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铁成 《临床医学》2007,27(12):9-10
目的分析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肺科199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48例老年人、42例青年人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多存在肺部基础病变,以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肺结核多见,紫绀、呼吸困难较青年组明显。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多于年轻人。结论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和漏诊,及时发现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中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21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从发病季节、气胸部位和类型、基础疾病、症状、治疗方法与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自发性气胸在发病季节、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选择、病程等方面与中青年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在冬、春季多发,多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基础疾病,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病情重,一般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病程长;中青年组自发性气胸以夏季多发,基础疾病较少,胸痛明显,治疗多采用胸腔抽气或闭式引流,病程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在2005年11月至2008年4月间收治的79例老年人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大多有肺部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组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4例、左心衰2例、支气管哮喘1例。气胸类型:张力性气胸47例(72.1%),闭合性气胸11例,交通性气胸21例。采用以肋间闭式引流的为主的治疗措施,效果好。结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大多有肺部基础疾病,易误诊,气胸的类型以张力性气胸多见,治疗多需排气减压术,及早的排气减压可望缓解症状,缩短肺复张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68例临床诊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与同期88例青壮年自发性气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88.2%)老年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23例(33.8%)合并肺部感染,10例(14.7%)并发呼吸衰竭。5例(7.4%)误诊,33例(48.5%),需采用闭式引流,14例(20.6%)患者需手术治疗,5例(7.4%)死于呼吸衰竭。结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多为继发性。误诊较青壮年多见,易发生呼吸衰竭。增加病死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及时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组临床表现多为胸痛,治愈率高,老年组临床表现多为气促,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结论:老年人气胸容易误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老年人气胸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寻找误诊原因。方法:对79例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与同期94例中青年人自发性气胸作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气胸存在的基础病和并发症发生率高,气促为最突出症状,以交通性、张力性气胸居多,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气胸胸痛相对较轻,肺压缩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老年人气胸肺复张时间长,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比例高;严重病例病死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大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病情重,体征不典型,易被误诊,肺平均复张时间长,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李磊  范晓勇 《临床医学》2012,32(10):41-42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病因、诊断、误诊情况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自发性气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长葛市人民医院2001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显效率为47.5%,青壮年组为80%,45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40.9%(青壮年组为31.3%,老年组为44.79%)。结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发病隐袭,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明显,胸痛相对较轻,肺压缩程度与复发情况明显高于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病情重但体征不典型,易误诊,肺复张时间亦较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长,病死率较高;青壮年自发性气胸多无肺部基础疾病,起病急,以闭合性气胸为主,肺压缩程度重。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以期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对50例老年自发性气胸与50例非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老年组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三种类型气胸两组间无明显区别,老年组治疗肺复张较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系统2005年1月~2009年11月老年组CAP220例和中青年人2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以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意识障碍改变及肠道症状为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而中青年组以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多见(P〈0.01)。老年组有基础疾病者162例(73.6%),老年组中WBC升高者低于中青年人组(P〈0.01),合并电解质紊乱、Ⅱ型呼吸衰竭者等明显高于中青年人组(P〈0.01)。痰培养:老年组G-杆菌感染者88例(4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8例(15.4%),(P〈0.01)。胸部X检查:老年组多以肺纹理粗、紊乱、边缘模糊及间杂的斑点、斑片状阴影,以多叶和双肺病变为主,以肺下叶多见。结论老年人CAP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及早发现及积极治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赵碧双  黄丹 《华西医学》2008,23(2):227-228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对2002年3月~2006年9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46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的老年人诱因以受凉、咳嗽为主,青年人以剧烈运动为主,无明显诱因中几乎全是青年人;临床表现老年人以咳嗽、呼吸困难为主,病情通常较重,青年人以胸痛为主,病情相对较轻,气胸类型以闭合型多见,肺压缩程度以20%~50%为主;老年气胸误诊率高(16.7%);青年气胸多经保守、单纯抽气而愈,老年气胸绝大多数需胸腔闭式引流。