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性别差异在新生儿与成人之间的变化。方法以短声刺激分别对120名(女62,男58)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及53名(男26,女27)纯音听阈正常的青年成人行TEOAE检测,对两组TEOAE强度及频带信噪比(SNR)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①成人组TEOAE强度性别差异(2.41dB)明显高于新生儿(0.99dB)。②新生儿SNR除1kHz男婴高于女婴外,其余频带均为女婴高于男婴,且SNR的性别差异随频率增加而增大,在3、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不同频带SNR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除3kHz外也呈现随频率增加而增大的特征,在2、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OAE总强度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新生儿及成人频带SNR的性别差异均随频率增加而增大,成人低频区SNR的性别差异较新生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与成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差异的频谱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与成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差异,并分析其频谱特性.方法 以短声刺激分别对120名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男58,女62)和32名平均纯音听阈(听力级)在20 dB以内的成年人(男15,女17)行TEOAE检测,对于测试结果 行频谱分析和半倍频程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组TEOAE总强度(声压级,下同)为(15.18±4.39)dB,高于成人组的(9.51±4.12)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03,P<0.05).②新生儿的频带重复率、频带重复率非0比例、频带信噪比检出率及频带信噪比在第1频带(0.8 kHz)最低,在3.2 kHz最大;而成人在第5频带(4.0 kHz)处最低,在1.5 kHz最大.③新生儿与成人最大频带信噪比强度差为7.09 dB,二者出现的频率位置相差约1.7 kHz.④半倍频程分析显示新生儿TEOAE最大能量为(10.50±5.09)dB,在2828 Hz处,而成人为(2.84±5.33)dB,在1414 Hz处;二者最大反应在强度上相差7.66 dB,出现的频率位置相差1414 Hz.⑤成人1.5 kHz区的TEOAE信号最强,之后其信噪比随频带增高而降低,而新生儿信噪比却呈现随频带增高而增强的特征;从第1频带到第5频带,新生儿与成人TEOAE强度的差值随频带增高也逐渐增大.结论 成人TEOAE总强度低于新生儿.新生儿频带信噪比及半倍频程能量反应峰的分布频率及反应强度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测试及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噪声性听力损失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50例纯音听阈正常并有噪声暴露史的受试者作为噪声组,另外50例未接受噪声暴露的纯音听阈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9.58±1.03、19.90±1.20岁。两组分别行气导纯音听阈、SISI、TEOAE检测,分析两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 噪声组和对照组0.25~8 kHz气导纯音听阈均小于20 dB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各频率SI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组TEOAE波形总体相关率为92.32%±1.99%,对照组为97.92%±0.49%(P<0.05);噪声组反应幅值为16.00±1.04 dB SPL,对照组为20.27±0.70 dB SPL(P<0.05);噪声组信噪比为12.66±1.55 dB,对照组为20.95±0.89 dB(P<0.01)。SISI 6 kHz与TEOAE 3.5~4.5 kHz频段信噪比负相关(P<0.05)。结论 高频率SISI联合提高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成年C57小鼠进行单次2小时的暴露,观察该种噪声对小鼠听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C57小鼠(每组5-7只),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3天(P3)、7天(P7)、14天(P14)。实验组小鼠于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环境下暴露2h,本实验采用噪声暴露前的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各时间点进行ABR阈值检测以评估听力受损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噪声暴露前、后各时间点小鼠ABR差值(阈移)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噪声暴露后即刻,小鼠各频率的ABR阈移均为最大值(P<0.01):Click(11.92±7.51dB)、4kHz(11.92±5.60dB)、8kHz(12.31±5.99dB)、16kHz(21.54±8.75dB)、32kHz(20.00±8.90dB),且在各个频率的阈移中,以16kHz及32kHz处的高频听力损失最严重,明显高于Click、4kHz及8kHz处的阈移(P<0.05)。脱离噪声环境24小时后各频率的ABR阈移开始下降,2周以后,小鼠各频率ABR阈值均完全恢复至暴露前水平(P>0.05):Click(1.11±6.01dB)、4kHz(1.11±3.33dB)、8kHz(1.11±4.17dB)、16kHz(1.67±4.33)、32kHz(2.78±4.41)。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单次有限暴露可以造成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害。在频率分布上,高频区域的听力损害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表明,这种噪声下小鼠听力损害可以表现自我主动恢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DPOAE尤其是DPOAE频谱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0.125—8kH_z倍频纯音听阈和鼓室导抗图选择听力正常年轻人19例38耳进行DPOAE的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DP-图、I/O曲线、潜伏期和DPOAE频谱变化过程.