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对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用EcoRI以及EcoRI/BlnI消化基因组DNA,0.6%琼脂糖凝胶电泳,P13E11探针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 患者所得EcoRI BlnI/P13E11DNA片段长度在15-33kb之间,而正常对照在41kb以上,发现两个症状前患者。结论 以P13E11探针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探测EcoRi/BlnI双酶消化的基因组DNA可对中国人绝大部分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基因诊断,并可进行症状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先证者(Ⅴ10)男,53岁。因双上肢进行性无力38年,伴双下肢无力23年就诊。患者15岁左右发现嘴唇逐渐增厚,吹口哨无力,鼓腮困难。18岁左右开始出现右肩胛带肌萎缩,右肩胛骨向后凸出,随后左肩胛带肌,胸大肌也逐渐出现萎缩。30岁左右出现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下蹲起立时困难。40岁开始不能承担较重体力劳动。目前行走尚无困难,但穿衣裤时上肢活动受限。查体:神清合作,智力正常,心肺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患者p13E—11标记的4q35 EcoR Ⅰ/B1n Ⅰ片段分子量变化特点,对FSHD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提取基因组DNA,EcoR Ⅰ/B1n Ⅰ双酶切后进行脉冲凝胶电泳,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p13E—11进行Southern印迹,以小于38kb为诊断FSHD标准,观察4q35 EcoR Ⅰ/B1n Ⅰ片段分子量大小的分布。结果 FSHD组26例患者中,20例4q35 EcoR Ⅰ/B1n Ⅰ片段小于38kb,基因诊断阳性率为76.92%。FSHD亲属组12例,其中两例该片段小于38kb。对照组21人,该片段均大于38kb。结论 以小于38kb为诊断标准较满意,FSHD基因诊断阳性率与文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t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致病基因定位于4q35,存在遗传异质性。发现与FSHD相关的DNA重组,即4q35上3.3kb串联重复单位呈不同拷贝数缺失。以p13E-11为探针检测EcoR I/Bln I双重消化的DNA片段,FSHD患者的消化片段通常小于正常人,从而进行有效的分子诊断。由于FSHD基因尚未鉴定与分子,FSHD的确切发病机理仍未阐明,提出有位置效应变异假说等。目前有一候选基因FRG1。与FSHD相关的DNA重组片段的大小与FSHD临床表型之间显著相关,可较好地解释FSHD患者广泛的临床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一例大家系的发展形势,寻求防治方法。方法实际访查该家系所有成员,重绘家系谱图。结果该家系出现第Ⅶ代;现共418人:第Ⅵ代新发病3人:现存患者9人:因先天性疾病早死产15人。结论本病尚无法治疗,危害严重,应依据产前诊断和有效措施,终止本病的继续传递。  相似文献   

6.
家系1先证者(Ⅲ3),男,32岁。因双上肢进行性无力,面部表情少14年,伴双下肢无力10年就诊。患者约18岁时发现右肩肌肉少,随后发现鼓腮漏气,右上肢抬举无力,以后发展到左上肢,4~5年后双下肢也无力,上坡时明显,四肢近端肌肉萎缩,10年后蹲下不能站...  相似文献   

