87.69%~92.99%。日内、日间RSD(n=3)均小于5.8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人体血浆中测定咪达唑仑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不同镇静药物对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男性患者66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术中输注生理盐水;咪达唑仑组:术中输注咪达唑仑镇静;右美托咪定组: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镇静。术中应用BIS监测镇静深度,BIS<80认为患者处于镇静状态。采集麻醉后和术后24 h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试验试剂盒检测血浆IFN-γ、IL-4水平,以IFN-γ和IL-4水平计算Th1/Th2。结果术后24 h,对照组IL-4表达增加,咪达唑仑组IFN-γ表达增加(P<0.05),三组Th1/Th2比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组Th1/Th2比率升高(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下行TURP手术的男性患者术中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可提高术后24 h的外周血Th1/Th2比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对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镇静及术后遗忘作用的差异。方法将拟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妇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组: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组(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每组50例,记录两组患者各时点的BP、R、HR、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术后24h遗忘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室前、麻醉中、麻醉后、及手术结束时BP、HR、R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2术中均介于95%~100%。两组患者BIS值在70~75期间时Ramsay镇静评分均是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完全遗忘率为80%;B组完全遗忘率为68%。两组遗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达唑仑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时均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在相同的镇静水平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具有相似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对七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者85例,按照丙泊酚靶控浓度随机分为a、b、c、d、e5个实验小组,5个分组中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是1.0、1.5、2.0、2.5μg/ml以及单纯吸入七氟醚e组,每组各17例。研究不同血浆浓度丙泊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两者配伍的合理使用方案。结果 5组中T1~T4时刻,七氟醚MAC值比较,e组对应各时刻七氟醚MAC值明显较低(P〈0.01);d组与其他组比较,血管活性药物及阿托品使用量及其次数较少,七氟醚MAC值的降低与丙泊酚血浆浓度的升高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和七氟醚的MAC值之间的反相关关系,有利于临床上利用该关系检测和诊断,不同靶浓度的丙泊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不同,血浆浓度逐渐增高,七氟醚MAC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ECe50)的影响。方法:择期静脉复合全麻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瑞芬太尼0.5 ng/ml(R0.5);瑞芬太尼1.0 ng/ml(R1.0);瑞芬太尼1.5 ng/ml(R1.5),每组20例。达到效应室靶浓度后,按照序贯试验原则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电切镜出现体动反应,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反之,采用低一级浓度,各相邻浓度之间均为等比级数,比率为1.2。计算异丙酚ECe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R0.5组异丙酚的ECe50为2.37μg/ml,其95%可信区间为(2.22,2.53),R1.0组异丙酚的ECe50为1.84μg/ml,95%可信区间为(1.75,1.94),R1.5组异丙酚的ECe50为1.66μg/ml,95%可信区间为(1.60,1.71)。结论:增加瑞芬太尼靶浓度可降低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但随着浓度增加,麻醉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和持续泵注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T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4μg·mL-1靶控输注,给予芬太尼3~5μg·kg-1、咪达唑仑0.05mg·kg-1、罗库溴铵0.9mg·kg-1,丙泊酚维持用量为2~3μg·mL-1靶控输注;C组(丙泊酚持续泵注组),丙泊酚诱导剂量为2mg·kg-1,丙泊酚维持量为4~6mg·kg-1·h-1,余同T组。记录2组不同时点的腰部脑脊液压力(CSFP)以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使用量。结果: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基础值)CSF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开硬膜前、切开硬膜后2组患者CSFP均较基础值低,且T组较C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硬膜后和手术结束时2组患者CSFP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丙泊酚使用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的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降低颅内压方面的作用优于丙泊酚的持续泵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时呼吸抑制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方法选择需全身麻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T组和H组,每组60例。注射用瑞芬太尼配制1 mg/20 mL,T组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靶控泵入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1.2、1.7、2.5、3.5 ng/mL等比递增,H组恒速泵入速度按0.08、0.11、0.15、0.20μg/(kg·min)等比递增,T组观察10 min,H组观察16 min,监测两组患者的SBP、DBP、ECG、HR、ETCO_2、SpO_2,并记录患者的呼吸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呼吸不满意例数均为30例。H组浓度为0.08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0.11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0.15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18例;0.20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浓度为1.2 ng/m L患者10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1.7 ng/m L 24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2.5 ng/mL患者20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3.5 ng/mL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呼吸抑制EC_(50)早于H组。结论瑞芬太尼维持满意呼吸时的EC_(50),靶控输注组为2.0 ng/mL,95%可信区间为1.93~2.07 ng/mL,恒速输注组为0.13μg/(kg·min),95%可信区间为0.08~0.18μg/(kg·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微量泵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4μg/kg(15min)静脉输注完毕,然后以0.4μg/(kg·h)维持输注,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设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2.3μg/ml,按相邻浓度比值为1.18序贯法给药,达到设定的血浆靶浓度后进行镇静/警觉评分(OAA/S),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纯氧通气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静脉输注15min后(T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设定靶浓度时(T2),诱导后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3min(T5)、5min(T6)各时点的BIS及其MAP、HR。