结果:DPOAE在正常人均能检出,幅值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DP-图呈双峰伏,峰值分别为9.11±5.28dB SPL和7.72±6.85 dB SPL,位于1.5、6kHz处;3kHz处最小,为5.56±5.84dB SPL,DPOAE幅值随刺激强度的升高而升高,检出阈和潜伏期随频率的升高分别降低和缩短;多数人频谱变化过程曲线平坦,变异系数为253±1.89%,部分耳(7耳)变化过程曲线异常波动,占18.5%;提示频谱变化过程分析可能有反映耳蜗功能的亚临床病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场中记录听性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扬声器给声,记录正常听力的成人和婴儿的听性稳态反应结果 ,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UDIX测试系统,扬声器给声,分别记录睡眠状态下听力正常的成人(18例,年龄20~22岁,平均21.6岁)和婴儿(11例,月龄5~11个月,平均9.5月)的听性稳态反应阈值.结果 正常成人组0.5、1、2、4 kHz 4个频率的反应阈值分别为73.67±3.12、69.72±4.88、68.74±4.45、71.32±3.35 dB SPL;正常婴儿组4个频率的反应阈值分别为77.65±2.36、71.12±3.24、71.80±3.28、72.78±4.12 dB SPL.两组各个对应频率的测试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或者婴儿均可以通过扬声器给声来记录听性稳态反应.  相似文献   

7.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EOAE)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90例 (180耳 )噪声暴露工人为实验总组 ,按噪声暴露时间长短又分为 1、2、3组 ;另选 11例 (2 2耳 )正常听力青年人作为对照组 ,行纯音听阈和TEOAE测试。结果 :各实验组纯音听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EOAE总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及各频段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实验 1、2、3组间比较 ,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增加 ,各频率点纯音听阈提高 ,TEOAE总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及各频段重复率、幅值和信噪比变小 ,在 2 .5 0~ 3.5 0kHz和 3.5 0~ 4 .5 0kHz频段最明显。结论 :用TEOAE检测职业性听力损伤是可行的 ,有临床应用价值 ,最敏感频段为 2 .5 0~ 3.5 0kHz和 3.5 0~ 4 .5 0kHz频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侧抑制现象.方法:分别对30例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纯音听阈、声导抗、TEOAE检测,并通过在其对侧耳中加入60 dB SPL的宽带噪声后TEOAE对侧抑制效应测试以评估其传出神经功能.结果:糖尿病组受试者的纯音听阈及TEOAE的幅值稍低于对照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TEOAE的对侧抑制效应低于对照组,其中在2000 Hz及4 000 Hz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其外周听力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其听觉传出神经的功能即已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识别特点.方法 以59例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老年听损组)为研究对象,年龄61~84岁,平均71.3±6.7岁,其中男23人,女36人,根据较好耳0.5、1、2、4 kHz平均气导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分为轻度听力损失组(10例)、中度听力损失组(35例)、重度以上听力损失组(14例);以11例听力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以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中的9张双音节词表分别测试各组的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SRT)和言语识别率,并建立识别-强度函数曲线(P-I函数曲线),比较各组的结果.结果 老年听损组PTA(51.65±11.98 dB HL)、SRT(50.98±16.05 dBHL)明显高于对照组(PTA19.55±4.55 dB HL、SRT 18.79土7.45 dB HL),老年听损组P-I函数曲线平均斜率(2.63%±1.59%/dB)低于对照组(4.65%±1.46%/dB) (P<0.01);老年听损男性组SRT值(56.54±17.23 dB HL)高于女性(47.99±15.63dBHL) (P<0.05);三组不同程度老年听损组的PTA和SR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PTA、SRT阈值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听损各组的P-I函数曲线斜率(轻度组2.47%±1.59%/dB,中度组2.76%±1.59%/dB,重度以上组2.42%±1.69%/dB)明显低于对照组(4.65%±1.46%/dB)(P<0.01),不同程度听损组间P-I函数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言语识别阈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P-I函数曲线平均斜率下降,曲线右移呈平缓型;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其言语识别阈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嘈杂语噪声下普通话语句识别测听材料在学龄前儿童言语测听中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指标,并分析年龄、性别因素对测听结果的影响.方法 招募54名北京市4~6岁听力言语正常儿童(分成4.0~、4.5~、5.0~6.0岁三组,每组18名,男女各半),应用27张中文嘈杂语噪声下普通话语句识别表,采用随机区组裂区设计,在幼儿园简易声场(本底噪声<40 dB A)在SNR=+1、-2、-5 dB三种条件下由同一扬声器播放语句(强度固定为65 dB SPL)和噪声,由儿童复述所听到的语句,逐一计算各表的言语识别率.结果 ①多种信噪比下的识别率得分在各表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各表对学龄前儿童的识别率(performance)-信噪比(SNR)函数显示,SNR50阈值为-1.96±0.19 dB SNR,斜率为15.8%±1.1%/dB;③各表得分经"合理化的"反正弦变换,推定在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critical difference,CD)为24.6%;④4~4.5岁儿童与另两组儿童之间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0),另二组儿童之间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 199).