7.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至今尚未找到其致病基因。大部分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和4q35区域3.3-kb的串联重复序列Z4D4的整倍缺失紧密连锁,几乎所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Southern杂交片段小于35 kb(少于11个D4Z4重复序列),而正常人群该片段为350 kb(11-150个D4Z4重复序列)。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4q35区域内,排除了FRG1、FRG2、ALP、ANT1、DUX4、YY I、HMGB2及Nu-c lolin等几个可能的候选基因;有关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制的位置变异效应假说,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另一假说认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4Z4区域内类似沉默子的序列与转录抑制复合物相结合,由于D4Z4的缺失,该复合物不能形成并导致D4Z4上游基因的过表达,有关基因的过表达通过某种不明机制导致FSHD疾病的发生;D4Z4的缺失使4qter在细胞核内的定位异常,使许多基因的表达不正常,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导致FSHD疾病的发生,也是FSHD发病的可能性机制之一。FSHD的发病相关基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上海人群4p35位点D4Z4重复序列进行研究,分析D4Z4的多态性。方法 191名正常上海人的基因组DNA经EooR I/Bln I双酶水解后,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及Southem印迹测定其染色体4p35位点的D4Z4片段长度,并对短的D4Z4片段Kpn I酶进行部分酶切以计数其D4Z4串联重复序列数。结果 在191名正常上海人群中,有17人(占8.9%)携带短的D4Z4片段,其长度在22-34kb之间;其中16人携带的短D4Z4片段位于4q35位点,1人携带的短D4Z4片段为4q35→10q26。结论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虽与4q35位点D4Z4片段的串联重复序列数减少有关,但上海人群中携带4q35位点短的D4Z4片段个体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人群,提示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中细胞间通讯模式。方法:选取2例FSHD患者的双侧不对称病变的口轮匝肌组织和2例正常口轮匝肌组织,共6例样本,分为对照组、轻度组和重度组。对照组为2例健康人的正常肌肉组织,轻度组和重度组分别为FSHD患者相对正常和损伤较重的一侧肌肉组织。对3组样本的全部细胞进行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通路,并通过细胞通讯分析主要细胞类型间的细胞间通讯模式以及关键信号通路。结果:FSHD患者双侧肌肉样本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共鉴定了不同细胞类型中与疾病相关的46个功能性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肌肉功能等相关。FSHD重度组的细胞间通讯普遍增加。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和巨噬细胞是FSHD异常肌肉微环境中的重要信号来源,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FSHD组中存在6条独有信号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E5(ADGRE5)、白细胞介素-16(IL-16)和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NT)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巨噬细胞、FAPs和脂肪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调控病变肌肉的脂肪沉积和纤维化改变。结论: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提供了FSHD关键细胞类型间较为全面的细胞间通讯模式,为理解FSHD肌肉微环境的细胞间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先证者 (Ⅳ8) 男 ,5 2岁。 12岁时自感双下肢无力 ,跑跳落后于同龄人。 2 0岁时病情加重 ,双手抓握无力 ,走路呈“鸭步” ,仰卧时起立困难 ,3 8岁起瘫痪在床。查体 :双上肢肌肉、胸肩肌、腰肌、臀肌群明显萎缩 ,腓肠肌萎缩不明显 (早期肥大 ) ,手指肌腱及下肢肌腱挛缩。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曾先后多次去济南、北京等医院就诊 ,诊断为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调查 :调查 6代 ,患者 13人 ,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与先证者相同 ,但程度不同。已死亡 5人 ,死亡年龄 5 1~ 62岁 ,发病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2 0岁 (图 1)。图 1 患者家系…  相似文献   

1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男,17岁,全身不能活动、瘫痪5年。4岁时发现走路无力,逐渐呈现摇摆步态。9岁跌跤后不能站立,须先转为俯卧,然后以两手支撑下肢逐渐将躯干伸直而逐步挺身站立。12岁四肢肌肉萎缩,失去活动能力,不能上学,易感冒,发热和肺部感染。查体:体形瘦小,大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肌电图特点及其对DM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D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做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结果:DMD好发于儿童,以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和肌无力及肢体近端型的特殊分布特点,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结论:肌电图对DMD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染色体4q35和10q26之间的易位情况,进一步提高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A(h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1A)基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Bgl Ⅱ-Bln Ⅰ剂量检测方法,对7例基因诊断阳性的FSHD症状前患者和5例基因诊断阴性而临床诊断为散发性FSHD患者的染色体4q35和10q26的易位状况进行分析。用Bgl Ⅱ和Bin Ⅰ酶切基因组DNA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制备p13E-11探针并以α^-32P dCTP标记,进行Southern杂交及放射自显影。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和薄层扫描仪对4q与10q杂交片段的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判断4q35和10q26的易位情况。结果 在基因诊断阳性的7例FSHD症状前患者中,1例发生了4q35至10q26的易位,有可能为假阳性基因诊断。在基因诊断阴性的5例散发性FSHD患者中,1例发生了10q26至4q35的易位,可能为假阴性基因诊断。其余10例未发现4q35和10q26之间的易位.结论 应用Bgl Ⅱ-Bln Ⅰ剂量检测方法,可以检出染色体4q35和10q26之间的易位,能够进一步提高FSHD1A基因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以提高对DMD/BMD的基因诊断水平及有效的遗传咨询。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技术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收集完整家系资料进行遗传分析以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及评估风险。结果40例DMD/BMD患者基因诊断有27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67.5%),13例未检测到缺失(32.5%)。通过对家系的遗传分析判断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对风险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以进行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而控制遗传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双同源盒蛋白4基因(DUX4)及其靶基因的激活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的主要发病因素。通过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FSHD患者肌肉微环境中各细胞谱系的组成及转录异质性。方法 选择2例FSHD患者,男性1例,年龄65岁,病程43年;女性1例,年龄46岁,病程32年;采集双侧不对称病变的口轮匝肌(轻度组:2例患者肌肉损伤相对正常侧;重度组:2例患者肌肉损伤较重侧)。2例健康志愿者,男性1例,年龄42岁;女性1例,年龄38岁;采集男性左侧和女性右侧正常口轮匝肌(对照组)。对6个样本进行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过滤掉低质量细胞后,对所有样本的44 303个细胞进行聚类分群和细胞类型鉴定,寻找各细胞类型中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基因集特征评分探索不同样本中特定细胞类型的功能状态差异,利用拟时序分析构建特定细胞类型的单细胞发育轨迹。结果 从6个样本的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10种细胞类型,即肌细胞、卫星细胞、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施旺细胞。其中免疫...  相似文献   