计算并比较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结果 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分别为2.94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2.79~3.10μg/ml)和3.67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44~3.90μg/ml),D组低于C组(P<0.05)。T1时D组患者BIS值低于C组(P<0.05);T4时C组HR、MAP较T0时均升高(P<0.05)而D组无变化(P>0.05);T1~T6时D组患者的HR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以负荷量0.4μg/kg继以0.4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可以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降低BIS值,减轻气管插管反应,并能使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为2.94μ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72例,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随机平均分为4组(R0,R1,R2和R3组),即0,1,2和3ng·mL^-1组。MAcBAR测定方法采用医学序贯试验中改良的上下交叉点法。结果:R0组七氟醚MACBAR为(3.044-0.20)%,R1组为(1.52±0.24)%,R2组为(0.76±0.13)%,R3组为(0.32±0.1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靶控输注浓度1,2和3ng·mL^-1的瑞芬太尼可分别降低七氟醚MACBAR50%,75%和89%。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以显著降低七氟醚的MACBAa,不同靶浓度的瑞芬太尼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不同,随着剂量增大,七氟醚MACBAR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杨利利  王天龙  田肇隆 《中国医药》2012,7(9):1100-1102
目的 探讨小剂量靶控输注丙泊酚在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术术中脑电监测期间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行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停用丙泊酚组(20例)和靶控输注丙泊酚组(20例).在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ECoG)前15 min,停用丙泊酚组停止注入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组将丙泊酚靶浓度改为1 mg/L.比较2组患者从改变丙泊酚输注浓度到可顺利进行ECoG期间呛咳,躁动的发生率以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从停药到可顺利进行ECoG,停用丙泊酚组所需时间为(27±7) min,靶控输注丙泊酚组所需时间为(27±5)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输液丙泊酚组脑电监测期间平均动脉压、心率、电双频谱指数均低于停用丙泊酚组[分别为(97.6±2.0) mm Hg比(89.4±1.4)mm Hg(1 mm Hg=0.133 kPa),(68±10) min比(86±15) min,(65±9)比(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用丙泊酚组患者中2例出现术中知晓,靶控输注丙泊酚组患者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论 相对于停用丙泊酚,脑电监测期间靶控输注小剂量的丙泊酚(1 mg/L)既不影响脑电监测,又可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适于致(痫)灶切除术中脑电监测期间麻醉管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素素  魏昕  疏树华  柴小青 《安徽医药》2017,38(11):1385-1389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患者行亲属供肾肾移植术,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3~10月安徽省立医院择期活体供肾肾移植受体27例,选择血浆靶控,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5~55。依次记录麻醉诱导后10、20、30及40 min及肾移植术中开放髂血管后10、20、30及40 min各时间点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并采集动脉血3 mL,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人血浆实测丙泊酚浓度。监测计算肾移植手术中丙泊酚TCI的偏象度及精密度。结果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麻醉后术中HR减慢、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术中髂血管开放前中心静脉压(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髂血管开放后CVP较开放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血管开放前丙泊酚TCI偏离度及精密度分别为9.58%、10.42%,髂血管开放后丙泊酚TCI偏离度及精密度分别为14.17%、14.19%,二者均在临床使用范围(-15%<偏离度<15%,精密度<30%)。髂血管开放前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髂血管开放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2.35,R2=0.58,F=2.95,R2=0.71,P<0.05)。髂血管开放前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间浓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I丙泊酚用于ESRD患者术中维持,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肾移植患者术中丙泊酚TCI,其偏离度及精密度均在临床使用范围。髂血管开放后大量补液对麻醉深度影响较小,无需增加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CI)维库溴胺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维库溴铵靶控输注(TCI)(Ⅰ组)和常速输注(Ⅱ组),每组30例.静脉推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后,Ⅰ组维库溴铵起始血浆靶控浓度0.14 μg/ml;Ⅱ组0.1 mg/kg静脉推注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Ⅰ组维库溴铵继续TCI输注,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01 μg/ml,直至T1消失.Ⅱ组50 μg·kg~(-1)·h~(-1)静脉持续泵入,调整泵速至T1消失.临近手术结束时停用维库溴铵,术毕不用肌松拮抗药.记录肌松起效时间、维库溴铵用量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结果 Ⅰ组肌松起效时间(291.0±728.48)s,显著长于Ⅱ组的(244.87±26.03)S(P<0.01);Ⅰ组维库溴铵平均用药量(57.47±4.77)μg·kg~(-1)·h~(-1),明显少于Ⅱ组的(80.30±8.08)μg·kg~(-1)·h~(-1)(P<0.01);Ⅰ组肌张力恢复时间(16.85±1.94)min,明显短于Ⅱ组的(21.00±1.48)min(P<0.01).结论 与常速输注方法比较,维库溴铵TCI能减少药物用量,利于肌张力恢复,更适用于长时间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评价罗呱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麻醉剂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罗呱卡因组(GR)和单纯异丙酚组(PR)二组。GR组硬膜外给药20min后,二组TCI输注异丙酚致意识消失,记录所需时间,继续全麻诱导观察插管反应。所有患者同时监测心电图(ECG),血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记录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及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用量GR组与PR组有统计学显著差异。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PR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呱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减少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的用量,提高麻醉质量,并缩短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并且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轻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