结论:典型自发性气胸易诊断治疗,不典型者多见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易误诊、漏诊,危及生命,经及时诊断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胸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气胸患者(气胸组)的胸片及心电图,测量心电图同一胸导联的QRS波振幅绝对值变化的差值(以V1及V5为主),计算左侧气胸胸导联最大/最小QRS波振幅绝对值的比值,分析其与左侧气胸压缩百分比的相关性;并以胸片确定的年龄相当的非气胸患者32例(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气胸组28例(87.5%)出现胸导联QRS波的振幅周期性改变,QRS波振幅平均差值为(0.53±0.20)mV,对照组为(0.07±0.09)m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气胸以SV1或SV2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且胸导联QRS波呈逆递增及顺钟转位(100%),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与气胸肺组织压缩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右侧气胸以RV5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结论左、右侧气胸有各自的心电图改变特征,可根据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评估左侧气胸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DDR在胸部外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在胸部外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7—11—2009—3因胸部外伤到我院行DDR检查者316例,有阳性结果的DDR胸片的X线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16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年龄为2—90岁,其中16—60岁年龄段占到总数的72%,平均年龄36.3岁。X线表现为单纯肋骨骨折275例(87.1%),肋骨骨折并(血)气胸32例(10.2%),肺挫裂伤6例(1.8%),皮下气肿2例(0.9%)。结论:DDR可以更清晰的显示胸部外伤性疾病的特征,是胸部外伤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8例COPD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8例COPD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首次确诊率不到80G,死亡率8.25%,单纯抽气治愈10例,胸腔闭式引流治愈22例。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治愈15例,手术治疗1例。肺复张平均天数单纯抽气10天,胸腔闭式引流9天,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7天,手术治疗15天。结论:COPD并自发性气胸治疗多需排气减压术,复张时间较长,治疗以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在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以呼吸困难为主诉来我院急诊的患者110例,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64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各亚组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中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分级越差,NT-proBNP水平越高;以NT-proBNP水平600ng/L作为临界值,血浆NT-proBNP水平对于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敏感性很高(93.75%),但特异性略差(69.56%)。结论:快速检测血浆NT-proBNP用来诊断心力衰竭特别是左心衰可靠、稳定、敏感、快捷,可作为急性呼吸困难病因鉴别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肺穿刺活检中针胸膜夹角对气胸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内病变穿刺活检中影响气胸发生率的潜在因素,尤其是针胸膜夹角的影响。材料与方法:828例患者在CT导引下进行了1113次穿刺活检。分别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病变特点和操作过程等可能与气胸发生率相关的因素。在CT图像上测量穿刺针与胸膜之间的最小角度。将以上变量与气胸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9例(13.16%)气胸中胸腔置管闭式引流25例,胸膜腔穿刺抽气13例。针胸膜夹角(〈75°)及操作时间长短与气胸发生率相关。病变大小(〈30mm)、位置(近肺底膈上)、穿刺点位置(侧胸或侧外方)及进针深度(〉40mm)与气胸发生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病变与胸膜接触、邻近胸膜肥厚粘连、病变侵犯胸膜或胸壁者气胸发生率较低。结论:小的针胸膜夹角及长的穿刺时间可能明显增加气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胸部创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探讨血清NT-proBNP和h-FABP在其合并心功能及心肌细胞损害的早期检测价值。方法:选择82例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患者(挫伤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挫伤组采用rhGH治疗。血清NT-proBNP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血清h-FAB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一步法。结果:①治疗前血清h-FABP阳性率(41.4%)显著高于NT-proBNP(29.8%)及ECG(17.7%)(P<0.01)。②治疗前,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患者血清NT-proBNP 和h-FAB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者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患者血清NT-proBNP与h-FABP呈显著正相关(r=0.719,P<0.01),相关性良好。④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的82例患者经rhGH治疗后,血清NT-proBNP 和h-FABP水平达正常,ECG也无异常表现,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rhGH对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具有临床治疗作用,血清NT-proBNP和h-FABP的联合检测可早期诊断胸部创伤合并心功能及心肌细胞损害,也可观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传统胸腔引管引流的比较,观察小口径导管在继发性气胸引流中的疗效.方法:将继发性气胸患者2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26)和对照组(n=112),分别应用小口径导管行微创胸腔置管引流和应用传统胸腔置管引流,比较两组引流失败率、置管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两组引流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小口径导管胸引管可作为继发性气胸引流的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引流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乙肝患者不同时间点初次注射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择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晚上20:00进行初次注射,对照组择上午8:00左右进行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相关持续时间及发热时显著不适症状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为(5.2±1.1)h,峰值体温为(37.9±0.2)℃;对照组分别为(7.9±1.4)h,(38.4±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9,5.276;P <0.05);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肌肉酸痛和呼吸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晚上20:00初次注射干扰素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发热症状,缓解临床不适,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预冲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首次使用综合征(FUS)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的135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新透析器复用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新透析器,比较两组患者FUS发生情况及治疗依从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A型FUS;观察组B型FUS发生率为0.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100%,优于对照组8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透析器复用法预防FUS效果好,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在新透析器使用中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