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0).结论 ①27张中文嘈杂语噪声下的普通话语句识别表,对学龄前儿童彼此等价;②学龄前儿童50%语句识别率所对应的SNR50接近-2 dB,测试的敏感度为15.8%/dB,均低于成人水平;③男女儿童在噪声下的语句识别能力虽略有差异,但远小于信度指标所对应的24.6%的临界差值;④每表测试时间仅1.5分钟,适用于4.5岁以上的城市儿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的特性。方法采用丹麦尔听美公司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对147例(236耳)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的足月新生儿进行SOAE测试,分析SOAE的检出率、反应幅值、反应峰值以及频率分布特性。结果 1147例236耳中,SOAE总检出率为56.77%(134/236),其中女婴检出率69.23%(90/130)明显高于男婴(41.51%,44/106)(P<0.05),右耳检出率(64.17%,77/120)明显高于左耳(49.14%,57/116)(P<0.05)。2SOAE平均幅值为11.78±8.36dB SPL,其中男婴11.73±8.25dB SPL,女婴11.81±8.43dB SPL;左耳11.97±8.56dB SPL,右耳11.65±8.22dB SPL;无性别和耳间差异(P>0.05)。3SOAE频率集中分布于3 212~3 718 Hz,其中男婴2 930~3 409Hz,女婴3 353~3 863Hz;左耳3 212~3 718Hz,右耳3 151~3 638Hz;男婴的频率分布低于女婴(P<0.01)。4SOAE反应峰值均数为3.70±2.75个/耳,其中男婴3.86±2.87个/耳,女婴3.62±2.70个/耳;左耳3.70±3.02个/耳,右耳3.70±2.55个/耳;无性别和耳间差异(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SOAE检出率女婴高于男婴,右耳高于左耳,频率分布趋于高频,反应呈现多峰的特点,并且检出率及频率分布特性在女婴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与评定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方法与相关标准。方法 :应用Cepella耳声发射仪对 12 77例(2 5 5 4耳 )新生儿作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EOAE)测试。以 4个频带中 3个频带信噪比≥ 3dB为通过标准。结果 :通过率为 89.4%,测试时间以产后 2d以上为佳。结论 :TEOAE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法 ,频带信噪比≥ 3dB为最适当的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引入多人谈话噪声(babble noise,BN)后,词汇学效应在竞争性噪声环境下对正常听力儿童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特性.方法 以212例3~6岁的正常听力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普通话词汇相邻性测试(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LNT)材料(含双音节易词、双音节难词、单音节易词、单音节难词四类词表),在安静条件下给声强度70 dB SPL,多人谈话噪声下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为4 dB,对所有对象进行开放式言语测试,分别获取四类词表在安静和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并比较3、4、5、6岁组儿童的结果.结果 在安静条件下正常听力儿童双音节易、难词及单音节易、难词的识别率分别为96.45%±5.17%、88.87%±7.73%、91.90%±7.31%、82.38%±7.95%,噪声下四类词表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5.34%±11.23%、66.42%±11.08%、68.81%±15.99%、48.58%±12.81%,在噪声下的各词表言语识别率显著低于安静条件下(P<0.05).在安静和噪声条件下对词汇学效应的影响显示易词的识别率高于难词(P<0.05),双音节词言语识别率高于单音节词(P<0.05),且在噪声下比安静环境下影响更明显.噪声下不同年龄组中3岁组四类词表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0.83%±12.65%、60.63%±9.13%、58.54%±12.98%、41.88%±11.69%,6岁组分别为92.38%±6.64%、71.90%±10.66%、76.90%±14.53%、57.14%±12.61%,3~6岁听力正常儿童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P<0.05).结论 在噪声下词汇学效应对听力正常儿童词汇提取的影响较安静环境下更明显,双音节词和易词更易获取,单音节词和难词更难获取;3~6岁听力正常儿童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在6岁时仍未达到平台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s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特点,为正常出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于出生后48~72小时,对1 062例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分别使用TEOAE和DPOAE进行听力初筛,其中135例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龄左右,同时进行TEOAE和DPOAE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月龄左右进行诊断型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结果 1 062例新生儿中TEOAE初筛未通过率为11.02%(117/1 062),DPOAE未通过率为13.65%(145/1 062);135例进行了复筛,TEOAE和DPOAE未通过率分别为17.78%(24/135)和20.74%(28/135),DPOAE初、复筛未通过率均高于TEOA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OAE和DPOAE在初筛和复筛中的一致率分别为96.04%和95.56%,kappa值分别为0.817和0.857.在初筛中TEOAE每耳的平均测试时间为24±25 s,DPOAE为40±34 s;在复筛中TEOAE为52±41 s,DPOAE为73±62 s,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测试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复筛的135例中,共有7例(10耳)最终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9耳)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耳),这10耳TEOAE和DPOAE初、复筛均未通过. 