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侯金凤 《安徽医药》2003,7(3):232-234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var. mongholicus(Bunge) Hsiao]的根,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汤液本草>谓黄芪"柔脾胃,是谓中州药也."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仅从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两方面简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顾茂辉 《中国药事》2006,20(9):574-575
黄芪是常用中药,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haceus(Fish.)Bunge]及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t.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排脓生肌的功能。近年来,笔者发现市售药材有以锦葵科植物药蜀葵(Alihaea officinalis L.)的根充当黄芪使用。为了保证用药准确,笔者对黄芪和药蜀葵根的鉴别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作为传统的补益类中药,黄芪的应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各种中成药的组方中。  相似文献   

4.
梁丽娟  谢俊大  赵奎君 《中国药房》2009,(36):2877-2878
黄芪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材,是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黄芪药材为豆科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  相似文献   

5.
HPLC-MS测定黄芪药材中3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敛疮生肌等功效。黄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证实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维持血中NO浓度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药理活性,而黄芪皂苷在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肌和大脑缺血等多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文别名: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7.
川产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的生药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四川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根的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预试薄层层析定性、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家种膜荚黄芪与野生膜荚黄芪质量基本一致,为发展四川黄芪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芪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  徐纪民  赵京春 《中国药师》1999,2(4):211-213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另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它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黄耆”,列为上品,后代诸家本草多有记载。1 黄芪的产地 黄芪产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名医别录》陶弘景谓:“生白水(今四川松潘或碧口附近)者冷,补……生蜀郡(今四川梓潼、平武、成都、雅安)白水、汉中(今陕西南郑)。  相似文献   

9.
黄芪是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mongholicus(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为甘肃大宗药材,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黄酮、皂苷、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等。其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促进机体代谢、降血糖、利尿消肿等方面。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黄芪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梳理总结,围绕传统药性、功效、化学成分和不同配伍等方面对黄芪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进行了预测分析,最终预测了黄芪多糖、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皂苷Ⅰ和Ⅱ、黄芪甲苷等中药成分,为黄芪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产膜荚黄芪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川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的干燥根中分得6个单体成分,分别为黄芪甙(astragalcoside)Ⅰ,黄芪甙Ⅱ,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蔗糖(Sucrose),其中前二者系首次从国产膜荚黄芪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茎叶中首次分离出两个黄酮甙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结构。为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甙(Rhamnocitin-3-glucoside,Ⅰ)及檞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clc,Ⅱ)·  相似文献   

12.
黄芪注射液是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精制的灭菌水溶液制剂,其主要成分为黄芪总甙和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降压、养心通脉等多种功效.黄芪甲甙含量是生产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检测法测定黄芪甲甙含量已有不少报道[1-4],但紫外低波长(203 nm)检测时,存在杂质干扰多,信噪比低,溶剂背景吸收难以消除等问题,另外样品前处理均较复杂,回收率不够稳定.本文使用SEP-PAK C18柱处理样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监测,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黄芪注射液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方法,本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芪是豆科植物内蒙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Fisch)Bge.vat.m onghoL 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有补益中气,养血活血,利水消肿,托脓生肌,固表止汗等功效。黄芪甲苷是参芪扶正注射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测定方法有薄层扫描法、比色法、HPLC法和HPLC—ELSD法等。  相似文献   

14.
黄芪皂苷甲对血浆cAMP及再生肝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芪为紫云英属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的根。南京药物研究所从此根中分离到一种三萜皂苷,又称黄芪皂苷甲,简称Asl。关于它的化学结构已有报道。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本文报道了Asl对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试图阐明黄芪的扶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芪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飞  何思平 《云南医药》1994,15(2):157-159
中药黄芪〔AstragalsMembrunceus(Fish)Bge〕又名绵黄芪、口黄、绵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祖国医学中最常用的“扶正固本,补中益气”药之一,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lus(Fish)Bge〕和蒙古黄芪〔A.membranaclusBeg-evarmongholicusBge〕的根。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除在抗衰老、调节血糖、抗癌等方等有影响外:尤其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黄芪的药理研究近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托疮生肌等功能。黄芪品种繁多,最常用者为内蒙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和山东荚膜黄芪(A.membranaceus),而以内蒙黄芪为佳。文献报道黄芪的主要活性成份为多糖①、三萜皂甙、氨基酸等。由于原生黄芪来源较  相似文献   

17.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aus(Fisch.)Bge.的根.在我国资源丰富,全国大范围种植.黄芪是最常用的中药,传统名方中以黄氏为主药且疗效显著者甚多.如黄芪建中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等,近代名方则如抗心梗合剂、参芪、黄芪生脉饮等.  相似文献   

18.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近年来,由于黄芪价格上涨,有人把同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根充黄芪出售[2]。笔者从生药性状、组织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做了如下对比试验。 1 材料 膜荚黄芪(当地大面积栽培,由榆林地区中药厂提供);紫苜蓿(本所标本,当地种植做饲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黄芪:呈圆柱形,上粗下细,少分枝,长20~8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有黑褐色斑点及不整齐的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约占断面直径的1/3,木部黄白色。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相似文献   

19.
黄芪,性徽温,味甘,归肺、脾经.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 《神农衣草经》日黄芪:主痈疽(Yōngjū)、久败疮、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叉名“戴”j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本经》黄芪的功能主治作了阐发,认为:“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期溃脓自排出也;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者,更能熄内风。、”张氏对黄芪之用更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疆产阿克苏黄芪(Arstragalus aksuensis Bge)的总皂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山西产的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为对照,比较阿克苏黄芪与蒙古黄芪皂苷类成分的异同.结果阿克苏黄芪总皂苷含量为4.713 mg*g-1,蒙古黄芪总皂苷含量为4.75 mg*g-1.结论二者总皂苷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所含皂苷成分不同,可用作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