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认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内遗传物质,而且与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也有一定的关系。各种因素所致的mtDNA损伤(包括突变、表达异常、整合和不稳定性等)与细胞的癌变、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多种实体性肿瘤中发现了mtDNA突变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中国人群中20例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患者、136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以及50例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先证者,以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受检者无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结论中国人群中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且明显低于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发生率。通过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CR)中体细胞突变(SM)与云南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自云南昆明的28例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和13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mtDNA控制区中的第一高变区(HVS-I)及第二高变区(HVS-II)区段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比较其突变分布差异。结果 28例恶性乳腺肿瘤患者mtDNA的控制区HVS-I、HVS-II共发现8个体细胞突变,突变频率为28.6%,包括309+CC(样本BC6)、309+C(样本BC20、样本BC26)、279Y(样本BC16)、297R(样本BC16)、214R(样本BC21)、190Y(样本BC61)和204Y(样本BC64);而13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中则发现2个体细胞突变,突变频率为15.4%,包括16292Y(样本BCA10)和309+CC(样本BCA12)。结论 mtDNA控制区的体细胞突变可能在云南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突变与肿瘤发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DNA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发现在一些人类肿瘤和实验性肿瘤的癌细胞中,mtDNA可发生特异性改变。并有学者提出了以mtDNA突变为基础的肿瘤发生模型。mtDNA突变类型包括核酸片段丢失、硷基修饰及插入突变等。mtDNA的突变可能引起转录异常RNAs,引起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泄漏和ROS的漏失,使内源性ROS增加。mtDNA诱发细胞突变的另一个可能途径是通过mtDNA分子极其片段在核基因组中整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DNA突变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线粒体DNA(mt 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不但可累及脑、心脏、骨骼肌、肾脏和内分泌腺、造成人类多种疾病,而且还和人类的衰老过程有关。从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mt DNA突变的发生情况,阐明突变mt DNA的传递规律及线粒体DNA与核DNA的相互关系,都有助于揭开线粒体病的本质,为人类诊断、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唐氏综合征中线粒体DNA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焦磷酸测序检测7个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家系中的患儿和母亲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DS患儿中检测到36个与其母亲中不同的线粒体DNA突变,其中14个位点是首次在唐氏综合征样本中发现;②36个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发生于D-Loop区和线粒体复合物Ⅰ中;③ 线粒体基因组13个编码基因中,有11个基因检测到线粒体DNA的突变;④ 焦磷酸测序对线粒体基因组杂合突变频率的检测结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吻合.结论 DS患儿中广泛存在线粒体DNA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唐氏综合征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参与一些重要的代谢通路,发挥着包括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调控等生化功能.线粒体DNA具有高突变性,突变潜在影响mtDNA的复制和转录,改变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线粒体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疾病主要是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所致 ,部分核基因突变亦可造成线粒体疾病。目前人们所认识的线粒体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肌肉变性疾病 ,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等。 1981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完成 ,基因功能基本明确[1] ,线粒体DNA突变与疾病的关系遂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的较小的基因组 ,主要为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质基因。人类mtDNA由长 165 69bp的闭环双链DNA组成 ,外环为重… 相似文献
10.