16.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患者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肌肉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确诊的、已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全相合的脐血供体。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骁悉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D)。同时定期检测原发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血型转变、肌肉和血液系统的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缺陷基因是否纠正、新生肌肉是否出现、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是否表达和运动功能是否改善。结果(1)中性粒细胞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15天)达到0.5×109/L,白细胞在+25天达正常水平;血小板于+22天达到20×109/L;血红蛋白维持于85~100g/L。术后140天骨髓穿刺提示三系生长旺盛;(2)移植后140天血型转为供体AB型。至今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术后18天、30天、43天、55天、74天、233天患者外周血DNA和术后140天、183天、235天骨髓细胞DNA经PCRSTR检测为供者独立植入;(4)患儿术后60天取外周血做基因分析,显示19号缺失的外显子得到完全纠正,患儿转变为正常基因型;(5)患儿在移植后75天的肌肉活检可见新生肌管形成,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呈弱阳性,少数为强阳性反应,DNA分析:供者基因DNA占1%~13%;移植后126天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阳性的肌纤维明显增多,供者基因DNA上升至2.5%~25%;(6)患儿血清CK从移植治疗前的5735U/L降至274U/L;(7)术后100天体检发现患儿肌力略有改善,肢端温暖。结论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可在移植后短期内重建造血功能、血清CK显著下降、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患儿运动有所改善,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有益于DM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先证者女,15岁,右利手,发现双下肢肌肉萎缩3年.以双侧股四头肌、臀肌明显,伴缓慢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无力,跑步、爬山、上楼时抬腿困难,进而发展至下蹲后起立困难.1年前患者开始感嘴唇增厚、微撅,面部变瘦削;穿衣时上肢活动不灵活,右上肢较左上肢重.目前尚能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无饮水呛咳、肌束颤动、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患者系足月顺产.  相似文献   

18.
先证者(Ⅴ1)男,6岁。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哭声相对较弱,四肢活动少,于2岁时会走路,4岁时开始行走时容易跌倒,上楼和下蹲后起立困难,行走如鸭子摆步,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6.1℃,脉搏100次/min,体重26k,患儿营养发育正常,智力发育正常,四肢肌力Ⅳ度,腱反射减弱,四肢近端肌群肌张力低,轻度肌萎缩;腓肠肌坚实肥大,Cower征阳性,翼状肩。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450U/L(正常值0~25U/L),乳酸脱氢酶238U/L(正常值15~22U/L),谷草转氨酶162U/L(正常值5~40U/L),谷丙转氨酶90U/L正常值(8~40u/L),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临床诊断:Duchenne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9.
24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振镳  罗德儒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3):159-161,T031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了24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腓肠肌活检组织。结果显示:(1)不论是变性或是有灶性坏死的肌纤维都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质膜缺损。(2)肌纤维有一定的修复及再生能力,但此种能力极弱,不足以完全修复损伤的肌纤维。(3)病变早期肌纤维尚未明显萎缩前,已有脂肪细胞增生,因此,不能单纯用填充性作用来解释脂肪细胞的增生,用同样方法,观察了3例患儿之母及1例未出现症状的患儿之弟,其超微结构均显示出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一例以智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患儿4q35上D4Z4区域的致病变异。方法对患儿进行韦氏智力检测,并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先采用医学外显子组二代测序和拷贝数变异检测,之后应用分子梳法鉴定其D4Z4重复单元的缩短情况并鉴定其来源。结果患儿总体智商估计值为41,言语理解指数估计值为45,知觉推理指数估计值为520医学外显子组测序和拷贝数变异检测未发现患儿携带致病变异,分子梳检测结果表明患儿D4Z4区的长度为5.2kb,重复单元数为2,患儿的父母均未检测到相同的变异。结论D4Z4重复单元只有2个可能是患儿智力低下和FSHD的致病原因。分子梳检测能够鉴定此重复单元的数目和来源,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