结论 作为正常出生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方法,TEOAE较DPOAE未通过率低,耗时少;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TEOAE可能比DPOAE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短纯音ABR反应阈(tone burst ABR,tb-ABR)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方法对34例(68耳)正常成人分别进行0.5、1.0、2.0、4.0 kHz纯音听阈和tb-ABR测试,分析其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结果68耳0.5、1.0、2.0、4.0 kHz tb-ABR反应阈分别为:27.43±3.29、25.98±2.76、16.78±2.37、12.42±2.64 dB n H L,纯音平均听阈分别为12.23±3.99、11.82±2.56、9.58±3.23、9.92±2.59 dB H L;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在0.5、1.0、2.0、4.0 kHz的差值分别为12.13±4.51、11.43±3.66、7.61±2.43、7.17±1.32 dB;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9、0.84、0.89.结论tb-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有相关性,tb-ABR具有频率特异性,能更好地反映各频率听力,可用于儿童听力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计算0-6岁儿童在相对安静房间(本底噪声≤45dBA)测听的最小听觉反应值.探讨在非标准测听室进行儿童听力筛查不同年龄组的筛查阳性标准。方法采用行为测听和耳声发射相结合的方法测听。结果在安静房间,测试前被试者对耳声发射均通过的前提下,其测听结果为:1.2.4kHz最小听觉反应值0-3个月≤85 dB SPL;4-6个月≤60dB SPL.7-12月≤55dB SPL;1岁组.2岁组均为55dB SPL;3岁组≤40dB HL ;4岁组、5岁组、6岁组均≤35d BHL。结论根据0-6岁儿童在安静房间测听的最小听觉反应值,可以确定大规模听力筛查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听力筛查阳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刺激强度对听力正常青年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激强度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及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听力正常青年14人(26耳),男11耳,女15耳,检测DPOAE幅值,f2/f1=1.2,幅值高于本底噪声3dB SPL有效,按刺激强度分三个试验进行:组1L1=65dB SPL,L2=55dB SPL;组2L1=L2=60dB SPL;组3L1=L2=50dB SPL。对所测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幅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组1幅值最强,组3检出率最低,分别与另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时,选择L1=65dB SPL、L2=55dB SPL作为刺激强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应用于中国农村学龄儿童听力筛查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用Madsen Celesta503耳声发射仪对317例(634耳)正常农村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听力筛查,并用耳镜、纯音测听和鼓室导抗图系列检查作为“金标准”,验证其结果。结果317例(634耳)儿童TEOAE的通过率为94.64%(600/634),金标准的通过率为94.48%(599/634)。TEOAE测试中,一致百分率为96.69%±0.71%,灵敏度为0.69±0.078(69%±7.8%),特异度为0.98±0.0052(98%±0.52%),漏诊率β=0.31,误诊率α=0.02,Youden指数J=0.67±0.078,阳性似然比LR =34.5,阴性似然比LR-=0.32,阳性预报值PV =0.71(71%),阴性预报值PV-=0.98(98.%),AZ=0.8。结论TEOAE测试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是较好的中国农村学龄儿童听力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常新生儿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对20名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5天每天进行一次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新生儿天龄的增加,其TEOAE检出率及反应幅值逐步提高.新生儿1~2天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后几天,至出生后第3天,TEOAE检出率可达97.4%,反应幅值也趋于稳定,提示应用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选时,其天龄至少应在3天或3天以上.对第5天的TEOAE反应进行统计,发现其频谱范围主要在1~4kHz,反应幅值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性别差异对新生儿TEOAE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纯音刺激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CAEP)对听力评估的价值。方法 受试者为听力正常成人19例(36耳),感音神经性聋成人患者21例(21耳),以500、1 000、2 000和4 000 Hz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在醒觉状态下颅顶电极记录CAEP的N1-P2复合波,分析N1-P2阈值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差值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结果 所有受试者四个测试频率的N1-P2阈值与对应频率纯音听阈值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71、0.967、0.958、0.955,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听力正常组36耳500、1 000、2 000和4 000 Hz的N1-P2阈值上限(95%置信区间)依次为32、27、32、39 dB SPL,即正常人阈值上限为32.5 dB SPL;正常人N1-P2阈值与纯音听阈的差值依次为18.9±6.1、11.6±5.9、13.3±7.0、18.7±8.3 dB;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两者差值依次为10.3±6.0、6.8±8.9、6.5±9.5、12.9±11.4 dB,四个测试频率的差值在两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