张庆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20(3):124-128
近年来研究发现mtDNA突变是导致母亲系遗传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其中以tRNA^leu(UUR)nt3243A-G点突突最常见,该突变在家族中与糖悄病和神经性耳龚共分离。mtDNA突变研究为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异质性提出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8-MOP/UVA诱导体外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线粒体DNA复制控制区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
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线粒体基因点突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线粒体基因11个已知突变或变异在中国家族性糖尿病人群中的确切发生率及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结合直接测序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770个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及309名非糖尿病对照者进行线粒体基因tRNALeu(3243,3256),tRNASer(12258),tRNAGlu(14709),tRNALys(8296,8344.8363),NDI(3316,3394,3426),ND4(12026)区11个已知位点突变或变异的筛查.结果 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发现13例tRNALeu3243 A→G突变(1.69%),9例tRNAGlu14709 T→C变异(1.17%),17例ND1 3316 G→A变异(2.21%),18例ND13394 T→C变异(2.34%),28例ND412026 A→G变异(3.63%);在正常对照组中发现5例14709 T→C变异(1.62%),5例3316 G→A变异(1.62%)和6例3394 T→C变异(1.94%),9例12026 A→G变异(2.91%),未见到3243 A→G突变携带者.在两组中均未见到tRNALeu3256C→T,tRNALys 8296A→G,tRNALys8344A→G,tRNALys 8363G→A,tRNASer 12258C→A和ND1 3426 A→G突变.分别比较14709,3316,3394,12026位点变异在糖尿病先证者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以及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先证者组中尚见到同时伴有两个位点改变的情况,其中3243 A→G突变和3394 T→C变异者2例,3243 A→G突变和12026 A→G变异2例.结论 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 3243 A→G突变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基因,14709,3316,3394,12026位点变异可能是中国人线粒体基因多态,中国人群中未见到tRNALeu 3256C→T,tRNALys 8296A→G,tRNALys 8344A→G,tRNALys 8363G→A,tRNASer 12258C→A和ND1 3426 A→G突变,它们可能不是中国人线粒体糖尿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筛查222例散发2型糖尿病患者和191名正常对照,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及T-A克隆测序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验证等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糖尿病组线粒体基因(3153—3551nt)突变总的发生率(24.32%)明显高于正常组(7.33%)(P〈0.05);发现3个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A3209T、T3253G和A3467C,而C3497T则在糖尿病中是首次报道;起病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糖尿病肾病等指标是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温州地区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线粒体基因点突变,其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乳腺肿瘤线粒体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大鼠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提取细胞总DNA,用PCR法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产物用DNA自动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癌组织发生了nt14931C→G,nt15004C→G和nt15435T→C3处点突变。癌旁组织发生了nt15436A→C突变。正常组织没有突变。结论:mtDNA突变可能是诱导核基因突变的内源性因素之一,对肿瘤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癌旁组织在DNA水平属非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其发病相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作为核外基因也参与肿瘤的生物学过程,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线粒体DNA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加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山东半岛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2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 应用PureGene DNA纯化系统提取5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DNA,对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初筛,对发现异常片段经重新扩增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 在52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3个(5.8%)BRCA2的致病性突变(2001delTTAT,4099>T,5873C>A).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突变率达到12%(3/25),在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病例中未发现致病性突变.结论 在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2基因突变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人群中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线粒体肌病患者线粒体DNA的突变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HE、酶组化染色和电镜检查等病理形态学方法对3例线粒体肌病疑似患者进行诊断,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和DNA测序等方法对患者线粒体DNA中全部22个tRN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3例患者均被确诊为线粒体肌病,其中例1tRNA—VaI基因发生A1627G纯合突变,例2tRNA—Val基因发生A1627G/A杂合突变,例3tRNA—Trp基因发生T5554C突变、tRNA—Arg基因发生A10412C/A杂合突变。结论线粒体DNA中的tRNA基因突变是线粒体肌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三个家系患者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原发突变位点11778与继发突变位点9804、13708、13730、15257进行突变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及对LHON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对3个LHON家系37位母系成员和47名正常人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进行检测。结果16例患者及其母系亲属均存在11778位点突变,未发现9804、13708、13730、15257位点突变,但DNA测序发现13759、13928、13942、15301、15326、15323这6个新突变位点。结论3个家系都存在mtDNA11778位点突变,在13759位点患者突变率远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13759是LHON新的继发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成都汉族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检测并分析中国成都汉族群体线粒体 DNA控制区多态性 ,为法医学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应用 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 10 0个不相关中国成都汉族群体线粒体 DNA控制区中高变区 、 的序列多态性。结果 检测高变区 中 4 0 4个核苷酸和高变区 中 379个核苷酸的序列 ,在 区和 区分别检测到 92和 5 0个变异点 ,与 Anderson标准序列比较 ,共检测到 97种单倍型。偶合概率分别为1.84 %与 1.94 % ,两者合并后为 1.18%。结论 提示线粒体 DNA控制区 DNA序列多态性在法医学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