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伴帕金森氏病症状的脊髓小脑共济性失调2型家系永生细胞株,提供永久性的实验研究材料.方法 采用EB病毒加入环胞霉素A的转化细胞技术,建立了该家系的永生细胞株.并检测传代细胞与家系血液中的微卫星标记有无改变,确定细胞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 成功建立此家系25株永生细胞株,所检测的微卫星位点未发生变化.结论 所建永生细胞株染色体核型检测无异常,转化细胞株与血液中的微卫星的遗传稳定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我国遗传性耳聋大家系患者永久淋巴母细胞株以研究核基因结构对线粒体DNA突变的修饰效应.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时加环孢霉素A法,建立该大家系永生细胞系,其中患者14例,配偶及正常同胞18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结果建株成功率达到90%以上,对已建立的永生细胞株经复苏和冻存的成功率为100%.细胞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正常.结论通过建立永生细胞系保存这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家系遗传资源,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开展遗传性耳聋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云南地区汉族和傣族CCR5△3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建立所发现的CCR5△32家系的永生细胞株.方法 在云南地区采集健康无关个体,其中弥渡地区汉族个体346名,盈江地区傣族个体355名.应用PCR对样本群体的CCR5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检测CCR5△32基因突变,然后结合DNA测序对PCR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对所发现的家系,采用向B淋巴细胞中加入EB病毒和环胞霉素A的方法,建立该家系的永生细胞株,并检测传代细胞与家系血液中的CCR5△32有无改变.结果 在云南汉族群体中发现1例CCR5△32杂合子,以此为先证者追踪到1个携带CCR5△32突变的家系,成功建立了该家系的9个永生细胞株,且细胞株突的变类型与血液一致.结论 综合本研究和其他相关报道,发现CCR5△32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成功建立的永生细胞株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建立肺动脉瘘伴t(1;3)易位家系永生细胞库,为肺动脉瘘发病及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制材料。方法 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转染肺动脉瘘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采用20%FBS RPMI1640培养液,配合环胞霉素A和PHA,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及时加液或少量换液,当细胞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分瓶传代,分瓶传代到16瓶及以上予以冻存,之后复苏以证明冻存成功情况,结果 成功地对肺动脉瘘伴t(1;3)易位家系中6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其中,肺动脉瘘患者2株,患者家属正常对照4株。结论 所有建成的细胞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经染色体G显带分析未见异常,表明建立细胞株的方法稳定。  相似文献   

5.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病例两大类。由于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治疗十分困难。但发病率高,拥有广阔的治疗前景,所以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现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已经定位出一些致病座位(locus),克隆出一个致病基因,并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将结合汉族人群中相关病例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国内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病例两大类。由于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治疗十分困难。但发病率高,拥有广阔的治疗前景,所以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现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已经定位出一些致病座位(locus),克隆出一个致病基因,并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将结合汉族人群中相关病例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国内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成的永生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遗传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对10株永生细胞株进行30代的长期传代培养,采用染色体显带、微卫星DNA及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观察不同传代次数的永生细胞株二倍性、染色体核型、微卫星DNA及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永生细胞株在30代以内,在染色体二倍性、核型、微卫星DNA方面保持稳定,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 经EB病毒转化的永生细胞株在有限代次内遗传特征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建立不同民族永生细胞株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建立普米族、独龙族和怒族永生细胞为基础,探讨EB病毒转化细胞、细胞培养、冻存、复苏以及支原体检测等建立永生细胞株的技术要点及质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建立3个民族永生细胞株;培养法和PCR法对细胞株进行支原体污染检测;染色体G显带及核型分析细胞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成功建立了3个民族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株,转化率分别为98%、86%和76%.对已建株保存的3个民族的永生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复苏成活率为100%.支原体污染检测均为阴性.染色体计数和G带分析显示,细胞株经早期传代培养后,仍然保持二倍体特征,未发现染色体结构畸变.结论本研究中传代培养、细胞冻存、细胞复苏和支原体污染防范等一整套技术过程是满足建库要求的.同时为大规模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进行相应的质量监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外,本研究还对一些影响转化的因素和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肺动脉瘘伴t(1;3)易位家系永生细胞系,为肺动脉瘘发病及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方法 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转染肺动脉瘘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在37℃ 5%CO_2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液成分:20%FBS、RPM11640、环胞霉素A和PHA),当细胞增长到汇合状态时传代及冻存.结果 所有建立的细胞系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经染色体G显带分析未见异常,表明建立细胞系的方法稳定.结论 成功地对肺动脉瘘伴t(1;3)易位家系中6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系.其中2个为肺动脉瘘患者,4个为患者家属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史、手术疗效及预后,探讨最佳手术入路,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手术效果。结果 9例患者病灶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全切除,术后4例神经功能改善,术后5例患者新增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眼震、视物模糊等眼球运动障碍2例,吞咽困难1例,面瘫2例。术后1个月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可以有效地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男性性腺发育不全患者外周血永生细胞系以保存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探讨性腺发育不全的发生机理提供材料.方法收集40例男性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外周血样品,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淋巴母细胞系;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建系成功40例,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后复苏成功率100%,核型和DNA分析表明建系前后遗传是稳定的.结论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性腺发育不全导致的不育症分子水平发病机理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外周血永生化B细胞系,保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提供丰富实验材料.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入环孢菌素A、 EB病毒共培养以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 成功建立14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外周血永生化B细胞系,建株成功率100%;对已建立的永生细胞株冻存和复苏,成功率为100%;转化前后制备细胞染色体和G显带核型分析无明显改变.结论: 经EB病毒成功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株,为进一步开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多发性脑海绵状血管瘤家系进行相关基因的突变分析,以寻找致病位点,以便下一步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基因组DNA,用PCR对CCM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CCM1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结果患者及其儿子CCM1基因外显子18均发现序列异常,c.2011_2012del A;p.Asn671Thrfs*36,移码突变,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患者妻子CCM1基因外显子18未发现序列异常。结论通过对CCM1基因测序分析,发现一个新的致病突变位点,位于外显子18的c.2011_c.2012del A,此位点可作为这个家系进行产前诊断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MRI、CT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CT及超声检查。结果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及CT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P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及显示“渐进性强化”特征。结论 MPI无论定性还是定位均优于CT;超声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保存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完整建立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供永久性研究需要。方法 按照严格的采样标准和“知情同意”原则,采集不同民族群体外周血样,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的技术,建立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结果 已建立了47个民族70个群体(含民族支系)的3982株永生细胞株,并保存了7210份DNA样本。建立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的技术。结论 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国家级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可供永久性研究需要。已向国内多家人类基因组相关单位提供了细胞株和 DNA,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大量的薄壁血管和缺乏肌层及弹性纤维层的海绵状血管窦组成,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在脊柱者很少见.我院2010年4月收治1例上胸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致不全瘫患者,使用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方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血管造影隐匿型脑血管畸形(Angiographically occult vascular maiformation,AOVM)包括血栓化的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血管瘤及混合型或未分化型血管畸形,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最为常见,约占61.8~96%,至今,伽玛刀(Camma Knife)治疗脑血管畸形已有20余年,尽管疗效不确切、治疗机制还未十分清楚,还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且病变位置深在或靠近脑干与脑深部神经核团,开颅手术切除危险性较大。本文总结伽玛刀治疗23例AOVM(其中21例有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和MR表现而确诊为CA,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作者新近用B95- 8来源的EBV转化两个鼻咽癌家系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 ,建立了永生化类淋巴细胞株。此方法简便 ,转化效率高 ,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个鼻咽癌家系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 ,再用EBV浓缩液和环孢霉素同时作用于淋巴细胞 ,培养 2 0d左右可获得永生化的类淋巴细胞株。第一个家系共收集其成员外周血七例 ,有五个转化成功。第二家系共收集其成员外周血 1 0例 ,全部转化成功。这一有效的稳定的转化方法为保存鼻咽癌标本资源积累了经验 ,并为深入研究鼻咽癌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用的材料。方法 :在EB病毒转化外周血的过…  相似文献   

19.
建立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永生化细胞株,为血小板免疫学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提供永久的研究材料。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转化技术,把携带血小板特异性稀有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结果:成功地建立了13个稀有血小板特异性稀有抗原建立了永久细胞株,所有的细胞株传代、冻存和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细胞传至30代没有发现基因突变。由所建的细胞株抽提的DNA样本,分发给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究会做为参比试剂,34个国际实验室基因分型鉴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7.85%。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能成功地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细胞淋巴母细胞株,细胞株稳定传代,并可用作为参比试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病理及转归,并结合文献对其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行手术全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13~68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均有神经功能的渐进改善且无病变复发。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罕见,临床上易与其他椎管内病变混淆,MRI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理为确诊方法,手术切除病变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